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蒜(荞头)、洋葱、韭菜,这五种。为什么这五种不吃?因为它的性情不好,会影响我们,生吃容易动肝火,是这么个道理。这不是不能吃,生吃容易动肝火,就是容易引起发脾气;熟吃,这个东西产生荷尔蒙,会引起性冲动,是这个原因,所以佛禁止出家人吃这五种东西。但是我们要晓得,古印度出家人都是托钵的,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但是你自己要吃的话,不能吃这五种东西。但是这五种东西在药上都会用,药用可以,没有禁止,还有我们在菜里头拿来做香料,做佐料,也许可,为什么?那个量很少不起作用。好像喝酒一样,你能够喝一斤酒,有这个量,你喝一两绝对没有问题,不会起作用。
佛制定的戒律非常之美,通情达理,它不是固定的,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缘。像这些都是讲开缘。开缘,有这个缘要开,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要开放,都是教化众生。我们看到一些达官贵人、大富长者,他们不愿意学佛,为什么?学佛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那我学它干什么!对这种人那怎么说?佛没有教我们什么都不能吃,佛告诉我们什么都可以吃。有这个话?有,条条戒都有开缘。佛讲求卫生,讲求养生之道,只是教你不能够过分,这个贪餮是过分,过分就伤身体,统统不能过分。酒,七十岁以上身体衰了,酒能够帮助血液循环,饭前只喝一杯酒,这戒律都有开缘。还有身体不好,医生嘱咐要用酒帮助你,通常都是讲帮助你血液循环,统统都可以用。依照医生的指导,不能过分。
实际上酒这一条戒,在佛法叫遮戒,本身没有过失,不像杀盗淫妄,杀盗淫妄本身就是罪,酒本身没有罪。为什么佛禁止?喝醉了之后发酒疯,罪就来了,就造罪业了。如果你喝酒不会喝醉就没事。我们年轻的时候学教,老师讲到这一条戒,就举出汉朝郑康成的例子。郑康成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学家,大儒。他的老师,他学业完成之后离开老师,老师带着同学在十里长亭给他饯行,每个人敬他三杯酒,差不多一百人,他喝三百杯。这个三百杯的典故就从他来的。三百杯不是假的,是真的,真有其事。喝三百杯,小小的礼节都不失,你看海量。老师说人人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酒戒就没有了,就不需要了。所以酒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预防你喝醉的时候犯罪,是这个意思,在戒律里头叫做遮戒。
饮食愈简单愈健康,我们很多观念错误了。你想吃的就是你所需要的,但是绝不能过分,过分就错误了。吃饭,平常老人常说七分饱就够了,非常健康;如果吃得很饱,那是不健康的,肠胃要把它消化掉,负担很重。晚上这一餐不吃好!为什么?这是爱惜肠胃,让它工作量减少,工作量减少,它就会长寿,这道理在此地。你不让它休息,日夜让它在工作,它寿命就减短;你有足够的时间让它休息,它寿命延长了。要明白这些道理。
所以佛家对于饮食是非常讲求,它讲求卫生、卫性,性质不好的、影响我们情绪的,他都不吃。还有第三个,保卫慈悲心,保卫慈悲心就是不吃肉。肉一定是杀生,想到杀生那多可怜,那多可悲,就不忍心吃众生肉。实实在在的,人,人是个素食的动物。为什么?我们的牙齿不是吃肉的,吃肉的动物牙齿是尖的。你看吃草的动物牙齿是平的,看牛、看马,你看它牙齿是平的,那就是吃植物的;吃动物的牙齿是尖的,看老虎、狼、豹牙齿是尖的。从这个地方看,人天生就是一个素食者,他不是吃动物的。肉食跟素食比较,素食长寿。我们不从因果上讲,从生理上讲、从健康上讲,素食优于肉食。尤其是现在的肉食很可怕!因为现在动物的饲养是反常,不是正常的。你看正常这些动物都是养在野外,它自己去觅食。现在这些动物是养在笼子里头,从出生一直到养大全在笼子里头。喂的饲料里面有化学、有药物,很不健康!它发育很快,长得又肥又胖,可是那个肉都是有毒,人吃了之后生奇奇怪怪的病。所以现在的病很多,古时候没有的,什么原因?古时候没有这种饮食。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多半是从饮食得来的,其次的是风寒,那是穿衣服。所以一个吃、一个穿,真正懂得,这是健康之道。
『悭惜』,这就是一般人说的吝啬,底下有,「吝惜财法称悭」。财不肯给别人、不肯布施,法不肯传给别人。我过去认识一个大夫,医术很高明,但是有人告诉我,这个大夫虽然好,他的方法不教给别人。他在学校里也兼教授,他那些秘方不告诉学生,这叫吝法。吝财果报是贫穷,吝法的果报是愚痴,财跟法愈施愈多,财愈施财愈多,法愈施愈聪明、愈有智慧,智慧增长,他不明白这个道理。法是帮助别人的,尤其是医疗的秘方,你多传人,你就多救人,这是多大的功德,他不知道,怕别人超过自己,全都是名利心放不下造这些恶业,就是「耽着于财与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真正把这个理跟事搞明白了,你就会非常欢喜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愈多愈好!你能这样做,你的智慧年年增长,你的财富也年年上升。可是财愈多愈多施,不要留,财跟法都是一样的,法要教人,欢喜教人。
『中悔』,「信仰不坚,先信后疑,故曰中悔」。这当然也是遇缘,他变节了,前功尽弃,这非常可惜。所以菩萨道难行,发心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是什么?就是中悔淘汰掉了,名利现前他就把握不住。尤其是古人讲的高名厚利,高名是讲大官,厚利是大的财富。小名小利你没有看得起,不动心,高名厚利动不动心?他就保不住了,就变节了,这是非常可惜!原因是伦理道德的概念很薄弱,不是他不懂,他不能把握住,他懂,他也懂因果,可是这名利就在眼前,对于因果、对于道德信心不足就变节了,这种事情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记载。
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很多人学习伦理道德,都是什么?二十几岁才开始学习,不够深。中国古代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历史上给我们表演的,遇到再大的灾难他不变节,宁愿饿死也没有占人便宜、害人的心,为什么?他那个伦理道德的教育是从根上扎的。根扎得深的,是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注意到这个事情。像史书上记载的文王的母亲,怀孕这十个月,目不视恶色,眼睛不看难看的东西,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她为什么?她为胎儿。知道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心情会影响胎儿,这十个月要养自己非常慈悲、非常和蔼,无论待人接物都欢欢喜喜,她用这个养胎儿。所以这个小孩生下来之后好教,得的是母亲的正气,没有一丝毫邪恶。这叫扎根教育。
小孩生下来之后,父母在小孩面前言行举止都守礼,一点都不敢乱动。因为小孩睁开眼睛在看,那个耳朵在听,非常灵光,他在学习,他在模仿,这个时候的教育完全是大人做样子给他看。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弟子规》是父母做出来给婴儿看的。这个教育就是在出生到三岁,一千天,父母把《弟子规》在家里做到。因为父母还很年轻,二十几岁,他的父母都在,怎么样去孝顺父母让婴儿看,他都看会了,这个扎的根,我们中国过去有一句谚语说「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根,八十岁都不会变,他这个根深!现在人二、三十岁才学,没根,学了是懂,懂他没有把握,逆境现前他会动摇,他会把不住,原因就在此地。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家庭承担,不是国家。国家重视教育,把教育这桩事情付托给每一个家庭,因为中国古时候是大家庭,它是社会行为,它不是个人。家庭人纵然少,衰了,也有两百多人;普通家庭三百人左右,三百人上下普通家庭;这个家族兴旺,有六、七百人的,七、八百人的,那是兴旺之家。明朝时候,这哪个人我记不得了,这一家好像是六代同堂,人口有将近一千人,皇帝送他一个匾额,「天下第一家」,皇上到他家去访问,人丁兴旺,天下第一家。所以家有家道,如果没有道,这么多人在一起,怎么能和睦相处?它有道。这个道共同的,每个人家都有,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家道!这中国有,外国没有,因为外国人没有家,中国人有家。家是自己的根,小孩生下来就要给他的概念,你是这一家的一分子,你不能够单独去独立,你要永远在这个团体,要照顾这个家,家照顾你,你回馈于这个家。所以中国人讲落叶归根,年岁大了不能再工作了,归根在哪?回老家。回老家干什么?养老。中国古人育幼、养老是家的两桩大事情,这是中国人真正有福,小时候家教你,你父母不能教你没有关系,你家族教你;老的时候,你儿孙不能养你没有关系,这家族养你,所以他有天伦之乐。落叶归根那是享福的时候到了,你不必工作,享福了。
所以中国人教育的概念,小孩严格管教,小孩一点自由都没有,一举一动都要守规矩,都要受约束。外国人看到对小孩这样好像不仁慈,外国人错了,他不懂。小时候学好了,那真的是好人,中年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贡献,老年回家来享福。自己没有家,这亲戚家里有的都照顾你。我小的时候,我能够记事,三、四岁的时候,事情都能记得,我们的家败了,人都散掉了。我这一家这就小家了,父母带着我们兄弟两个,四个人,依靠姑母,我父亲的姊姊,嫁给宛家。那个时候宛家还是个大家庭,他们兄弟十个没有分家,一家人,他那个村庄就是他一家,那个时候好像有一百多人。所以他家里还有私塾,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私塾在什么地方?在祠堂。因为祠堂很大,平常没有用处,只有春秋祭祀,除这个时候都是空的,所以私塾就是家学,就在祠堂里面。这个意思很好,让这些学生、子弟们,每天进学先去拜祖宗,到祠堂大殿去磕三个头拜祖宗,这都是学孝道。见到老师要拜老师。孝亲尊师是这样学来的,现在全没有了。今天人造业,不可以怪罪他,应当要原谅他,他没有学过,不但没有见过,他听都没听说过。我这个年龄,小时候见过。你看我弟弟小我六岁,他见都没见过,你给他讲他不懂。我那个时候,上学的时候,他刚刚出生,所以他…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