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0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麼辦?統統送到極樂世界去,都交給阿彌陀佛去度去,佛佛道同,不要說到佛的境界,法身菩薩就沒有嫉妒心了,都能夠修隨喜功德。所以彌陀既然做了,好。八萬四千法門不容易修,淨土容易。八萬四千法門,你不能修,你不能成就,佛就勸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就全都度了。所以諸佛不用再麻煩了。

  極樂世界多大?一切諸佛刹土都是有量的,只有極樂世界是無量的。爲什麼?法性,法性無量。中國古人有兩句話形容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在哪裏?它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它統統都在。都在,我們爲什麼見不到?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它是高維次的空間,我們是叁維次的空間,我們見不到,他能見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這就是平等普現,「功德普莊嚴」。

  「如是妙土,如經雲: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顯出他無比的殊勝莊嚴。這種殊勝莊嚴的道理一定要懂、要清楚。他是參觀考察一切諸佛刹土,諸佛刹土裏面的優點、好的地方,他全部采取,諸佛刹土裏面一些不善的,即使絲毫不善,他都不要。所以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刹土真善美好之大成,這個我們要學。它的好不是憑空想象的,不是,實地上去考察,這是非常合乎科學邏輯的。我們想做一個好人,我們留意觀察一切人,這個人他有好處,想一想,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他;有,好好的保持。這個人有很多缺點,反省,我有沒有?要有,趕快改正;沒有,很好,不要有這個不好的行爲。這樣我們變成人中最好的人。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論語》裏面說,孔子的話,「叁人行,必有我師」,這是個比喻。叁人行,有自己一個,另外有兩個,一個善人、一個不善人。善人,學他的善處;不善人,我用他來做一個標准,我有這種不善,趕快把它改過來,所以善不善都是我的老師。夫子這一句話的意思,跟阿彌陀佛在做比丘的時候修行,完全相同。他的願大,不但我做,我自己要成爲佛中最好的一個榜樣,我將來的道場也要給十方諸佛道場做最好榜樣。他做到了,五劫這麼長的時間,精進不懈,勇猛修持,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

  所以如是妙土,如經雲,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經文裏頭『諸佛國難比』,比不上。我們要把這些原因搞清楚、搞明白,向阿彌陀佛學習真正成佛之道,所以這一部經,寶典,我們自己做人向他學習,人中之好人;我們家庭向他學習,我們家庭的美滿、家庭的幸福快樂,是全世界所有家庭最好的家庭。我們這一生所經營的事業,向阿彌陀佛學習,你就變成事業當中第一家。你居住的地方、城市,居住的國家、居住的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都變成第一。這些明白了,就曉得這一部書的價值。這一部書是寶,得到了好好學習,能帶給我們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一段: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太好了,我要發心到那裏去,去學習,終極的目標去成佛。願速成菩提就是成佛,很快就能成就,這個不可思議。請看念老的注解,「贊」,是前面的贊歎,贊歎佛的名號,贊歎阿彌陀佛教學的環境,這樣感動人發心。『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十方菩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清淨,「超逾十方,佛號功德」,這個修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真信、真正想去、肯念這一句佛號就成功了,所以看到這些事實真相都發心,發大心,這個大心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希望速成菩提。「願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刹土」。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成佛,我成的佛像阿彌陀佛,我成佛度化衆生的這個道場像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完全向極樂世界學習。

  「如《維摩經》雲: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這一句話,實際上是維摩居士贊歎阿彌陀佛的,因爲只有阿彌陀佛幹這樁事情。以,在此地當用講,就是他運用十方一切諸佛的淨國(清淨國土)莊嚴的事,成就自己的佛土。十方一切刹土裏頭美好的、衆生都喜歡的,他全都要,不好的全都不要。我們這個世界,人都是執著身是自己,從這裏開始就生起自私自利,就生起貪瞋癡慢疑,就生起競爭、鬥爭這種惡念,損人利己。這些不好的,極樂世界全沒有,不但沒有這些事實,連這些名字都沒有。我們這裏講貪瞋癡,大家都懂,極樂世界講貪瞋癡沒人懂,他們心裏頭沒有這種念頭,極樂世界看不到貪瞋癡慢的事情。所以《維摩經》上有這麼兩句話。「亦能如是濟度,盡未來際」,這是說菩薩,這些聞名、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聽阿彌陀佛說法,讀到這部經典,從經典當中看到極樂世界。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一點不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決定是真實的,他不會用妄語欺騙我們。所以這些菩薩,聞名、見到淨土就發心,這一發心就求往生,希望將來成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他太殊勝,我們說心細,想得周到、做得周到,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就是極樂世界。

  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佛光益衆」,這放光,光利益大衆。這有兩段,第一段,「彌陀放光」。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回光還繞佛。叁匝從頂入。】

  這是這些菩薩們,贊佛就有感應,贊佛,見刹,見到佛刹,見到佛。『應時』,「應」是感應,衆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們看注解,「上文顯感應道交,如來放光加持」。《宋譯》本裏面曰:「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從彼面門出。故知無量尊即無量壽佛」。《宋譯》本的原文是爾時,這個地方講應時,是一個意思,感應的時候,前面菩薩有感,佛立刻就有應。無量壽佛化導他方菩薩心,化是教化,導是引導,他方菩薩。用什麼方法?密用,他沒有說法,他用放光,用神通化大光,神通顯他的光明,這個光從面門出的,這個經上是從口出的,這兩種譯本說法不相同。所以這個本子講,『無量尊』就是《宋譯》本裏面的無量壽佛,阿彌陀佛。

  『微笑現金容』。佛的相,金色身,這個金色在此地要注意,不一定是指黃金這個顔色。金表什麼意思?金表不變。你看五金裏頭,銀銅鐵錫,諸位都知道容易氧化;但是金不被氧化,金的顔色永遠不變,所以金就被人看得特別尊貴,它不變,其他的都會變,時間放長久了會變色。這個地方的金,在大乘裏面的表法,永恒不變。佛現出微笑。「《會疏》曰:應時,應菩薩發願時」,菩薩心裏頭才發願,佛就知道了。「欣笑,授記之相」,非常欣慰、非常歡喜,笑容滿面。「如來常住叁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所以佛的相貌永遠是清淨平等覺的,心是定的。湛然是形容像水,很幹淨,沒有波動,靜止的狀態,這是湛然。不但沒有憂喜,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真心。有憂有喜是妄心,心裏面妄想多、雜念多,很容易受外面境界影響,全是妄心。要知道,真心不動。學佛最重要的、最關鍵的就是教你常住真心,別住在妄心上。爲什麼?住在真心上那就是佛,住在妄心上就是凡夫,凡聖差別就在此地。

  「若將授記時,現欣笑」。佛有笑的時候,什麼時候?慶祝衆生,慶祝這些菩薩,他們快要成佛了,這個時候歡喜。「舌相薄淨,如赤銅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五色光明像彩虹一樣,這個代表什麼?代表圓滿的光明。現在學科學知道,光是有顔色的,太陽光在分光鏡裏面顯出了七色,七色混合起來變成光色,變成光明。佛的舌上有五畫,代表五色。佛的舌相薄、清淨,他舌頭吐出來能夠把整個面孔遮住。佛告訴我們,這叁十二相的「廣長舌相」,這個相怎麼修來的?生生世世不妄語。經上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叁世不妄語,他的舌頭可以舔到鼻子鼻尖,要叁世不妄語。那佛的舌相可以遮到面孔,說明佛生生世世不妄語。釋迦牟尼佛對一些外道說法的時候,這些外道不相信,佛就把舌相吐出來,告訴大家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相,你們行不行?這大家就服了。諸佛菩薩的言語永遠是誠實的,不犯四過。這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绮語、惡口,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沒有,這都是我們要學的地方。學佛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佛的意:不貪、不瞋、不癡。也就是說十善業道,佛是圓滿的落實,生生世世都是這麼做,怎麼會欺騙人?怎麼可能去傷害衆生?這不可能的。

  下面,「《寶積經》雲:諸佛常法」,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教學的時候常用的方法,「若授地獄衆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這是說佛放光。光從什麼地方出來的也不一定,光從哪裏沒,也不一定。這個地方說的光明從口出,繞叁匝之後,從頂,從頭頂入,這表示頂法。如果爲地獄衆生授記,那個光明從兩足下面沒了。「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這是讓我們看到,佛給這些菩薩授記,授什麼樣的記,授成佛之記,這個光一定是從頭頂入的。「《魏譯》示放光之因」,佛爲什麼放光?「蓋爲當授菩提記」,是爲這些菩薩授成佛之記。

  「《嘉祥疏》曰:正明授記,表得時機」,這個表法就是時機成熟了。「所以欣笑口出。先還從頂入者,表吐言說,爲物授至極法身之記」。這個地方沒有說爲人,沒有說爲菩薩,他說爲物。如果說爲人,十法界裏頭只有人道,其他九法界就沒有。如果說菩薩,十法界裏頭只有講菩薩道,其他道沒有。用個物,這個範圍就大了,十法界全可以稱爲物。也就是說授記的時候,十法界衆生統統有,普遍授記,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其因是菩薩,因爲只有菩薩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只有菩薩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不可思議。那個世界是速成佛道的修學道場,快速成就道場,這個太難得了!所以感得如來爲一切衆生授記。爲什麼?這個法門,一切衆生都有分,阿彌陀佛所接引的人,最上面有等覺菩薩,最下面有無間地獄,說明佛沒有不攝受的。我們在前面經文讀過,世間善法,所有一…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