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蒜(荞頭)、洋蔥、韭菜,這五種。爲什麼這五種不吃?因爲它的性情不好,會影響我們,生吃容易動肝火,是這麼個道理。這不是不能吃,生吃容易動肝火,就是容易引起發脾氣;熟吃,這個東西産生荷爾蒙,會引起性沖動,是這個原因,所以佛禁止出家人吃這五種東西。但是我們要曉得,古印度出家人都是托缽的,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沒有選擇,但是你自己要吃的話,不能吃這五種東西。但是這五種東西在藥上都會用,藥用可以,沒有禁止,還有我們在菜裏頭拿來做香料,做佐料,也許可,爲什麼?那個量很少不起作用。好像喝酒一樣,你能夠喝一斤酒,有這個量,你喝一兩絕對沒有問題,不會起作用。
佛製定的戒律非常之美,通情達理,它不是固定的,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緣。像這些都是講開緣。開緣,有這個緣要開,要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怎麼做,什麼時候要堅持,什麼時候要開放,都是教化衆生。我們看到一些達官貴人、大富長者,他們不願意學佛,爲什麼?學佛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那我學它幹什麼!對這種人那怎麼說?佛沒有教我們什麼都不能吃,佛告訴我們什麼都可以吃。有這個話?有,條條戒都有開緣。佛講求衛生,講求養生之道,只是教你不能夠過分,這個貪餮是過分,過分就傷身體,統統不能過分。酒,七十歲以上身體衰了,酒能夠幫助血液循環,飯前只喝一杯酒,這戒律都有開緣。還有身體不好,醫生囑咐要用酒幫助你,通常都是講幫助你血液循環,統統都可以用。依照醫生的指導,不能過分。
實際上酒這一條戒,在佛法叫遮戒,本身沒有過失,不像殺盜淫妄,殺盜淫妄本身就是罪,酒本身沒有罪。爲什麼佛禁止?喝醉了之後發酒瘋,罪就來了,就造罪業了。如果你喝酒不會喝醉就沒事。我們年輕的時候學教,老師講到這一條戒,就舉出漢朝鄭康成的例子。鄭康成是曆史上有名的大漢學家,大儒。他的老師,他學業完成之後離開老師,老師帶著同學在十裏長亭給他餞行,每個人敬他叁杯酒,差不多一百人,他喝叁百杯。這個叁百杯的典故就從他來的。叁百杯不是假的,是真的,真有其事。喝叁百杯,小小的禮節都不失,你看海量。老師說人人都像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酒戒就沒有了,就不需要了。所以酒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預防你喝醉的時候犯罪,是這個意思,在戒律裏頭叫做遮戒。
飲食愈簡單愈健康,我們很多觀念錯誤了。你想吃的就是你所需要的,但是絕不能過分,過分就錯誤了。吃飯,平常老人常說七分飽就夠了,非常健康;如果吃得很飽,那是不健康的,腸胃要把它消化掉,負擔很重。晚上這一餐不吃好!爲什麼?這是愛惜腸胃,讓它工作量減少,工作量減少,它就會長壽,這道理在此地。你不讓它休息,日夜讓它在工作,它壽命就減短;你有足夠的時間讓它休息,它壽命延長了。要明白這些道理。
所以佛家對于飲食是非常講求,它講求衛生、衛性,性質不好的、影響我們情緒的,他都不吃。還有第叁個,保衛慈悲心,保衛慈悲心就是不吃肉。肉一定是殺生,想到殺生那多可憐,那多可悲,就不忍心吃衆生肉。實實在在的,人,人是個素食的動物。爲什麼?我們的牙齒不是吃肉的,吃肉的動物牙齒是尖的。你看吃草的動物牙齒是平的,看牛、看馬,你看它牙齒是平的,那就是吃植物的;吃動物的牙齒是尖的,看老虎、狼、豹牙齒是尖的。從這個地方看,人天生就是一個素食者,他不是吃動物的。肉食跟素食比較,素食長壽。我們不從因果上講,從生理上講、從健康上講,素食優于肉食。尤其是現在的肉食很可怕!因爲現在動物的飼養是反常,不是正常的。你看正常這些動物都是養在野外,它自己去覓食。現在這些動物是養在籠子裏頭,從出生一直到養大全在籠子裏頭。喂的飼料裏面有化學、有藥物,很不健康!它發育很快,長得又肥又胖,可是那個肉都是有毒,人吃了之後生奇奇怪怪的病。所以現在的病很多,古時候沒有的,什麼原因?古時候沒有這種飲食。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病多半是從飲食得來的,其次的是風寒,那是穿衣服。所以一個吃、一個穿,真正懂得,這是健康之道。
『悭惜』,這就是一般人說的吝啬,底下有,「吝惜財法稱悭」。財不肯給別人、不肯布施,法不肯傳給別人。我過去認識一個大夫,醫術很高明,但是有人告訴我,這個大夫雖然好,他的方法不教給別人。他在學校裏也兼教授,他那些秘方不告訴學生,這叫吝法。吝財果報是貧窮,吝法的果報是愚癡,財跟法愈施愈多,財愈施財愈多,法愈施愈聰明、愈有智慧,智慧增長,他不明白這個道理。法是幫助別人的,尤其是醫療的秘方,你多傳人,你就多救人,這是多大的功德,他不知道,怕別人超過自己,全都是名利心放不下造這些惡業,就是「耽著于財與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真正把這個理跟事搞明白了,你就會非常歡喜幫助衆生,幫助衆生愈多愈好!你能這樣做,你的智慧年年增長,你的財富也年年上升。可是財愈多愈多施,不要留,財跟法都是一樣的,法要教人,歡喜教人。
『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這當然也是遇緣,他變節了,前功盡棄,這非常可惜。所以菩薩道難行,發心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是什麼?就是中悔淘汰掉了,名利現前他就把握不住。尤其是古人講的高名厚利,高名是講大官,厚利是大的財富。小名小利你沒有看得起,不動心,高名厚利動不動心?他就保不住了,就變節了,這是非常可惜!原因是倫理道德的概念很薄弱,不是他不懂,他不能把握住,他懂,他也懂因果,可是這名利就在眼前,對于因果、對于道德信心不足就變節了,這種事情古今中外曆史上都有記載。
在我們現前的社會,很多人學習倫理道德,都是什麼?二十幾歲才開始學習,不夠深。中國古代爲什麼那麼多人,在曆史上給我們表演的,遇到再大的災難他不變節,甯願餓死也沒有占人便宜、害人的心,爲什麼?他那個倫理道德的教育是從根上紮的。根紮得深的,是母親懷孕的時候就注意到這個事情。像史書上記載的文王的母親,懷孕這十個月,目不視惡色,眼睛不看難看的東西,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她爲什麼?她爲胎兒。知道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個心情會影響胎兒,這十個月要養自己非常慈悲、非常和藹,無論待人接物都歡歡喜喜,她用這個養胎兒。所以這個小孩生下來之後好教,得的是母親的正氣,沒有一絲毫邪惡。這叫紮根教育。
小孩生下來之後,父母在小孩面前言行舉止都守禮,一點都不敢亂動。因爲小孩睜開眼睛在看,那個耳朵在聽,非常靈光,他在學習,他在模仿,這個時候的教育完全是大人做樣子給他看。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弟子規》是父母做出來給嬰兒看的。這個教育就是在出生到叁歲,一千天,父母把《弟子規》在家裏做到。因爲父母還很年輕,二十幾歲,他的父母都在,怎麼樣去孝順父母讓嬰兒看,他都看會了,這個紮的根,我們中國過去有一句諺語說「叁歲看八十」,叁歲紮的根,八十歲都不會變,他這個根深!現在人二、叁十歲才學,沒根,學了是懂,懂他沒有把握,逆境現前他會動搖,他會把不住,原因就在此地。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家庭承擔,不是國家。國家重視教育,把教育這樁事情付托給每一個家庭,因爲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它是社會行爲,它不是個人。家庭人縱然少,衰了,也有兩百多人;普通家庭叁百人左右,叁百人上下普通家庭;這個家族興旺,有六、七百人的,七、八百人的,那是興旺之家。明朝時候,這哪個人我記不得了,這一家好像是六代同堂,人口有將近一千人,皇帝送他一個匾額,「天下第一家」,皇上到他家去訪問,人丁興旺,天下第一家。所以家有家道,如果沒有道,這麼多人在一起,怎麼能和睦相處?它有道。這個道共同的,每個人家都有,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家道!這中國有,外國沒有,因爲外國人沒有家,中國人有家。家是自己的根,小孩生下來就要給他的概念,你是這一家的一分子,你不能夠單獨去獨立,你要永遠在這個團體,要照顧這個家,家照顧你,你回饋于這個家。所以中國人講落葉歸根,年歲大了不能再工作了,歸根在哪?回老家。回老家幹什麼?養老。中國古人育幼、養老是家的兩樁大事情,這是中國人真正有福,小時候家教你,你父母不能教你沒有關系,你家族教你;老的時候,你兒孫不能養你沒有關系,這家族養你,所以他有天倫之樂。落葉歸根那是享福的時候到了,你不必工作,享福了。
所以中國人教育的概念,小孩嚴格管教,小孩一點自由都沒有,一舉一動都要守規矩,都要受約束。外國人看到對小孩這樣好像不仁慈,外國人錯了,他不懂。小時候學好了,那真的是好人,中年爲社會、爲家庭做出貢獻,老年回家來享福。自己沒有家,這親戚家裏有的都照顧你。我小的時候,我能夠記事,叁、四歲的時候,事情都能記得,我們的家敗了,人都散掉了。我這一家這就小家了,父母帶著我們兄弟兩個,四個人,依靠姑母,我父親的姊姊,嫁給宛家。那個時候宛家還是個大家庭,他們兄弟十個沒有分家,一家人,他那個村莊就是他一家,那個時候好像有一百多人。所以他家裏還有私塾,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私塾在什麼地方?在祠堂。因爲祠堂很大,平常沒有用處,只有春秋祭祀,除這個時候都是空的,所以私塾就是家學,就在祠堂裏面。這個意思很好,讓這些學生、子弟們,每天進學先去拜祖宗,到祠堂大殿去磕叁個頭拜祖宗,這都是學孝道。見到老師要拜老師。孝親尊師是這樣學來的,現在全沒有了。今天人造業,不可以怪罪他,應當要原諒他,他沒有學過,不但沒有見過,他聽都沒聽說過。我這個年齡,小時候見過。你看我弟弟小我六歲,他見都沒見過,你給他講他不懂。我那個時候,上學的時候,他剛剛出生,所以他…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