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開落,永遠是那麼樣鮮豔,樹葉永遠是碧綠的,它沒有變化,叁個阿僧祇劫沒有變化。爲什麼?它從法性變的,也就是《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心所生,它是法性身、是法性土,法性沒有變化。
十法界裏面,法性生的,但是它有識起變化,所以說唯心所現,但是它有唯識所變,唯識是什麼?有念頭。你看前念滅後念就生了,它是個生滅法,所有物質現象也是生滅法,跟著念頭在變。這樣一比較,一真法界比我們這裏好太多了,一真法界裏頭沒有苦,沒有生老病死苦、沒有求不得苦、沒有怨憎會苦、也沒有愛別離苦,八苦叁苦都沒有,所以叫極樂世界。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特別在哪裏?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統統是法性身、是法性土,也就是說它沒有變化,跟我們這裏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必須要修成法身菩薩,也就是常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能證得不生不滅,就證得實報土。往生到實報土,那就叫大般涅槃,在實報莊嚴土經過叁個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的習氣斷盡了。所以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習氣斷盡了,斷盡這個就沒有了。所以實報土只有生只有滅,沒有變化。那個滅了到哪裏去?那個滅了就回到真的,回歸常寂光,常寂光是永遠不滅,那是真的。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常寂光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見不到它。
今天的科學、哲學只能夠達到阿賴耶,見不到常寂光,爲什麼?常寂光裏頭沒有現象,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它什麼都沒有,所以科學儀器偵測不到它。從高深數學裏頭可能會發現有個概念,現在科學家提出「零點能量點」,這個概念很像常寂光。常寂光怎麼能證得?前面講了,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就證得,這才是真正醒過來,所有一切虛妄統統都離了,究竟圓滿的佛果。他什麼都不是,但是那個能量很特別,他什麼都可以現,能跟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衆生求他,求就是感,他就有應,他能現身,他能說法。現身,能現報身、能現應身、能現化身,絕不是他自己有意思,是隨著衆生心,衆生希望見什麼身,他自然就現什麼身。衆生遇到困難去祈求他,他會現身,他會加持,現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智慧、德能、相好全部恢複,這是學佛終極的目標,到這就畢業了。
所以,善根要勤修,菩薩的善根就是精進,只有一條。世出世間的善根都要真修,不修,你所修的一切法都不善,爲什麼?沒有根,你哪來的善?做多少好事都不是真善,爲什麼?你有自私自利,你有名聞利養。你爲什麼作善?希望得好報,你是有求的心,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裏面沒有妄念,妄心裏頭充滿了妄念。所以,勤修善根是供養,供養諸佛、供養衆生、供養菩提,這叁種回向。
底下一個,「不舍菩薩業供養」。菩薩業是什麼?業是事業,菩薩幹什麼事業?大乘經上常說的,六波羅蜜是菩薩事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是菩薩事業。不舍也就是勤修,修布施,修布施是利益一切衆生,不是爲自己,這是菩薩。世間人有修布施,爲自己,爲什麼?布施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世間人爲什麼修這叁種布施?想得叁種果報。菩薩不是的,菩薩修叁種布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爲什麼?是性德自然流露,是大慈大悲當中流出來的。悲心是憫念衆生苦,慈心是自然給予衆生之樂,菩薩布施是這麼個道理,絕對沒有想到自己要有果報。
菩薩的福德無有窮盡,手中自然出生無盡的寶藏。衆生苦難來的時候,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我常聽說,說有災難。這個災難很嚴重,可能把科學技術全部摧毀,人類要回到原始的生活。像電沒有了,現在我們依靠電生活,沒有電怎麼行?電要沒有了,廚房裏面,電爐不能用了。瓦斯也沒有了,要找柴火燒竈,要回到那個時候,要過原始生活。自來水沒有了,住在高樓上,電梯沒有了,想想看這種日子。如果說是海水上升,大地被淹沒了,我們吃什麼?我們穿什麼?問題都來了。菩薩來救我們,菩薩手裏頭就能夠自然流出這些需要的東西。飲食,他來布施供養你;衣服,他來給你;你得病,他有些草藥,找了些草藥給你。這不是神話,理上講得通,全是性德自然流露。
我們在前面,曾經引用虛雲老和尚朝山的故事。老和尚那個時候四十多歲,身體很好,從普陀山發願報父母之恩,叁步一拜拜到山西五臺。一天只走幾裏路,叁步一磕頭,走個十幾裏路就不得了!十幾裏路是中國裏,要是算公裏的話,大概一天只有能夠走五、六公裏路,這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拜了叁年,叁步一叩頭,拜了叁年,這種毅力可嘉,把這個功德回向給過世的父母。路上兩次生病,這叁年,兩次在路上生病,都在野外,四周圍沒有人家,這真苦!遇到一個叫花子,這個叫花子是誰?文殊菩薩的化身,來照顧他。到外面去托缽,討飯,討一點給他吃,到地上去找一些草藥,把他病治好。照顧他十幾天,健康恢複,可以再拜了,再兩個分頭。文殊菩薩現身,他去拜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照顧他。第二次又生病了,又遇到這個叫花子,兩次,他跟這個叫花子很熟了。拜到五臺山就問人,因爲叫花子告訴他,他姓文,文章的文,名字叫吉,吉祥的吉,叫文吉,他就住在五臺山。到五臺山就去打聽,沒有人知道。等拜到廟裏面,把這個事情告訴廟裏頭人,廟裏頭人告訴他,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他從開始拜山,這叁年,文殊菩薩都在他身邊照顧他,真正有困難就現身。你看現身,手裏面出飲食,出藥物給你治病。
我們要相信,諸佛菩薩真有,大慈大悲,真遇到急難的時候他就來了。只要我們自己真誠,道心不能退轉,不能有懷疑、不能有猶豫,菩薩一定照顧你,比什麼人都可靠;人靠不住,什麼都靠不住,佛菩薩靠得住。虛雲老和尚現身給我們說法,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得到啓示、要得到信心。真正學佛人不會遇到災難,遇到災難的時候肯定佛菩薩現身來照顧。真正學佛人,佛菩薩一天到晚都在身邊,我們沒有覺察到,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教我們,學佛的人「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句話比什麼都要緊。我們是一念妄心,感應就沒有了,念念都是真心,念念是誠意,這就對了。不離菩薩業,菩薩這個六項的作業,我們要在生活當中做到,在工作裏面做到,在待人接物要做到。要有布施的心,至少笑面迎人,這是布施,見人不肯笑一笑,這是不肯布施,這吝啬。
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言語要叫人生歡喜,這都是布施。這種布施是內財布施,是我們用身體的表現,外財是身外之物。所以要修布施。言語不離佛法,最好不離阿彌陀佛,聲聲阿彌陀佛灌到衆生耳根裏面去,這法布施。在現前這個時代,遇到一切衆生,安慰他、勉勵他,災難信息很多,讓他對這些事情不害怕,遠離恐怖。要教他相信佛法,真正學佛的人,在急難的時候,佛菩薩決定現身來幫助你。虛雲老和尚這個例子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這種例子在感應這些書裏頭就太多太多了,爲什麼不相信?人與人之間相處要知道忍辱,要知道規矩,規矩就是持戒。把《弟子規》做到,現在做的人少,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感應篇》做到,《十善業道》做到,真佛弟子。如果這些東西沒做到,不會有感應,爲什麼?不真誠。誠則靈,真誠到極處,就感應佛菩薩來照顧你,感應護法善神照顧你。如果你還有邪思、還有邪念,也有人來照顧你,誰?冤親債主、邪魔外道,這些東西來照顧你,你的麻煩就大了。
「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什麼?真誠,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用真誠的心去生活,用真誠心去工作、去待人接物。不能說我只用真誠心對佛菩薩,其他的我就不真誠,那是錯誤的。一誠一切誠,一假一切都是假的。我們用真誠心待人,人家欺騙我,我不就上當了、吃虧了?沒錯,學佛人不怕上當、不怕吃虧,吃虧是福。爲什麼?你用真誠心,你將來決定生極樂世界,你用虛妄的心,繼續搞六道輪回。我這一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想再搞六道輪回,我一切是玩真的不是假的。不管別人用什麼方法對待我,我都是用真心對人,絕不改變。這是保證我們得佛加持,往生淨土親近彌陀,唯一的一個條件,不具足這個條件,你往生沒有把握。所以菩提心重要,這部經修行的方法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真誠是體,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自受用。
所以你要保持我們的心清淨,不受染汙,心要保持平等,沒有驕慢。驕傲、傲慢,心不平,總覺得我比人高一等,人家不如我,這個心不平。要知道,這個心就是煩惱,這個心就是虛妄。清淨心阿羅漢證得,平等心菩薩證得,覺心,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清淨平等覺,你看,羅漢、菩薩、佛陀,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我們要用這個心,不能把它失掉,一切時、一切處待人接物,我用真心,不用妄心。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些雜念、妄想統統把它清除掉,讓自己的心回歸到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裏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念念不舍阿彌陀佛,他能不生極樂世界嗎?不可能不生!真誠心對人就是慈悲,慈悲裏頭自自然然是六和敬、是六波羅蜜、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自然流出,不需要學的。爲什麼不學就會?因爲它是性德,你的心跟性德相應,所以這些條目不學統統現前,自自然然都做到、都相應了。這叫不離菩提心供養。
「種種供養中」,念老注解當中,引經據典給我們舉出這些例子,例子全是經典裏頭所說的。「又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者,就是真供養,真到極樂世界,真見阿彌陀佛。「菩薩以聞名故,乃能于上述種種供養中,精勤修持,而無懈怠與厭倦之心」。菩薩真幹,沒有懈怠、沒有厭倦,日夜不休息。前天來到我們這來看我的王居士,他旁邊的人告訴我,他每天睡覺兩個小時,日夜不放松,精進不懈怠。我問他,他承認了。他不知道累,法喜充滿,不幹就沒有歡喜心,愈幹愈歡喜。每天幹什麼?聽經、念佛、讀誦、忏悔,幫助同學解決疑難雜症,疑難雜症裏面最多的是冤親債主來求超度。超度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工作多半在夜晚進行,他對這個忙得不亦樂乎,做了多久?八年,愈做愈歡喜。這樣的人他能不往生嗎?這是給我們示現勇猛精進之相,『勤修無懈倦』。
總結,「以上皆因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真正認識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他才能做到。一句佛號念到底,真幹,真有感應,真正不可思議。行門當中真正的導師,我們現在所說的教練。古時候是這樣的,你看帝王培養太子,有叁個是老師,叁師,太師、太傅、太保;還有叁個少師,少師、少傅、少保,六個老師。太保是教養生之道,就是現在所講的健康保健,這個老師是教這個課程的,飲食起居,他教你這個。少保,少保是真幹的,帶著你幹。太傅是教倫理道德,教這個課程的;少傅也是帶你一起做,怕你懈怠,給你做個榜樣。太師是教你怎樣去管理這個國家,把這個國家治好,這是太師的事情;少師也是輔導你,讓你真正去練習。所以他有教練,老師講了,教練來督促,來帶著你去做,這樣訓練才能成就。我們在這裏講經教學,理事、方法、境界都在經中說出來,如何落實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王居士把這個事情落實了,過去東北劉居士一個人幹,一個人成就。他是帶了一班人,二、叁十個人跟他學,他整個的這二十多個人都成就,給我們念佛人做出最好的榜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