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0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0集)  2012/6/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7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八百零七頁第一行,「歎彼佛刹」:

  【觀彼殊勝刹。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這首偈是贊歎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念老的注解,「贊佛國土。極樂世界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這是經文上說的。「其形色」,形是形狀,色是顔色,光是光明,相貌,「名數」,名字、數量,「皆不能稱說」,都說不盡,「亦無能清辯」,沒有人有能力很清楚的將它辨別,這就是所謂的不可思議的境界。「蓋彼土殊勝微妙,非言思所能及」。故曰:『觀彼殊勝刹,微妙難思議』。我們無法想象的,實在因爲它不是我們境界,我們從來沒見到過,也沒有聽說過。宇宙之間兩種報土,一種是心現識變,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屬于這一類的,心現識變,《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實報土跟西方極樂世界,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我們沒見過,也沒聽說過,它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真是我們現在的標准,我們感覺得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是真的,極樂世界也是像這一樣的真實。

  極樂國土四土叁輩九品,全是心現,沒有識變。換句話說,凡聖土、方便土跟實報土沒有差別。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土都是心現,沒有識變。同居土就是六道輪回,方便土就是四聖法界,我們常講的十法界。十法界有識變,這個裏頭有阿賴耶在裏頭。有阿賴耶在裏面,它就是屬于一種波動現象,非常不穩定,刹那刹那都在起變化。這是極樂不同于十方諸佛國土的地方,他們那邊沒有識變,也就是像相宗所說的「轉識成智」。十方諸佛刹土,轉識成智要靠自己修行功夫,靠自力,自力要轉識成智真不容易。西方極樂世界不靠自力,靠他力,他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幫助我們轉識成智。他用什麼方法?用他無量劫修行的功德,用他五劫成就的四十八願,這兩種力量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轉識成智。我們自己並沒有感覺,但確實是轉了。雖然轉了,自己還是要修,才能夠徹底轉過來。

  我們在那邊精修,這又依靠什麼?依靠阿彌陀佛每天講經教學。所以到那裏確實去做學生、去學習,我們的功課不會間斷、不會退轉,每天都有進步。所以那個地方叫極樂世界,天天有進步才快樂無比。沒有進步就憂慮了,要退轉那就起煩惱了,所以那邊永遠不會退轉。進步有快慢不同,但是都在進步,沒有一個是退轉的,這個也是十方諸佛世界所沒有的。極樂世界很多地方我們都應該向它學習,十方諸佛真的學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十方諸佛的一個代表,你看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道,成佛了,叁十歲。什麼叫成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就成佛。

  大乘教給我們說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放下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說的執著,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統統放下了,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佛法這個門,不一定要學得很多、念得很多,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系。就像《壇經》上面六祖所說的,與這個沒有關系。與什麼有關系?能不能放下,與這個有關系。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那就是無明,或者叫妄想,起心動念這個東西放下就成佛了。在我們的經題上,阿羅漢證得清淨心,菩薩證得平等心,佛所證得的是大覺、無量覺,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把大乘修學這叁個目標統統顯示出來。所以我們修行要修的是什麼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修清淨心,按部就班,因爲叁種同時放下,我們辦不到。辦不到,一個一個來,先不執著,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生智慧,不生煩惱。再進一步,放下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我們的分別無量無邊,不分別,放下了,這就成菩薩。最後,把妄想放下,妄想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了。在這個境界,身與土都是法性,那就是心現,沒有識變。

  心現的境界它沒有變化,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化生,他不是胎生。不像我們這邊生下來很小,慢慢長大,他不是的,他是化生。到那邊,生到極樂世界,他的身相就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一樣高大,一樣是真金色身,一樣具足無量相好,壽命很長,永遠不變。也就是極樂世界的人沒有衰相、沒有老相,沒有。換句話說,生老病死在極樂世界你都見不到,那個地方統統沒有,不但沒有這個現象,連這個名詞都沒有,這極樂世界殊勝。人是法性身,那居住的環境?法性土。法性土是什麼?也是自性變現的,心現的,沒有識變。所以環境裏面你也看不出生住異滅,看到這個樹苗長起來,極樂世界沒有,你看就是大樹,沒有看到樹苗慢慢長大的,它沒有變化。山河大地決定沒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就是我們講的災難,極樂世界沒有,這就是它的刹土殊勝。

  「微妙難思議」,微是精微,妙是奧妙,只能用這個來形容它,難思是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象。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定要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中國大乘,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淨土裏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法性身、法性土就現前。雖現前,我們的相不能跟極樂世界比,爲什麼?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雖然也是法性身、也是法性土,跟極樂世界的法性身土相比,還要遜色一些,沒有那麼圓滿。所以底下兩句說得好,『功德普莊嚴』,普是普遍、平等,身相是一樣的,好像跟阿彌陀佛一個模子造出來的。我們到極樂世界,怎麼能認識哪個是阿彌陀佛,哪個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真的,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辨別,但是他們很清楚,他們個個有智慧、有神通,完全明了,絕對不會把人認錯。

  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到現在,已經有十劫了,十劫是很長的時間。我們在過去十劫當中,都在六道輪回,不知道輪回多少遍了,不僅在娑婆世界,也可能流到他方世界去了。他方世界也不出六道輪回,到他方世界的六道輪回去了。如果他方世界消失了,世界有成住壞空,又會回來,總是離不開六道。那十劫當中,跟我們有關系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家親眷屬,不知道有多少人。這些人裏頭肯定有與佛有緣的人,念佛往生淨土了,他們在淨土能看到我們,我們不知道他們存在。如果一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都碰到了,都認識,都知道過去生中我們的關系。這關系裏頭有善緣、有惡緣,但是到極樂世界去,善緣惡緣都一筆勾消,總是有緣人,有佛緣。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會寂寞,那個世界裏頭的熟人比地球上多,多得太多了,那才真正叫落葉歸根,回到老家了。所以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就巴不得趕快回去,太殊勝、太難得了。

  注解裏頭說,「種種莊嚴,入一法句」,這是《往生論》上天親菩薩所說的。種種莊嚴從哪裏來的?全都融入一法句,這一法句叫「清淨句」,所以清淨這兩個字重要。說得粗一點,就是全從清淨心裏面流出來的。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有善有惡就不清淨。清淨心是自性,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修行就從這個地方入門,首先得清淨心,清淨心再提升是平等心,平等心再提升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裏用一個覺字來代表。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叫真正清淨。真實智慧不是學來的,是自性裏頭本有的,無爲法身都是本有的,只要你見性,全都恢複了。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完全相同、完全平等。如來的智慧德相(德能相好),統統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只要你明心見性、回歸自性,全都得到了,不是學的。所以開悟之後,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極樂依正」,依報是國土、環境,正報就是身體。狹義的說法是自己的身體,正報只是指自己。別人?別人是我的依報,人事環境,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是物質環境,這是狹義的說法。廣義的說法?有情衆生叫正報,無情叫依報。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依報,所有一切人都可以算正報,這廣義的說法。無論是依報正報,「悉是實相功德之所莊嚴,平等普現」。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這統統說盡了,都是實相功德。實相是真相,真相就是自性,釋迦牟尼佛也常用法性兩個字來代表,自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性。換句話說,這是自性功德之所莊嚴,自性功德變現出來的境界。平等普現,極樂世界真平等,連往生的這些人身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平等,沒有兩樣。

  四十八願裏面我們讀過了,佛爲什麼要發這個願?這是他出家的時候名號叫法藏比丘,參訪諸佛刹土,考察、調查研究,用了五劫的時間,看到許多佛刹裏面,人的身相不一樣引起煩惱,身相好的人起傲慢,傲慢是煩惱;身相差一點的人起自卑感,覺得不如別人,也生煩惱。法藏比丘慈悲,一心一意念著,想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苦,那怎麼辦?最好相貌大家都一樣,這個煩惱就沒有了。所以他就這樣子發這個願,將來他建的世界,往生到這個世界的人,相貌完全相同,體質也一樣,個個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世尊在《觀經》裏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身相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好都放光明(八萬四千光明),普照法界,利益衆生。那我們就知道,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有這樣的相好。極樂世界成爲一個相好平等的世界,原因是這麼來的,這真正是彌陀無盡的慈悲,能想出這麼個好方法。

  佛佛道同,成了佛,智慧、德相、神通、道力完全相同。只是諸佛如來在因地沒想到,阿彌陀佛想到了。諸佛要不要跟阿彌陀佛跟進,你有我也有,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他不做。爲什麼?他已經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了,阿彌陀佛已經做了,很好了。那難度的衆生,煩惱重的、業障深的,怎…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