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世间善,都可以把这些善行,你的善心善行,回向求生净土,这个不得了!不是学佛的人也行。你有世善,临命终时,你遇到善友,劝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把你这一生善行回向,你决定能生,这是修善的。那造恶的?五逆十恶,毁谤佛法,谤法的,我们在前面读到善导大师的开示,这些造作恶业众生,只要临命终前肯认错,承认自己错了,忏悔,后不再造,真正从内心里头忏悔,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也摄受。这就是此地所说的为物授至极法身之记也。
「意谓佛正为大众授记。因时机成熟,故现微笑」。佛这个境界,广大没有边际。「并放光明从口而出。遍照十方,光回绕佛三匝」,光回则绕佛三匝,入佛顶,「入佛顶中。此表为众所授之记,为至极法身之记,即究竟果觉之记」,这个究竟果觉,成佛了。这个记,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真的,只是你现在迷惑,你现在没有回头,你一定要晓得,你本来是佛。我们每个同学都要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迷了。迷了什么?迷了真心;迷了真心,现在全用妄心。真心在不在?在,真心不生不灭,真心不来不去,真心永远在。妄心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所以根性利的人,一听这个话,他立刻回头,他就成佛了。
惠能大师怎么开悟的?五祖讲《金刚经》,讲到这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把他挑动了,他就在第一句话里头就突然开悟,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就放下,这叫顿舍,妄想分别执著同时放下,一念之间就放下。这一放下就成佛了,五祖忍和尚将衣钵就传给他,承认他是禅宗第六代祖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在五祖道场住八个月,讲堂没去过,禅堂也没有去过,他住的地方是厨房,舂米破柴的地方,在那里做义工。我们知道,当年五祖道场里面的住众超过一千人,每天那么多人吃饭,舂米破柴的人我相信也有十几二十个人,要不然照顾不了这么大的道场,他是义工之一。五祖传法给他没有别的,就是他能放得下。
佛在此地放光,如果懂得放光的意思,一时顿舍,这个人不就马上成佛了吗?不能够顿舍一切,能够顿舍见思烦恼(就是执著),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他就证阿罗汉,不再分别他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成佛了,所以妙不可言。佛门里面修行证果,不一定是你学了多少经典,你通了多少,不是这个,与这个不相干。可是,真正悟了之后,全通了。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接受五祖传给他的衣钵,他只有二十四岁,五祖怕人家嫉妒、伤害他,叫他赶快躲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他藏在一个猎人队里头,打猎的人,替猎人煮饭,照顾猎人生活起居,他干这工作干了十五年,等待机缘成熟。这个十五年是他真修。
他在逃难的途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出家女众受持《大涅槃经》,就是依照《大涅槃经》修行,每天读诵。她念经,能大师在旁边听她念。等她念完了,不念了,能大师就给她讲,你刚才念那一段经当中,讲的是什么道理,讲给她听。这比丘尼大吃一惊,他怎么讲得这么好、讲得这么清楚?捧着经典向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她说不认识字怎么能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识字不识字没有关系。开悟了,一看就懂,一听就懂,不需要学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不需要全听全看,听一段,整个意思都知道。最明显的就是法达禅师,这个人一生受持《法华经》,《法华经》读了三千多遍。《法华》是大经,分量很大,一遍至少是一天,这一遍念下来应该要七、八个小时。这三千多遍,十年。他到曹溪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过,你既然念得这么熟,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能大师就说:行了,不必念了,我全知道了。讲给他听,他开悟了。不必念很多,念一点点,他就知道了,全知道了,这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
六祖是在《金刚经》上开悟的。《金刚经》也没有听完全,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那个经文,大概四分之一,他就明白了,后头不要讲了。凭什么?凭的是真诚心。我说过,惠能大师具足对佛、对经、对教、对老师、对一切众生万分诚敬,所以他得万分利益,就这么个道理。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人圆满的诚敬,他得的是圆满利益。不诚不敬,佛天天来教你,你天天听他讲经、听他说法,一句都没听懂,还是凡夫。为什么?用妄心,不是用真心。六道众生哪个不是用妄心?不用妄心的人,他就超越六道了,不在六道里头。证得阿罗汉的人不用妄心,他就离开六道轮回。圣贤之道、大乘佛法端在用心,你用的是什么心。这些菩萨,经上所说的,都不是普通菩萨,全都是法身菩萨,他们知道名号功德,他们知道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们能赞叹,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放光给大家授记。
念老底下又藉《望西疏》,这是一位日本法师的《无量寿经》注解,这里面说,「光明照十方,还入如来顶者,依《华严》表授菩萨成佛记也」。这讲得很明白、很清楚,讲得没错。《嘉祥疏》里面所说的,为众所授之记,为至极法身之记。现在我们看望西师的注解,是授菩萨成佛之记。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会众互庆」,这稀有难逢。
【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这个地方的不退位,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证三种不退。我们看注解,「大众证不退位,皆大欢喜」,学位得到了。「下明与会大众,善根成熟,见佛此光明」,『即证不退位』。不必说法,佛一放光,大家就开悟了。「不退者,不退转之略称。即阿惟越致菩萨」。这不是佛加持的,这是自己证得的。没有证得之前是阿弥陀佛加持,也是阿惟越致菩萨,不是你亲证的。虽不是亲证,是佛加持,但是它管用,绝不是虚名,它起作用。这个作用什么?能至十方世界,与一切有缘众生感应道交,起这个作用。众生有感,你就能帮助他,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现什么身去教化他。应以佛身得度,你就能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你就现菩萨身。像《普门品》里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你有这个能力,这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有这个能力。何况这个地方,这是你自己亲证得的,见佛光开悟了。
是故『时会一切众』,当时法会里头一切大众,互相庆祝生欢喜。「会中诸菩萨,见此瑞相,知蒙授记,复现证不退,故互相庆慰,莫不欢喜也」。《嘉祥疏》也有这一句,「人天知相而欢喜」,这个相就是放光,佛放光。「如《宋译》曰」,《宋译》的原本这么个说法,「时会一切诸众生,敬叹佛光未曾有」,敬是恭敬,赞是赞叹,这个佛光过去没见过,「各各俱发菩提心,愿出尘劳登彼岸」,见这个光明,真正发心。那我们知道,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过,能不能往生全在菩提心;往生到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位次,那是念佛功夫高下。这个意思在此地说,见光、发心,决定往生,往生就决定成佛,含着这个意思在里头。
底下一段,「本师叹弥陀」。这两句经文,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
【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
『佛语』,阿弥陀佛没有说话,只放光,放光之后,「随即说法」,所以底下有这一句,『八音畅妙声』;如果没有说法,就不会有这句。这一边,前面经文,当时佛「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没有提到说法,光从口出,从顶入,这个光遍照十方,然后绕回来从顶入。这个地方有这一句,说明光从顶入之后又说法。「此佛字,乃阿弥陀佛也」,「佛语」,阿弥陀佛,「佛音清净,故曰梵音。又如梵天王,故曰梵音」。佛的三业,总不离清净。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清净庄严。依报就是国土,西方极乐世界,说了十七种;正报,对阿弥陀佛,说了八种,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说了四种,总共二十九种清净庄严,皆是从弥陀清净心中流出。清净心是真心,就是六祖给我们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从这个清净里头流出来的。所以清净是一切庄严的大根大本。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称为梵音。又如梵天王,初禅天的天主,音声清净,所以称为梵音。
「《智度论》曰: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大乘教里头也常常用五种天,这五种梵天王的声音,来赞叹佛陀。第一个「甚深如雷」,像雷一样的音声。第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声音清彻,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听到的人都生欢喜心,这是第二种。第三种「入心敬爱」,听到法音,自然生起恭敬心、生起欢喜心,这爱心。第四「谛了易解」,谛是实实在在的明了,就是真的明白了,听明白了,容易理解,不是很深,不是难懂。五者,「听者无厌」,无论是音声、无论是内容,叫人听不厌,愈听愈欢喜。这是梵天王的五种声。
『雷震』喻也,是比喻。「《嘉祥疏》云: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它有巨大的能量,能够让这一切动物骇动物情,听到这个打雷的声音,我们是惊动了,这个时候很容易就注意力集中,妄念、杂念放下了,这是震雷。譬如说法能动无明之识,佛说法能破无明,要如同闻到雷这样的声音。打雷的声音我们听过,确实,在这一刹那当中,妄想杂念都忘记掉了,被这个雷声震动。佛说法的音声像雷震,我们集中注意力,就像《起信论》里面所要求的,不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心缘相,这就是一心专注,真能把佛说的听懂了。这个听懂是什么?开悟了,这就是动无明之识,你开悟了。「又《净影疏》曰:震法雷者」,这是讲说法,「法无碍智化众生也」,佛的法是无障碍的智慧,能化众生。《唐译》的本子里面,「震大法雷,开悟一切」,这个一切是指一切众生。
「综上诸解」,上面举了几种祖师大德的注解,「谓弥陀说法音声如梵天王。演说法要,如大雷震,开悟大众。此乃本师赞彼弥陀之语」,这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放光说法的赞叹,确实能教大众开悟。众生在六道里头昏迷,头脑不清醒,听闻佛法,佛法闻所未闻,从来没听说过。善根成熟的时候,最初这一听,感到非常惊讶,这个惊讶就是震动。往往从这个震动,人觉悟了,把他醒过来了。佛经,每一部经里头像这种雷音,总有好几处。我们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久,虽然读经听经,依然不能开悟,甚至于没听懂。有的时候听错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佛经,错了。这就是《起信论》里面说,你着了心缘相,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必须不用自己意思解释,用自己的真诚心去听、去看,会觉悟,不定在哪一句豁然大悟。大彻大悟难,小悟多,真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天天学、天天在研究,天天有悟处,或者二、三天有悟处,累积个两年、三年就变成大悟。大悟累积个几年,真的就彻悟了。像这种方法开悟的人很多,我们看禅宗《五灯会元》一千七百条公案,就太多太多是这种情形。
顿舍顿悟的人少,真正顿舍顿悟,大概在中国就惠能大师一个。惠能大师以前没有看到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再看到一个,言下彻底开悟了。学经教、参禅三、五年开悟的有,六、七年开悟的有,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开悟的也有。只要开悟,境界都相同,没有两样。只是一时顿悟的非常稀少,佛法里头称为上上根人,这个很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是顿舍顿悟,他在菩提树下入定,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个跟六祖惠能相同。释迦佛是见性了,见到明星,见相开悟的;惠能大师是听讲《金刚经》开悟的,就在一句经文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0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