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0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么办?统统送到极乐世界去,都交给阿弥陀佛去度去,佛佛道同,不要说到佛的境界,法身菩萨就没有嫉妒心了,都能够修随喜功德。所以弥陀既然做了,好。八万四千法门不容易修,净土容易。八万四千法门,你不能修,你不能成就,佛就劝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全都度了。所以诸佛不用再麻烦了。

  极乐世界多大?一切诸佛刹土都是有量的,只有极乐世界是无量的。为什么?法性,法性无量。中国古人有两句话形容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在哪里?它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时一切处,它统统都在。都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它是高维次的空间,我们是三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他能见到我们,我们见不到他。这就是平等普现,「功德普庄严」。

  「如是妙土,如经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不能跟阿弥陀佛相比,显出他无比的殊胜庄严。这种殊胜庄严的道理一定要懂、要清楚。他是参观考察一切诸佛刹土,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好的地方,他全部采取,诸佛刹土里面一些不善的,即使丝毫不善,他都不要。所以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刹土真善美好之大成,这个我们要学。它的好不是凭空想象的,不是,实地上去考察,这是非常合乎科学逻辑的。我们想做一个好人,我们留意观察一切人,这个人他有好处,想一想,我有没有?没有,赶快学他;有,好好的保持。这个人有很多缺点,反省,我有没有?要有,赶快改正;没有,很好,不要有这个不好的行为。这样我们变成人中最好的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论语》里面说,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个比喻。三人行,有自己一个,另外有两个,一个善人、一个不善人。善人,学他的善处;不善人,我用他来做一个标准,我有这种不善,赶快把它改过来,所以善不善都是我的老师。夫子这一句话的意思,跟阿弥陀佛在做比丘的时候修行,完全相同。他的愿大,不但我做,我自己要成为佛中最好的一个榜样,我将来的道场也要给十方诸佛道场做最好榜样。他做到了,五劫这么长的时间,精进不懈,勇猛修持,功德成就了,极乐世界是这么来的。

  所以如是妙土,如经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经文里头『诸佛国难比』,比不上。我们要把这些原因搞清楚、搞明白,向阿弥陀佛学习真正成佛之道,所以这一部经,宝典,我们自己做人向他学习,人中之好人;我们家庭向他学习,我们家庭的美满、家庭的幸福快乐,是全世界所有家庭最好的家庭。我们这一生所经营的事业,向阿弥陀佛学习,你就变成事业当中第一家。你居住的地方、城市,居住的国家、居住的世界向阿弥陀佛学习,都变成第一。这些明白了,就晓得这一部书的价值。这一部书是宝,得到了好好学习,能带给我们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一段:

  【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见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太好了,我要发心到那里去,去学习,终极的目标去成佛。愿速成菩提就是成佛,很快就能成就,这个不可思议。请看念老的注解,「赞」,是前面的赞叹,赞叹佛的名号,赞叹阿弥陀佛教学的环境,这样感动人发心。『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十方菩萨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清净,「超逾十方,佛号功德」,这个修行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真信、真正想去、肯念这一句佛号就成功了,所以看到这些事实真相都发心,发大心,这个大心就是求生极乐世界,希望速成菩提。「愿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刹土」。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成佛,我成的佛像阿弥陀佛,我成佛度化众生的这个道场像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完全向极乐世界学习。

  「如《维摩经》云: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这一句话,实际上是维摩居士赞叹阿弥陀佛的,因为只有阿弥陀佛干这桩事情。以,在此地当用讲,就是他运用十方一切诸佛的净国(清净国土)庄严的事,成就自己的佛土。十方一切刹土里头美好的、众生都喜欢的,他全都要,不好的全都不要。我们这个世界,人都是执著身是自己,从这里开始就生起自私自利,就生起贪瞋痴慢疑,就生起竞争、斗争这种恶念,损人利己。这些不好的,极乐世界全没有,不但没有这些事实,连这些名字都没有。我们这里讲贪瞋痴,大家都懂,极乐世界讲贪瞋痴没人懂,他们心里头没有这种念头,极乐世界看不到贪瞋痴慢的事情。所以《维摩经》上有这么两句话。「亦能如是济度,尽未来际」,这是说菩萨,这些闻名、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听阿弥陀佛说法,读到这部经典,从经典当中看到极乐世界。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一点不怀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决定是真实的,他不会用妄语欺骗我们。所以这些菩萨,闻名、见到净土就发心,这一发心就求往生,希望将来成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他太殊胜,我们说心细,想得周到、做得周到,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佛光益众」,这放光,光利益大众。这有两段,第一段,「弥陀放光」。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

  这是这些菩萨们,赞佛就有感应,赞佛,见刹,见到佛刹,见到佛。『应时』,「应」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我们看注解,「上文显感应道交,如来放光加持」。《宋译》本里面曰:「尔时彼佛无量寿,化导他方菩萨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从彼面门出。故知无量尊即无量寿佛」。《宋译》本的原文是尔时,这个地方讲应时,是一个意思,感应的时候,前面菩萨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无量寿佛化导他方菩萨心,化是教化,导是引导,他方菩萨。用什么方法?密用,他没有说法,他用放光,用神通化大光,神通显他的光明,这个光从面门出的,这个经上是从口出的,这两种译本说法不相同。所以这个本子讲,『无量尊』就是《宋译》本里面的无量寿佛,阿弥陀佛。

  『微笑现金容』。佛的相,金色身,这个金色在此地要注意,不一定是指黄金这个颜色。金表什么意思?金表不变。你看五金里头,银铜铁锡,诸位都知道容易氧化;但是金不被氧化,金的颜色永远不变,所以金就被人看得特别尊贵,它不变,其他的都会变,时间放长久了会变色。这个地方的金,在大乘里面的表法,永恒不变。佛现出微笑。「《会疏》曰:应时,应菩萨发愿时」,菩萨心里头才发愿,佛就知道了。「欣笑,授记之相」,非常欣慰、非常欢喜,笑容满面。「如来常住三昧,将欲说法,安祥而动。故佛心湛然,无喜无忧」。所以佛的相貌永远是清净平等觉的,心是定的。湛然是形容像水,很干净,没有波动,静止的状态,这是湛然。不但没有忧喜,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是真心。有忧有喜是妄心,心里面妄想多、杂念多,很容易受外面境界影响,全是妄心。要知道,真心不动。学佛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就是教你常住真心,别住在妄心上。为什么?住在真心上那就是佛,住在妄心上就是凡夫,凡圣差别就在此地。

  「若将授记时,现欣笑」。佛有笑的时候,什么时候?庆祝众生,庆祝这些菩萨,他们快要成佛了,这个时候欢喜。「舌相薄净,如赤铜色。舌上五画,如印文。笑时动舌,出五色光」。五色光明像彩虹一样,这个代表什么?代表圆满的光明。现在学科学知道,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在分光镜里面显出了七色,七色混合起来变成光色,变成光明。佛的舌上有五画,代表五色。佛的舌相薄、清净,他舌头吐出来能够把整个面孔遮住。佛告诉我们,这三十二相的「广长舌相」,这个相怎么修来的?生生世世不妄语。经上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三世不妄语,他的舌头可以舔到鼻子鼻尖,要三世不妄语。那佛的舌相可以遮到面孔,说明佛生生世世不妄语。释迦牟尼佛对一些外道说法的时候,这些外道不相信,佛就把舌相吐出来,告诉大家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相,你们行不行?这大家就服了。诸佛菩萨的言语永远是诚实的,不犯四过。这四种过失,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没有,这都是我们要学的地方。学佛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佛的意:不贪、不瞋、不痴。也就是说十善业道,佛是圆满的落实,生生世世都是这么做,怎么会欺骗人?怎么可能去伤害众生?这不可能的。

  下面,「《宝积经》云:诸佛常法」,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教学的时候常用的方法,「若授地狱众生记时,尔时光明两足下没」,这是说佛放光。光从什么地方出来的也不一定,光从哪里没,也不一定。这个地方说的光明从口出,绕三匝之后,从顶,从头顶入,这表示顶法。如果为地狱众生授记,那个光明从两足下面没了。「乃至若授菩提记,尔时光明从顶上没」。这是让我们看到,佛给这些菩萨授记,授什么样的记,授成佛之记,这个光一定是从头顶入的。「《魏译》示放光之因」,佛为什么放光?「盖为当授菩提记」,是为这些菩萨授成佛之记。

  「《嘉祥疏》曰:正明授记,表得时机」,这个表法就是时机成熟了。「所以欣笑口出。先还从顶入者,表吐言说,为物授至极法身之记」。这个地方没有说为人,没有说为菩萨,他说为物。如果说为人,十法界里头只有人道,其他九法界就没有。如果说菩萨,十法界里头只有讲菩萨道,其他道没有。用个物,这个范围就大了,十法界全可以称为物。也就是说授记的时候,十法界众生统统有,普遍授记,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其因是菩萨,因为只有菩萨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只有菩萨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庄严不可思议。那个世界是速成佛道的修学道场,快速成就道场,这个太难得了!所以感得如来为一切众生授记。为什么?这个法门,一切众生都有分,阿弥陀佛所接引的人,最上面有等觉菩萨,最下面有无间地狱,说明佛没有不摄受的。我们在前面经文读过,世间善法,所有一…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