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六集) 2012/6/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九十六页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精进者,勇猛于修善断恶也」。《辅行》第二卷说:「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这解释什么叫精进。勇猛修善断恶,这是现前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现在社会动乱,地球上灾变异常,都是不善业所感召的,所以断恶修善能化解灾难。善恶的标准,这个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时时刻刻记在心上。佛法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大愿王,都很容易记住,关键是在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这种警觉心,把我们的念头跟佛给我们的教诲去对照一下,相不相应?不相应的立刻就要断,相应的就应当要去做。或者以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虽然四个科目,四个科目把它总结起来只有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好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我们的念头跟这十二个字相不相应?相应的叫正知正见,这是善,如果是相违背的那就是恶,恶要断,善要修。佛说的根本根本就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要记得很熟!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想得起来,都用这个来做标准,那是真正在修善断恶。真修善断恶能消业障、能断烦恼,能带来幸福,远离灾祸。
《辅行》是天台家修行重要的一部书,这里面对精进有个简单的解释,什么叫精?于法无染。一切法里头,不管是世间法还是佛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精。虽然统统放下,放下是什么?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心就是清净平等觉。但是在事上?事上要认真去修,念念趣求。譬如说十善,我们念念要认真去修善断恶,这叫进。理跟事不妨碍,虽然理看得很清楚,万法皆空,可是事要真干,为什么?我们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些众生不明白事实真相,所以他们起心动念想错了、看错了、讲错了、做错了,这个错就是业报,就是造业,后头就有果报。
如何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消灾免难?我们要做出好样子给他看。虽然这个好样子不是真实法,但是有利于现前的社会,有利于现前大众,我们认真做样子给他看,这叫大慈大悲,这叫普度众生。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就好像舞台表演,表演要做得非常逼真,那是什么?是教育。中国古时候的表演统统是教学。你看戏剧,戏剧里头的精神是什么?都是忠孝节义。古时候没那么多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老师,这个国家人民这么多,用什么东西来教?就是用文艺表演,歌舞、诗词、戏剧,还包括杂技、说书、说唱艺术,全是教学。教的是什么?你细心去观察,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报应。舞台表演,恶人最后一定是恶报;好人纵然被害了,到后头还有表扬,有人纪念他,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有来早来迟,那是缘分,果报是一定的道理。
《华严大疏》第八卷,就是《华严经疏钞》,「练心于法,名之为精」。这个心要锻炼,在哪里锻炼?在法上锻炼。法是什么?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在这些地方去锻炼,这叫精。锻炼什么?锻炼不染着,于世法不染着,于佛法也不染着。为什么?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真如本性里头没有法,世法、佛法都没有。那佛法从哪来的?佛法从世法来的。众生迷于世法,佛才说一个佛法。佛法是什么?对治世法。就好像人有病了,到山上找一点野草,这叫药。药是什么?是治病的。如果没有病,药也就没有了。所以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种种造作那都是病,佛说这一切法是对治,是治病的。众生病好了,不执著了,佛法也就没有了,那你执著佛法就错了。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世法、佛法都可以用,不能执著、不能分别,到最高的,不能起心动念。这都叫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用精心,务就是做,达就是达到目标,达到对治的目标。世间人有十恶,杀盗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瞋痴叫十恶。所以佛有十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把它反过来,用这个来断十恶、修十善。这是人天法,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法。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人要能作佛,先把人做好。
这下面是黄念老的话,「盖谓:精者,乃精一其心于佛法也。以此精心,唯以达本为务,是名为进」。本,达本。什么是本?「本者,本源也」。本源是什么?本源是心性。一切法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自性,所变的是万法,所以万法同一个本源。像一条大河流,像长江,长江我们往上游去找,它有个源头,本源的源头是这个大江的主流,除主流之外还有很多支流,别的地方的水也流在大江上。源头很多,像汉水、湘江、赣江,这些支流统统都汇到长江里面。那些支流也有源头,那个源头不叫本源。所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为达本」。达本的意思是什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叫达本。达是通达,你真正通达到根本了。达本就是成佛。「《大疏》之义较胜」。《华严大疏》讲的这个意思,比天台《辅行》讲得清楚、讲得仔细。
由此可知,什么叫佛法?佛法说的是什么?也可以简单用一句话,佛法所说的是明心见性,这四个字也能够完全代表。但是这四个字深,确实一般人不能够理解,所以《般若经》上又有一个说法,也很简单,也是四个字,佛法说的是什么?诸法实相。其实,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但是诸法实兼容易懂,这个懂是个模模糊糊的懂,不是真懂。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这个一般人听了没有问题;如果说明心见性,他听不懂,他真的听迷糊了。其实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诸法实相,这才叫达本,这是精进的目标,到这个境界才叫真精进,圆满精进。下面这一段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从哪里开始?你看看经文,非常有意思。读经文: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
经文不多,意思非常圆满、非常丰富,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的智慧。修行从哪里开始?从不发脾气开始。我们想想对不对?对。这人总是老喜欢发脾气,一发脾气障碍就太大了,叫火烧功德林。脾气一发,你所修的功德全没有了。功德没有了,那还要修吗?要修。为什么?功德没有了有福德。瞋恚不妨碍福德,它妨碍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清净心。你看,脾气一发,心就不清净,这心就乱了。清净心是功德,福德与清净心没什么关系。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讲是一样,一桩事情。清净平等觉全是功德,如果心不清净、不平等,还是迷惑颠倒,所修一切善业全是福德,就是福报,到哪里享?人天福报。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差别在此地。所以我们真正断恶修善,要从这里下手。从意地上下手,不瞋、不痴、不贪,从这里下手。意业清净,口业、身业自然清净。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本,所以第一个不能够瞋怒。
我们看注解,从『不当瞋怒』到『至诚忠信』这一段,「为人乘之世善」。五乘佛法,这讲人道,人间的善以这个为标准。第一个,不瞋怒。永远保持心平气和,遇到五逆十恶还是心平气和来解决问题,绝不可以冲动,绝不可以愤怒,这种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嫉妒』,这有解释,「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贤曰嫉」。别人有好事超过我,或者是他有我没有,妒忌心就生起来,好胜的心就生起来,总不许别人超过我,这就叫「嫉妒」。嫉妒是严重的烦恼,严重的恶业,对自己有害处。我们中医上有所谓的怒气伤肝,容易得肝病,这对你身体来讲。你造作的这个业,那看事,如果是嫉妒贤能罪就很重。这个好人他常常做好事,断恶修善,教化一方,这一方人都得他的利益,你要是嫉妒他,破坏他的事业,结罪不是跟他结。这个人是善人,你怎么得罪他,他都不会怪你。所以结罪不是在他那里结,是在哪里?他所教的那些人现在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好处,从这里结罪。如果他的影响愈广、影响的时间愈长,你的罪过就愈重。所以障碍一个普通人,那个罪很小,障碍有德行、有教化的这样的人,那个罪业很重,这个一定要知道。我对他修忏悔,对他修忏悔没有必要,他根本就不会怪你。对谁修忏悔?要对所有受教的人民,那么多人民失去了教诲,那么多人民利益丧失掉,你要对那些人忏悔。这谁懂?没人知道。如果这个人做的好事是对全国都有利益,那你得对全国人求忏悔。
所以他底下有一句说,又害贤曰嫉。贤是什么?圣贤。圣贤的事业多半在教学,教学一定是三轮具足,不仅仅是言教,而且身教,他会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意教,念念不忘一切大众,念念帮助大众离苦得乐,这是圣贤。他住在这一方,这一方人有福,一方人都接受他的教诲,这一方人安定和谐,肯定是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这一方的风俗是其他地区的榜样。这个人在这里行这样的善事,你把它破坏了,如果他真的是圣贤,他心地很平静,没有一丝毫怨恨,有怨恨不是圣贤人,他决定不会责怪你。所以这个罪从哪里结的?是从受惠的这些大众,你把他们的利益断掉了,罪从这里结。这些事情我们要细心的去观察、去思惟,你就把这个理想通了。
下面说『贪餮』。「餮者,贪食也」。就是讲求饮食,现在所谓讲求美食,殊不知饮食之道是人身所必须。佛家讲不讲究?讲求,讲求饮食养生。世间一般人只懂得卫生,现在人连卫生两个字都不懂。为什么?他吃的那些东西不健康,对自己身体有害,他哪里卫生?吃出一身毛病出来,连卫生都不懂。伊斯兰教除懂得卫生之外,他懂得卫性。性是什么?我们人的性情,这个很重要。佛门里面讲求素食,还要断五辛,五辛不是肉食,五辛是葱、蒜(大蒜)、小…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