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六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六集)  2012/6/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九十六頁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精進者,勇猛于修善斷惡也」。《輔行》第二卷說:「于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這解釋什麼叫精進。勇猛修善斷惡,這是現前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現在社會動亂,地球上災變異常,都是不善業所感召的,所以斷惡修善能化解災難。善惡的標准,這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時時刻刻記在心上。佛法的標准,就是十善業道、叁皈、五戒、六和、六度、十大願王,都很容易記住,關鍵是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這種警覺心,把我們的念頭跟佛給我們的教誨去對照一下,相不相應?不相應的立刻就要斷,相應的就應當要去做。或者以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雖然四個科目,四個科目把它總結起來只有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好記,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我們的念頭跟這十二個字相不相應?相應的叫正知正見,這是善,如果是相違背的那就是惡,惡要斷,善要修。佛說的根本根本就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這要記得很熟!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時時刻刻都想得起來,都用這個來做標准,那是真正在修善斷惡。真修善斷惡能消業障、能斷煩惱,能帶來幸福,遠離災禍。

  《輔行》是天臺家修行重要的一部書,這裏面對精進有個簡單的解釋,什麼叫精?于法無染。一切法裏頭,不管是世間法還是佛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精。雖然統統放下,放下是什麼?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心就是清淨平等覺。但是在事上?事上要認真去修,念念趣求。譬如說十善,我們念念要認真去修善斷惡,這叫進。理跟事不妨礙,雖然理看得很清楚,萬法皆空,可是事要真幹,爲什麼?我們要幫助一切苦難衆生。這些衆生不明白事實真相,所以他們起心動念想錯了、看錯了、講錯了、做錯了,這個錯就是業報,就是造業,後頭就有果報。

  如何幫助這些衆生離苦得樂、消災免難?我們要做出好樣子給他看。雖然這個好樣子不是真實法,但是有利于現前的社會,有利于現前大衆,我們認真做樣子給他看,這叫大慈大悲,這叫普度衆生。不是爲自己,是爲別人,就好像舞臺表演,表演要做得非常逼真,那是什麼?是教育。中國古時候的表演統統是教學。你看戲劇,戲劇裏頭的精神是什麼?都是忠孝節義。古時候沒那麼多學校,沒有那麼多的老師,這個國家人民這麼多,用什麼東西來教?就是用文藝表演,歌舞、詩詞、戲劇,還包括雜技、說書、說唱藝術,全是教學。教的是什麼?你細心去觀察,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報應。舞臺表演,惡人最後一定是惡報;好人縱然被害了,到後頭還有表揚,有人紀念他,就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有來早來遲,那是緣分,果報是一定的道理。

  《華嚴大疏》第八卷,就是《華嚴經疏鈔》,「練心于法,名之爲精」。這個心要鍛煉,在哪裏鍛煉?在法上鍛煉。法是什麼?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在這些地方去鍛煉,這叫精。鍛煉什麼?鍛煉不染著,于世法不染著,于佛法也不染著。爲什麼?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真如本性裏頭沒有法,世法、佛法都沒有。那佛法從哪來的?佛法從世法來的。衆生迷于世法,佛才說一個佛法。佛法是什麼?對治世法。就好像人有病了,到山上找一點野草,這叫藥。藥是什麼?是治病的。如果沒有病,藥也就沒有了。所以衆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種種造作那都是病,佛說這一切法是對治,是治病的。衆生病好了,不執著了,佛法也就沒有了,那你執著佛法就錯了。明了事實真相,所以世法、佛法都可以用,不能執著、不能分別,到最高的,不能起心動念。這都叫精。「精心務達,目之爲進」。用精心,務就是做,達就是達到目標,達到對治的目標。世間人有十惡,殺盜淫、妄語、兩舌、绮語、惡口、貪瞋癡叫十惡。所以佛有十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把它反過來,用這個來斷十惡、修十善。這是人天法,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法。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人要能作佛,先把人做好。

  這下面是黃念老的話,「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于佛法也。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爲務,是名爲進」。本,達本。什麼是本?「本者,本源也」。本源是什麼?本源是心性。一切法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是萬法,所以萬法同一個本源。像一條大河流,像長江,長江我們往上遊去找,它有個源頭,本源的源頭是這個大江的主流,除主流之外還有很多支流,別的地方的水也流在大江上。源頭很多,像漢水、湘江、贛江,這些支流統統都彙到長江裏面。那些支流也有源頭,那個源頭不叫本源。所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爲達本」。達本的意思是什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叫達本。達是通達,你真正通達到根本了。達本就是成佛。「《大疏》之義較勝」。《華嚴大疏》講的這個意思,比天臺《輔行》講得清楚、講得仔細。

  由此可知,什麼叫佛法?佛法說的是什麼?也可以簡單用一句話,佛法所說的是明心見性,這四個字也能夠完全代表。但是這四個字深,確實一般人不能夠理解,所以《般若經》上又有一個說法,也很簡單,也是四個字,佛法說的是什麼?諸法實相。其實,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但是諸法實兼容易懂,這個懂是個模模糊糊的懂,不是真懂。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這個一般人聽了沒有問題;如果說明心見性,他聽不懂,他真的聽迷糊了。其實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諸法實相,這才叫達本,這是精進的目標,到這個境界才叫真精進,圓滿精進。下面這一段教我們「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從哪裏開始?你看看經文,非常有意思。讀經文: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經文不多,意思非常圓滿、非常豐富,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智慧。修行從哪裏開始?從不發脾氣開始。我們想想對不對?對。這人總是老喜歡發脾氣,一發脾氣障礙就太大了,叫火燒功德林。脾氣一發,你所修的功德全沒有了。功德沒有了,那還要修嗎?要修。爲什麼?功德沒有了有福德。瞋恚不妨礙福德,它妨礙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清淨心。你看,脾氣一發,心就不清淨,這心就亂了。清淨心是功德,福德與清淨心沒什麼關系。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講是一樣,一樁事情。清淨平等覺全是功德,如果心不清淨、不平等,還是迷惑顛倒,所修一切善業全是福德,就是福報,到哪裏享?人天福報。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叁界,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差別在此地。所以我們真正斷惡修善,要從這裏下手。從意地上下手,不瞋、不癡、不貪,從這裏下手。意業清淨,口業、身業自然清淨。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本,所以第一個不能夠瞋怒。

  我們看注解,從『不當瞋怒』到『至誠忠信』這一段,「爲人乘之世善」。五乘佛法,這講人道,人間的善以這個爲標准。第一個,不瞋怒。永遠保持心平氣和,遇到五逆十惡還是心平氣和來解決問題,絕不可以沖動,絕不可以憤怒,這種方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嫉妒』,這有解釋,「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有好事超過我,或者是他有我沒有,妒忌心就生起來,好勝的心就生起來,總不許別人超過我,這就叫「嫉妒」。嫉妒是嚴重的煩惱,嚴重的惡業,對自己有害處。我們中醫上有所謂的怒氣傷肝,容易得肝病,這對你身體來講。你造作的這個業,那看事,如果是嫉妒賢能罪就很重。這個好人他常常做好事,斷惡修善,教化一方,這一方人都得他的利益,你要是嫉妒他,破壞他的事業,結罪不是跟他結。這個人是善人,你怎麼得罪他,他都不會怪你。所以結罪不是在他那裏結,是在哪裏?他所教的那些人現在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好處,從這裏結罪。如果他的影響愈廣、影響的時間愈長,你的罪過就愈重。所以障礙一個普通人,那個罪很小,障礙有德行、有教化的這樣的人,那個罪業很重,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對他修忏悔,對他修忏悔沒有必要,他根本就不會怪你。對誰修忏悔?要對所有受教的人民,那麼多人民失去了教誨,那麼多人民利益喪失掉,你要對那些人忏悔。這誰懂?沒人知道。如果這個人做的好事是對全國都有利益,那你得對全國人求忏悔。

  所以他底下有一句說,又害賢曰嫉。賢是什麼?聖賢。聖賢的事業多半在教學,教學一定是叁輪具足,不僅僅是言教,而且身教,他會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意教,念念不忘一切大衆,念念幫助大衆離苦得樂,這是聖賢。他住在這一方,這一方人有福,一方人都接受他的教誨,這一方人安定和諧,肯定是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一方的風俗是其他地區的榜樣。這個人在這裏行這樣的善事,你把它破壞了,如果他真的是聖賢,他心地很平靜,沒有一絲毫怨恨,有怨恨不是聖賢人,他決定不會責怪你。所以這個罪從哪裏結的?是從受惠的這些大衆,你把他們的利益斷掉了,罪從這裏結。這些事情我們要細心的去觀察、去思惟,你就把這個理想通了。

  下面說『貪餮』。「餮者,貪食也」。就是講求飲食,現在所謂講求美食,殊不知飲食之道是人身所必須。佛家講不講究?講求,講求飲食養生。世間一般人只懂得衛生,現在人連衛生兩個字都不懂。爲什麼?他吃的那些東西不健康,對自己身體有害,他哪裏衛生?吃出一身毛病出來,連衛生都不懂。伊斯蘭教除懂得衛生之外,他懂得衛性。性是什麼?我們人的性情,這個很重要。佛門裏面講求素食,還要斷五辛,五辛不是肉食,五辛是蔥、蒜(大蒜)、小…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