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五集)  2012/6/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九十三页第一行,从第一句看起:

  「上之十善,均是世善」,前面我们学习的这一段注解,十善业道,这是世间善法,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所说的。三福,第一是世善,第二是小乘善,第三是大乘善,这就是净业三福。「《报恩论》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这句话含的意思非常深广。世间善法多,不一定是佛法;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善行,具足善行的人都有可能往生。下面给我们说明了,「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这说得很清楚了。所以世间善可以转,我们将这个世间善的功德回向给西方,求生净土。如果不回向,就变成世间人天福报。如果这一转变,这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那个里头也有三辈九品。

  「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无论是大乘经、小乘经,常常把这个十善,孝亲尊师、伦常大道,佛都带说。「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十善戒经》,专讲十善,《十善业道经》。「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这个净是清净,教导我们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符合佛在经典所教导的,就是善护三业,「为修持根本」,所以这个重要!大乘、小乘,小乘三千威仪,大乘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哪个法门,必须具备十善业。十善业是个善人,善人的条件都不具足,你怎么能学佛?古时候很严格,不具足十善业的不能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五戒一定具足十善业,也就是净业三福第一条做到了,才有条件求受三皈五戒。现在没有了,想受就受,师父就传给你,是真是假没人再过问。所以佛法怎么衰的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要想拯救佛法,让佛法再兴旺起来,这就晓得,从哪里做起?从十善业做起。十善业从哪里做起?十善业要从《弟子规》做起。我们现在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弟子规》、没有《感应篇》的基础。如果有坚实《弟子规》、《感应篇》的基础,十善业很容易做到,那是真佛弟子。

  我们现在自称为三宝弟子,甚至于出家了,受了大戒,说实在的话,佛承不承认都是问题。为什么我们说这句话?因为经上有,经里面佛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他就不承认你,躐等。我们今天这个也是躐等,小乘不修了,就学大乘,这是躐等。但是古来祖师大德把儒跟道代替小乘,他有儒跟道的基础,再来修大乘,行。我们今天儒道的基础没有,小乘也没有,大乘它所要求的条件净业三福,我们又没有。这个净业三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四句我们会念,意思好像也懂得一些,实在讲这四句话可深可浅,往深处讲,凡夫不懂。为什么?因为它是大乘,大乘经上所说的,意思就深了。小乘经上所说的,也有这十善,那个意思就讲得浅,能够跟中国传统文化伦常八德合起来讲就行。可是在大乘,我们看一看《沙弥律仪增注》,这祖师大德讲的,意思就深了。为什么?大乘在起心动念之处。正是所说的,小乘经、小乘戒律,论事不论心,容易持;大乘戒律是论心不论事,很不容易受持。就是大乘比小乘高就高在这里,小乘治的是事相,大乘治的是起心动念。所以它是修持的根本,决定不能够疏忽。

  下面第二段,「昼夜忆念」。看经文: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这一句经文,实在讲就是一部《往生论》,天亲大师《往生论》里面就是讲的这个意思。『昼夜思惟』,不要想别的,专想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念佛种种功德,念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我们看注解,「昼夜念佛。经云: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天亲菩萨《往生论》立五念门」,这是天亲菩萨修净土,他的修行方法,他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上上品往生,他把他自己这些经验说出来,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五念门,第一个是礼拜,第二个是赞叹,第三个是作愿,就是发愿,第四个是观察,第五个是回向,观察就是忆念。「论云」,这是《往生论》上的话,「云何赞叹?」怎么赞叹?「口业赞叹」。口怎么赞叹法?称念如来名就是赞叹。「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赞叹,佛的名号是下面四个字,上面南无是赞叹,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归命的意思比皈依的意思还要深。

  真正求往生,像莲池大师所说的,这是在《竹窗随笔》里头讲的。有人向莲池大师请教,说你老人家教人念佛,你怎么个教法?大师说,我教人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问,你自己怎么念?我自己只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教别人要加南无?莲池大师说,我真信切愿,这一生唯一的方向、目标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是阿弥陀佛,南无不是名号,所以我执持名号决定求生。教人为什么念南无?他未必有发心往生,加个南无,跟阿弥陀佛结缘,皈依阿弥陀佛,未必他求往生,原因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看到祖师他的想法、他的做法。如果我们决心求生,这个念字愈少愈好,愈简单,愈是简单就愈管用。你看六个字,省了两个成四个字,愈简单愈好。特别是在临命终时,这个时候太多了不行。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咒短,「念咒不如念佛」,佛比咒更短。阿弥陀佛只四个字,一句,这精中之精,精华里面的精华。所以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

  「又彼观察有三种」,观察就是此地讲的思惟,昼夜思惟。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这就是依报,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有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有四种,总共二十九种。一部《往生论》就讲这二十九桩事情。「今经所云,正是第四观察门」,这行经里面所说的,『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是《往生论》里头五门里头的第四门,观察门。「或兼口念」,兼口念那就兼第二门,第二是赞叹。「如是观察或赞叹,昼夜相续,故云昼夜思惟等等」。

  实在这个五门一门都不能缺,而且五门里头,每一门里头都含摄其余四门,《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礼拜,早晚课我们一定拜佛。这个礼拜除了定课之外,有散课,就是不定在早晚课里头,拜佛愈多愈好。拜佛里头有没有忆念?有,每一拜都是拜阿弥陀佛,心里面想阿弥陀佛,口里头念阿弥陀佛。拜佛的时候,念佛不要出声,出声伤气,默念,心里头念。现在有念佛机,打开念佛机听,听念佛的声音,听着拜,心里头跟着念,口里不出声,这赞叹都有了。第三,我们拜佛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求生净土,亲近弥陀,这就是作愿。一天所修的善业,一切功德都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五门。所以统统具足。

  专修净土,真正专修的人,我们可以把世间一切,真的都放下,世法、佛法一切随缘,全心全力念佛求生净土。大经大论喜欢,留着到极乐世界再学,不耽误我眼前的时间,我眼前决定到极乐世界去,这真去得了。如果还要兼学其他的,行,也行,得有这个因缘、有这个条件,也可以学。那往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很难讲。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临终最后这一念。最后这一念是念佛,决定往生;最后这一念想到别的地方去,这因缘就错过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古往今来,多少念佛人最后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们到哪里去了?大多数到天道去了,欲没有断干净,就是见思烦恼没断干净,都在天道。如果对于人间还有情执,念佛人投胎又到人道来。这些事相我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一段,「志心归依」。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这个里头就兼礼拜门。『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第一礼拜门。论云: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又归依即归命。《往生论注》曰:故知归命即是礼拜,但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归命比礼拜重,因为这里头有恭敬,确实里头有愿生,那就是发愿,求生净土,求佛摄受。「今经云,归依顶礼,复是志心,更兼供养,弥显精诚」。「志心」也可以做至诚皈依,至诚的意思非常广泛。净宗的志心,志是你的愿望,愿望就是求生净土,就是亲近弥陀。更兼供养,供养就是身业礼拜。弥显精诚,精诚至极,求愿往生。前面是讲的修因,后面讲「妙果」。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种修行方法,最好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作往生想。为什么?这个经上所说的,『不惊不怖,心不颠倒』,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人到临终一怕死就完了,随着业力走了,念佛功夫全用不上。这就是念佛念一辈子,临终不能往生,这样的人非常之多。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圆山临济寺,这个寺院里面都是福州人,法师福州人,信徒统统是福州人。信徒他们有个念佛会,每个星期天就在寺庙里头,这个大殿他们要用一天念佛,念佛会在这里念佛。这些居士都是这个寺庙的护法,那个时候寺庙经济来源很差,没人供养,所以这些在家居士,出家人看作衣食父母,每个星期天大殿给他们用。这个念佛会的副会长林居士,也很有身分地位,他是一家银行的襄理。对佛法通,不是不通,而且法器敲得好,星期天念佛会,他做维那。

  临命终时怕死,你看,天天求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不愿意去,叫同修们念观世音菩萨,不要念阿弥陀佛,他不想走,最后还是走了。我们当时看到这个现象很惊讶,一生求往生,最后怎么不愿意往生?情执没断,对这个世间有贪恋,这叫贪生怕死。我们回头想想,几个人不贪生不怕死?太少了。所以平常每一天我都作往生想,躺在床上,今天就往生了,明天早晨起来,我又乘愿再来了。要做这种想法,养成一个习惯。「不惊不怖」,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心不颠倒…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