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續搞六道輪回,還是想往生淨土?真想往生淨土,念念是阿彌陀佛。不念阿彌陀佛,那就是是非人我、就是一些雜念。無論念頭是善、惡都是輪回,善念叁善道,惡念叁惡道,這是事實真相!每一個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
我們天天在修,到底修什麼?自己總得清楚、總得明了,這管用。別人清楚明了,不管我的用。佛法裏頭,確實完全要靠自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淨宗雖然是他力法門,那我們把他要抓住,他是阿彌陀佛。但是要知道,阿彌陀佛跟自己是一體,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生長起信心。我能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跟我是一體,你說你能不能往生?決定得生!一點都不要懷疑。中峰禅師所說的那句話得記住,「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經上佛常說的。中峰禅師說得更貼切,「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是什麼?邊見破掉了,邊見破了是一體,慈悲心才能生得出來,這叫菩提心,才發得出來,也是搞清楚、搞明白了。
「今聞佛經,並信經語甚深」。佛經裏面講的道理很深,但是它很微妙,淺的人看得淺,深的人看得深。能看八面的算是淺,能看六十四面的那就深了,往下其深無底。我們對于佛菩薩佩服到五體投地,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他能徹法根源,我們做不到。然後我們就相信,菩薩五十二個階級,那就是定功有五十二種不同的深度。初信位這是最淺的,二信位的定功就比初信深,叁信的就更深。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圓滿了,徹法源底是妙覺位。八地菩薩能見到諸法的根源,真正得究竟圓滿受用是在妙覺果位,真正得大自在。
「又《大乘義章》雲:于叁寶等,淨心不疑,名信。」這個地方的叁寶,自性叁寶,不是講住持叁寶,是講自性叁寶。佛寶是自性覺,《起信論》裏面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要相信。覺是什麼?覺就是佛,佛是本有。所以,《華嚴經》上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你現在是不是佛?佛眼睛看到你是,爲什麼?本覺本有,你並沒有丟掉。沒有失掉,是你迷了,並沒有失去。迷了什麼?迷了的時候你錯用了心,你用妄想、分別心,這是妄心,這不是真心,這是迷,這是不覺,你用這個東西。但是你的本覺並沒有丟掉,你只要把妄想分別一放下,你的本覺就現前。本覺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這本覺。這迷悟而已。法寶是自性正,說明自性是規律的,一點都不亂,有條不紊,變現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你看這些萬物它不淩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中國老祖宗說的。這是法。僧寶是自性淨,六祖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清淨是僧寶。本自具足裏面就是法寶。
所以,佛法僧叁寶,自性本自具足,我們要相信這個。換句話說,學佛,成佛了,你到底成什麼?你得到什麼?什麼也沒得到,恢複自性而已!自性萬德萬能,完全恢複了。沒有恢複的時候沒有失掉,恢複的時候你也沒有得到,本來是的,你得什麼!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就這個意思。可是我們現在雖然有,有作用不起,我們有圓滿的智慧,智慧不能現前;有圓滿的德行,德行變成煩惱;有圓滿的清淨,現在清淨變成六道輪回,統是自己變現的。所以「于叁寶等,淨心不疑」,一定要相信。今天遇到淨宗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也是自性裏頭圓滿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兩句話佛說得好,讓我們完全了解。我們具足信心決定可以證得,尤其是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具足,你看信,我真相信,不懷疑;願,我真想去,一心向往極樂世界,一心想親近阿彌陀佛,這是自家分內的事情,不是向外求的,決定成就。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爲什麼要念這句阿彌陀佛?第一個跟佛相應,聽話,佛教我念我就念;另外一個真正的意思,用這一句把我們的妄念、雜念把它打掉,把它清除掉,恢複自己清淨平等覺。這種意念去念佛,跟參禅完全相同。去妄念、去煩惱、消業障,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比什麼方法都有效,比什麼方法都快速。八萬四千法門那個方法很難修,時間要很長,修得很辛苦,這個法門非常容易。
「《大論》曰」,這上面還有《俱舍論》,小乘論。中國在隋朝初年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一個就是俱舍宗,根據《俱舍論》;另外一個小乘,成實宗,也是依據《成實論》。這是小乘兩部論典,是學佛的基礎。唐朝中葉之後,祖師大德不提倡了,用儒跟道代替,所以這兩宗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這兩個宗。《俱舍論》裏面說,「信者,令心澄淨」。「今聞佛經,並信經語甚深」,我們對這個要相信。爲什麼它甚深?我們看起來好像不深,但是真的甚深,是因爲佛的言語是從自性裏頭流出來的。自性不可思議,自性流出來的當然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個經,經文解釋可深可淺、可廣可略。
我們舉一個例子,釋迦牟尼佛開悟,把他悟入的境界說出來,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華嚴經》我們人間沒有人見過。龍樹菩薩雖然在龍宮見到了,他沒有那麼深的智慧,換句話說,他不能讀,你就要曉得深了。他見過叁種本子,一個是全本,大本,「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無法想象,真的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說的,在定中說的,不是在人間說的。說完之後,大龍菩薩收到龍宮裏面去收藏,人間沒有這麼大的地方。這大本無法受持,再看中本,大本好比我們現在《四庫全書》,中本好比《四庫荟要》,還是分量太大,閻浮提衆生,我們地球上的人沒有能力受持。再看下本,下本是目錄提要,像《四庫提要》一樣。《四庫提要》,這麼大的本子五本,這個還可以,還能受持。就把這個小本傳到人間來,這龍樹菩薩傳的。
在中國翻譯,到中國差不多是二分之一,所以我們中文翻譯叫略本,不能稱小本。小本是十萬偈,四十品,現在我們的經是叁十九品,只有大概五萬偈。最初,晉朝翻譯的《六十華嚴》,叁萬六千偈;第二次,武則天做皇帝時候翻的,增加了九千偈,叁萬六加九千,不足五萬,四萬多。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唐朝進貢,裏頭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很難得,完整的,沒有欠缺,翻成了四十卷。這四十卷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現在我們普通流通的,就是最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最後的一卷。所以叁次翻譯的,大概內容是一半。《華嚴》原本再找不到了,現在最完整的東西,中文,中文翻譯的。真的深,我們今天所讀的《華嚴經》是提要,是目錄提要。確實深,爲什麼?它稱性。
惠能大師也明心見性了,他提出的報告只有二十個字,說明自性,自性什麼樣子。第一句他說「本自清淨」,第二句「本不生滅」,第叁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第五句「能生萬法」,五四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的內容,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大本《華嚴》。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惠能把它濃縮成二十個字,這就是經語甚深!我們看《十善業道》,前面念過,就那麼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你看就這十個,小乘阿羅漢展開,叁千威儀。怎麼呢?我們看是十個,每一條裏頭又有十條,你說不殺生裏頭,不殺生裏面包含其他九條,圓圓滿滿。每一條的十條就一百條,十個十就一百;每一個一百條裏頭又有十條,就一千;每一千裏頭又有十條,就一萬。菩薩把十善業道展開來,八萬四千細行,這就深了。淺給你講就十條,深給你講八萬四千細行,菩薩,小乘阿羅漢能講到叁千。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佛經語深,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經典,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議。
「《大論》曰」,《大論》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上說,「信爲能入」。佛經,什麼人能入?不一定是智慧聰明,世智辯聰不行,他不能入,完全是信心。信心,前面講一念信心,一念、一心,那叫信,真信。二念二心不是真信,真信是一念一心,一心的人能聽得懂,一念的人能夠契入。「故能從人乘,而直趨大乘圓門,念佛求生也」,這一句是念老的話。《大論》上講,信爲能入,所以我們有辦法入,我們只要相信,只要不懷疑,你就能入。我們是人乘,比不上天,比不上聲聞緣覺,當然更不如菩薩。但是我們從人乘直趨大乘圓門,這個可不得了,這連菩薩都嚇一跳。爲什麼?菩薩修大乘沒有找到圓門。圓門是什麼?是念佛往生淨土,圓滿的門,大乘圓滿的門。小乘人不知道,天人更不知道了。這是我們的大幸,這是我們真正善根福德因緣,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麼可能知道?
「複信因果不虛」,這個很重要,我們要相信因果是真的。「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我們不求人天福報,我們行善是爲了幫助一切衆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我們行善是爲這個。不求人天果報,只求往生淨土,統統回向往生淨土,所以這修的善全變成了功德。精進向善,遇到好事真幹。『奉持如是等法』,奉是奉行,依教奉行,持是保持。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些道理,我們明白了,把我們錯誤的觀念轉過來。佛在經上講這些行法,修行的方法,我們統統變成生活、行爲,這就叫行菩薩道。「指上述諸善法,無得虧失」。上面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行十善,這些我們都要記住,都要認真努力的去做。虧失是「減損也」,無得虧失就是我們行善不要打折扣,盡心盡力就是圓滿。
《了凡四訓》裏面,我們看到一個女孩子,只有兩文錢,在一個寺廟裏頭去供養叁寶,老和尚親自給她回向、給她祈福。她只有那麼多錢,全部拿出來了。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這貴人了,再到這個寺廟來燒香,供養一千兩黃金,富貴、有錢了,老和尚叫他的弟子去給她回向。她找老和尚:我以前貧困的時候…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