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一集) 2012/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一十页第七行,从第一句看起:
「综上诸解,谓弥陀说法音声如梵天王,演说法要,如大雷震,开悟大众。此乃本师赞彼弥陀之语」。这是说明前面所引经论、祖师大德的注疏,都是说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之好如同大梵天王。所说的法要,法,不外乎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些理论与方法。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在十方世界所演无量法门,我们把它总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桩事情。对下根人,转恶为善;对中根人,转迷为悟;对上根人,转凡成圣。这叫佛法,这也叫菩萨行,这是此地讲的法要。如大雷震,大雷震是形容,众生在六道里头受轮回之苦无量劫了,从来没有办法醒悟过来。闻佛说法,闻法身菩萨说法,这才醒过来,真正觉悟了,发心、忏悔、回头,想学、想修、想成就。这都是事实,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是为了这桩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赞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下言八音畅妙声,亦复如是」,底下的文统统是赞叹的话。「八音者,如来所得八种音声。《梵摩喻经》谓八音」为最好音、易了音、调和音,这底下都节录了。《三藏法数》里头有注解,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先依这个注解来解释,这个解释出《法界次第》。「八音者,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令诸众生闻即解悟,而有此八种也」。这里头这一句很重要,令诸众生闻即解悟。真的,这一句话只有佛能做到。为什么?这句话里头含的意思太深了。我们知道一个原则,佛说法绝对是契机、契理,理是自性,这非常深,深奥;机也不简单,机是什么?听众,每个人的根性你都要知道。根性就牵涉到过去世,过去世之中他在哪一道,生生世世他有没有学习佛教的这些经教。佛教的经教多,方法也多,八万四千法门,他学过哪些法门,学到什么样的程度,统统都要知道。然后你跟他讲经,你跟他示现,他完全能接受,与过去世中的善根他能够衔接起来,所以他听了他就会提升。这一般讲的是悟处,悟处就是提升。对于众生根性一无所知,对于性德没有悟入,那你当然做不到。所以八音讲如来八音,不是说菩萨。法身菩萨有八音,跟如来要差一等。
这八种,第一种「极好音」,音声之好。「谓一切诸天、二乘」,二乘是阿罗汉跟辟支佛,二乘的智慧、神通都超过诸天,「菩萨」超过二乘,「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这个地方讲极好音,好音里头达到顶点,这是佛。菩萨虽好,没有达到极处。下面说,「唯佛音声」,只有佛的音声,「闻者无厌」,一切众生,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听到都生欢喜。为什么?佛音从自性流出,是性德,所以无论什么众生,接触到之后都生欢喜心。「得入妙道」,入是悟入,「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因为它契机、契理,上契诸佛所证之理,这心性,它从心性流出,下契众生之机,所有一切众生。经上说的,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最高的等觉菩萨,最低的无间地狱众生,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贤愚不肖,没有一个不得利益。我们想,这个话就是对我讲的,每个人都有这个体会,佛说的是对我说的,不是对别人说的。这叫极好。
第二种「柔软音」。极好音是从自性第一德里头真诚心流出来的,诚敬,诚与性德相应,敬与一切根机相应。第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佛心慈悲,佛心善良,念念没有自己,念念只有众生。佛心不离正法久住,不离度一切苦难众生。在佛的眼睛里头,只要你还没成佛,你就是苦难众生,包括菩萨,念念不舍。「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这就是契机,非常巧妙,能够顺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这个物情,物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它「能令闻者喜悦」,有人听到佛音,佛说法音,自然生欢喜心。「皆舍刚强之心」,众生有刚强的习气、傲慢的习气、自以为是的习气,听了佛说法,统统都能放下,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柔软音。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没有心浮气躁这个现象,心浮气躁跟柔软是完全相违背。只有至诚恭敬,真诚到极处,恭敬到极处。
「和适音。谓佛常居中道」,佛的心清净、平等、觉,所以佛没有偏心、没有妄心、没有邪念,更没有恶念,这叫中道。「妙解从容」,佛不用思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然通达明了,这叫妙。解是理解、了解,都是自然的,没有通过思惟,没有通过想象。「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这叫和适。就是说,和是和雅,雅是正而不邪,和是温和,前面讲的柔软,柔软是和。「能令闻者心皆融释」,那种刚强难化的心消融了,自以为是的心放下了,于是就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问他,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万法皆空,了不可得,怎么不好?了不可得就好。于一切法都不执著、都不分别,都不起心、不动念了,这怎么不好?这太好了。「因声会理」,因佛说法的音声,自然就会通佛所说的道理,会理就是见性、就是明心。真正是妙不可言。所以,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释,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第四,「尊慧音。谓佛德位尊高」,这个尊是一切众生对佛陀的尊重,对佛陀的仰慕,不是佛自以为他很高,不是的。佛非常谦卑,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处事待人接物一丝毫高傲的习气都没有,见到社会上最低的、低下的这些人,佛都是很谦虚、都恭敬。我们中国古人有将人类分为十等,最下面这一等是乞丐,这是最没有地位的。佛的生活过的是乞丐的生活。所以比丘翻作乞士,他外面的形相是乞丐,士,士是读书人,有学问、有德行,这个乞丐有学问、有德行,叫乞士。释迦牟尼佛示现这种身分一辈子。但是他「慧心明彻」,他有智慧,他的心清净光明,彻法源底,对于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他通达明了,没有障碍。「所出音声」,为众生示现,做出来给大家看,无论是看得懂、看不懂佛都说。这个慈悲!看得懂的人,再一听说,就开悟了;看不懂的人,再听他说明,也种善根了。佛一生示现教学,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开悟,破迷开悟,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
「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故名尊慧音」。这个地方闻者尊重,尊重两个字重要。尊重,他才有慧解。这就是中国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尊师重道,道理就在此地。对老师没有尊敬心,你决定不能开悟。为什么?不敬是烦恼,烦恼障碍着你的悟门,你的悟门打不开。尊师重道的好处不在老师那边,完全在自己。把自己的悟门打开了,老师的教诲你才能接受。如果对你所学的不尊重,很随便,不重视,对教导你的老师也不重视,你就什么都学不到。真正是高明的老师,教不教你?不教。为什么?你不能接受。绝对不是老师傲慢,老师说你对我不尊重,我不教你,不是的,那你完全错解意思了。因为你不尊重,你的门没打开,诚敬的门没打开,佛法进不去,圣贤教诲不能入心,听不进去,道理在此地。孝养父母是你的性德,奉事师长也是你的性德,只有性德才能够开启你自性的性德。
这桩事情在古时候,父母跟老师非常认真负责把你这个门打开。父母苦口婆心教你奉事师长,老师也是苦口婆心教你要孝养父母,人在这种教育之下,这根扎下去了。现在在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了,没有了,应该可以说至少是四代,疏忽了。中国古人讲一世是三十年,四世一百二十年,没有人讲了。最近这六十年没人讲了,所以现在人对于这个非常陌生。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真正知道了,你有责任、你有使命要把传统称性的教学把它找回来。从哪里找?从自己身上找,外头找不到。你从外面找,最后你大失所望,你自己还免不了三途。从自己自性里头去找,从自己起心动念处去找,你才真正能把它找回来。找回一个字,把这个字做到;找回两个字,这两个字做到。从哪里找起?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个找起。只要这个门开了,后面就不难。如果不从这个找起,你找一百年还找不到,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净业三福把这个摆在第一句。
下面第五,「不女音。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这是说什么?前面说柔软音、和适音,柔软、和适就很像女子的音声。一昧的柔软也不行,柔软里头有刚强。这个刚强里头没有我慢,这是真的刚强。一昧的柔软,一切众生对你敬畏之心就没有了。所以圣贤教人、父母教人、老师教人,都贵恩威并济,该柔软的时候柔软,该刚强的时候刚强。运用之妙完全是智慧,绝不是喜怒哀乐,因自己喜怒哀乐是错了,一定是真实智慧。所以,首楞严大定具大雄之德,大雄是对佛称的,供养佛的处所称为大雄宝殿。所出声音能令一切众生敬畏,众生敬你,尊敬你,爱你,但是又怕你。天魔外道这些人是刚强难化,遇到你也能够归伏,为什么?他佩服你,他就尊敬你。所以叫不女音。括号里头对首楞严有个解释,这是很简单的解释,首楞严这个名词含义很丰富。此地讲,「华言健相分别,谓能降伏一切魔也」。健是健壮,首楞严有健壮这个相,勇猛健壮。有坚固之力,不为外面境界动摇,能降伏一切魔外,外是外道,有这个能力。
第六,「不误音。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圆是圆满,明是智慧,圆满的智慧,光明遍照,照见虚空法界。「所出音声,谛审真实」,谛也是真的意思,所出的音声真实不虚,与口四善相应,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与这个四善相应。所说一切法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说事、说理、说差别、说求究竟,句句是实话,所以「能令闻者各获正见」。众生有错误的知见,听了佛的说法,能把错误纠正过来,这是利益当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我们如果不读佛经,自己一反省,确实许许多多事我们自己看错了。看错了、想错了,然…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