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佛是一切諸佛裏頭的總代表,諸佛菩薩對他的贊歎,稱他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有緣能親近這位大德,值得慶賀,這是不容易遇到的。知道的人雖然很多,不是真正認識他,所以那些人沒有深信切願,包括修淨土的。皈依淨土的人,他要不是認真明了的話,這個世緣,特別是親情,總是放不下。放不下,真實利益就得不到。有空閑時,無論在什麼時候,能有一點空閑就放下。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就是正心,中國人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但是,誠意正心的前面是看破放下,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看破跟放下,誰在前誰在後都可以,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初入門,知識分子一定先看破後放下,善根深厚的老實人,佛教他先放下後看破。人的根性不相同,從哪裏入門不一樣。《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法裏頭非常重視善根福德。善根福德薄的,難!多善根、多福德從哪裏修?就是念佛,念佛的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你自己覺得善根福德不夠,你就拼命去念佛,用真誠心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它會大幅度提升你的善根福德,真正不可思議,前面我們學得很多。阿彌陀佛的福報無與倫比,念一句阿彌陀佛,等于念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名號,這是佛在經上說的。
過去,我在臺灣出家,臺灣的寺院每年的正月,大年初一開始起香拜萬佛,念《萬佛名經》。《萬佛名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他講了一萬二千多個佛號。所以過年拜萬佛,拜十方萬佛,大概要拜半個月,兩個星期,這個法會才圓滿。實際上,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念到了,哪裏只一萬二千尊佛?不止!佛只是略說而已,舉個例子而已,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舉例而說。實際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每一個佛土都有一尊佛在那裏教化。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切諸佛的總號,念這個佛號,統統都念到了,何必拜萬佛?拜阿彌陀佛多好。拜阿彌陀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會得叁昧,會開悟。拜萬佛不行,爲什麼?太多了,拜完了之後都記不得了。所以這個裏頭有竅門,我們要知道。
端身,身口七支做到了就是端身,不貪、不瞋、不癡就是正意。所以端正身心就是修十善業,身叁、口四、意叁,端正身心。《濁世惡苦品》,這是本經,經文上說,「汝等能于此世」,這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能在現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爲衆惡,甚爲大德」。我們要真幹,這句話的落實就是十善業道。修善積德最重要的是意業,心善言就善、行就善,言行總是聽念頭的指揮。所以念頭是根,身口是執行,發號施令是念頭。首先要心善,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真正不貪,你就不會發瞋恚。人爲什麼會發瞋恚心?貪不到他就瞋恚,他心裏有求。不癡,不癡就是看破,不貪、不瞋就是放下。看破放下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身口七支自然就斷惡行善了。不從心地上下功夫,從事上下功夫,不殺、不盜、不淫不容易斷,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也不是我們容易做到的。如果從心地上去做就容易了。心地上,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所以這個意業裏頭的貪瞋癡,不貪、不瞋這是放下,不癡是看破。
這個人間究竟是什麼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特別是大乘,大乘全講的是事實真相。所以大乘經以什麼爲體?什麼爲體,用現在的話說,佛講大乘經根據什麼講的,憑什麼講的。完全憑事實真相,完全講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有很多很難懂,理太深,事太繁雜了。佛真把它講清楚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真講清楚、真講明白了。曆代祖師大德肯定《華嚴》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說的第一經,稱爲根本*輪,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華嚴》的某個部分。好像《華嚴》是個人身,全身,一切經,有的講頭、有的講手、有的講足、有的講五髒六腑。整體講圓滿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真的是實相,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了,自然放下,不癡了。
我們現在常常記住,決定不能忘掉,記住一個什麼?所有現象的發生,全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現象,都從這發生的。離開這個現象,什麼都沒有,一切法全不存在。今天科學發現,叫弦定律,彈琴的弦,波動,那個音聲是從波動裏頭産生的。整個宇宙就像弦一樣,頻率非常之高,高到我們無法想象。今天能被這些量子力學家,用現代最新的科學儀器觀察到了,把這個謎底揭開了。這是宇宙的秘密,科學幹的是揭密的工作,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真正真相大白。這個真相,不用科學儀器觀察,佛說出來了,也說得很清楚,不懂,我們聽不懂。我們講也講得個似是而非,爲什麼?自己沒有搞懂,怎麼能夠講得讓別人聽懂了?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受這個時代環境影響,不可能開悟,這個要承認。爲什麼?念頭太亂、太雜了,妄念太多。全是妄念,哪來的正念?真正無我,那個念頭才是正念;只要有我,你全是妄念,沒有一個是正念,只能夠說是相似的正念,不是純正念。只要有是非人我,這哪個沒有?沒有一個人沒有。所以我們的看破也是很有局限的。這不要緊,看破一點就放下一點,然後再看破一點,又放下一點,這個方法好!幫助我們逐步向上提升,這就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們現在能明白這個道理,能夠把倫常八德守住,能守得住,自己有信心了,爲什麼?歡喜了。知道這是正法,應該要遵守的、要學習的,違背倫常八德的事情我們決定不會再做。從這個基礎提升到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變成不難了。十善業道從哪個地方開始?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每個人的緣不一樣。佛在這經上教給我們,從口業下手,也很有道理。爲什麼?一般人造業,口業最容易犯,所以佛把這個提在前面,很有道理。我這根性,我不會把口業放在前面,我會把意業放在前面,把什麼?不貪、不瞋、不癡,我會把這個放在前面,從這裏下手。所以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從哪裏下手都好,到最後十善統統能做到,這叫端正身心。能端正身心,就不爲衆惡,衆惡是十惡,你不會造十惡了,在今天這個世界,你是大德。
我們看底下一段,都是本經的經文,「《重重誨勉品》」佛說,「若曹作善,雲何第一?」若曹是中國古時候口頭語,用現在話講,你們大家,就這個意思。你們大家作善,哪個排在第一?也就是說,大家修善從哪裏修起?這個地方跟前面講的不一樣,「當自端心」,也是從叁善根下手。叁善根是端心,意業,不貪、不瞋、不癡,一定要從這裏下手。如何能做到不貪,特別是這第一個?喜歡布施,喜歡幫助別人,好的東西先給別人,不好的留給自己,從這下手。修善積德,從這下手你就找到根了。只要不貪了,不癡就很容易做到,這個不瞋恚,不瞋恚、不愚癡就很容易做得到,因爲貪心障礙我們智慧。只要不貪,就煩惱輕、智慧長,智慧長就不癡了。所以當自端心。
「當自端身」,心端正了,身自然端正。「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耳,不應該聽的你自然不聽;目,不應該看的你自然不看。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我大概有五十年了,不看電視、不看歌舞,不聽這些唱歌、音樂,這都不聽了,世間這些是是非非也不說了。所以,耳目口鼻皆當自端。「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你看這真修行,真修行是這樣的修行態度。空閑時,不是胡思亂想,不是議論人事,沒有,完全端莊,收攝身心,他做這個,首應端正身心。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因爲一切的欲愛這個是最嚴重的。斷惡要從最嚴重的先下手,修善要從最難的地方先去做,最難的是舍財。所以要時時刻刻知道,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要用智慧去觀察,要用智慧去行事。「去憂,放下世間憂慮」。今天世間憂慮非常之多,本身的憂慮、家庭的憂慮、事業的憂慮、社會的憂慮、人與人之間的憂慮,還有災難的憂慮,你說活在這個世間多苦!這些東西,憂慮有沒有用?沒有用。爲什麼?解決不了問題。憂慮能解決問題可以,憂慮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當憂慮,要把憂慮放下。爲什麼?憂慮放下,你智慧增長。憂慮障礙智慧,你心不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這個一定要懂。所以,遇到什麼樣憂慮的事情,暫時把它放下,冷靜下來,然後來處理就非常恰當。
「慈心,與衆生樂之心」,要帶給人樂。我們舉個例子,現在這個社會謠言多,有人聽到了,這個世間有大災難,要如何來准備應付災難。怕的是什麼?怕的是科學被災難毀掉了,電沒有了,自來水沒有了,現在都住在高樓大廈,這日子怎麼過?住得愈高,天天要爬山。一桶水從樓下擡樓上幾十層樓,累死了。所以,要准備一點水,准備糧食。尤其聽說會有幾天黑夜,有人說叁天、有人說七天、有人說十天,都不一定,到底是真是假,得到時候再看才知道。我們准備一點東西,這叫慈心,你想要照顧自己,你有沒有照顧別人?如果真的在災難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什麼都沒用,最重要就是糧食。你家裏藏的有糧食,人家都到你家來了,你要不給,你要不給就要殺你。那你預備這些東西帶來的是災難、災禍,不是好事情。那怎麼辦?你要准備,我住在這棟大樓,至少我這個大樓有多少戶、有多少人口,我准備這個救急東西,家家都有,個個人都有分。那大家歡喜,把你看成活菩薩,你救了我們,你想得這麼周到,人人都感恩你。所以不能爲自己。住在鄉下,我們這個村莊,這村莊有多少戶、有多少人,你要都想到。要不然將來真的災難降臨,你就是搶劫的對象,你們家裏藏著有糧有水。所以一定要想到,我這個村莊有幾百人,我儲備這個東西,大家都有分,叁天的、五天的、十天的,應該十天應付過,慢慢可以恢複正常。
有道場聽到這些信息也在那裏准備,我就問他,你准備多少人的口糧?他告訴我,一百個人。我說,給誰准備的?給常住准備。我說常住吃不到,別人不搶光了!他一想,那怎麼辦?你至少要准備一萬人的糧食,到那個時候救災、赈濟,這就對了,這是慈心。你看到衆生有災難,你就預先有防範,到時候真正叫大家離苦得樂,決定不能爲自己個人,不能爲自己一家。你住在公寓大樓,你至少要這一棟公寓大樓統統想到;你住在郊外,住在村莊裏頭,你這一個村、一個小鎮你要想到,這就對了。真遇到災難的時候,你是救世主,人家要想害你,保護你的人太多了。你要是爲自己,別人害你,沒有人來幫助你。所以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不能不知道。起心動念一定要爲大衆,這利益衆生的心。
「今此修持是爲饒益有情而修」,這句話在現前必須牢牢記住,我是爲饒益有情而修,不是爲自己。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大衆,這就對了。「精進者,勇猛于修善斷惡也」。什麼叫精進?斷惡,首先要不爲自己著想;修善,要常常想到別人的需要,要有智慧、要有眼光,你要看得遠,你真的能幫助別人。機緣有的時候遇到了,要掌握住,因爲機會往往所謂一縱就失去了,最難能可貴的是你看得出來,你把它抓住了。我們十年前,二00一年,我們在澳洲建一個小道場,淨宗學院,在一個小城市,山上。那個時候山上這個小城居民八萬人,人不多,面積很大,所以這小城很可愛,我們選擇這個地方修行。正好有個教堂要賣,很便宜,我記得好像是五十七萬澳幣。那個時候澳幣五十七萬大概還只有四十多萬美金的樣子,不到五十萬美金,那個時候美金大。我們在臺灣換錢,澳幣那個時候好像換十七塊,一塊澳幣換十七塊臺灣錢,美金好像是一塊換叁十一塊的樣子。不到五十萬,跟美金比的話,我們買下來了。整修過,完全保持原來的樣子,從外面看就是油漆粉刷,煥然一新,一點沒有改動。裏面只有把十字架換成阿彌陀佛,就這一樣不一樣。所以當地人民很歡喜,我們沒有破壞他們的文化,保持他們的文化,這是很高興的一樁事情,這是跟這個地方結了個好緣。
開幕這天,邀請鄰居,我們正式發請帖。兩條街,我們右鄰兩條街,左鄰兩條街,發請帖邀請他們。因爲他們是最近的鄰居,請他們來吃飯,我們有午餐接待,中午的時候。聽我們報告,我們從哪裏來的,到這裏來想做些什麼,讓鄰居大家知道。那個時候佛教只有我們一家,圖文巴大概都是信仰基督教的,佛教只有這一家。我們接待,他很滿意,這個做法他很滿意。我們的素食做得還不錯,他吃了很喜歡。完了之後很多人告訴我,法師,你們這個活動能不能多辦幾次?這個好事情,這就是機會,他們要求多辦幾次。當時我就跟大家宣布,我們定每個星期六的晚餐,叫溫馨晚宴,免費,歡迎大家來。以後每個星期六,一直到現在,十一年了。所以,我們這個小鎮的居民,八萬人,大概我估計總有十之七八都到我們家來吃過飯,都是我們家的客人。跟群衆的關系處好了,得到群衆的認可、群衆的善意,在那裏幹什麼事情都方便。人民支持我們,政府支持我們,這就是照顧鄰居很重要。到哪建個道場,不跟鄰居打招呼,你鄰居不擁護你,你就很難,一定要鄰居處得好。我們現在變成這個小城每個人跟我們都處得非常和睦,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有這種災難傳說,我們家裏這些出家人也著急。我們在那個地方,我想到我們的生活、經濟來源,一定要想到不依靠信徒的捐獻,不靠這個。要靠什麼?要靠生産。生産什麼?生産糧食。那個地方土地便宜,所以人家捐給我們這些善款,我們就買土地。大概現在我們擁有的土地有兩千多英畝,合中國一萬多畝。一個英畝六個中國畝,兩千畝的話,那就是一萬二千畝土地。種糧食,我們不會種,我們雇農民種,給工資給他,一天八個小時,一天多少錢,我用這個來雇你。糧食收成,除了自己吃之外,拿去賣,市場賣,賣的價錢很好,付他們的工資還有余的。這樣的時候,我們這個道場經濟就自給自足,就有來源了。
去年我在那個地方,去年春天,第一次收獲的小米一萬叁千公斤,收這麼多,一萬叁千公斤。我們除自己留了一部分,賣掉之後,付工資還有錢,還賺錢。這個樣你才富有,不靠人、不化緣。今年要種小麥、種水稻、種玉米,我們的蔬菜,我們自己有個大菜園。我們的蔬菜平常可以供養叁百人,做法會可以供養一千人,自給自足,這都很重要的。要有災難,我們准備救濟、幫助別人的,要幫助多少人?一萬人爲目標。就是我們的糧食、我們的水資源,要儲備、准備一萬人份。萬一真有災難,我們對這個地區可以負責十分之一,這十萬人城市,那對政府是幫了很大的忙。團結族群,把這個城市變成一家人。這是慈心,想到關愛別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