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一集)  2012/6/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7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一十頁第七行,從第一句看起:

  「綜上諸解,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演說法要,如大雷震,開悟大衆。此乃本師贊彼彌陀之語」。這是說明前面所引經論、祖師大德的注疏,都是說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之好如同大梵天王。所說的法要,法,不外乎轉惡爲善、轉迷爲悟、轉凡成聖,這些理論與方法。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十方世界所演無量法門,我們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叁樁事情。對下根人,轉惡爲善;對中根人,轉迷爲悟;對上根人,轉凡成聖。這叫佛法,這也叫菩薩行,這是此地講的法要。如大雷震,大雷震是形容,衆生在六道裏頭受輪回之苦無量劫了,從來沒有辦法醒悟過來。聞佛說法,聞法身菩薩說法,這才醒過來,真正覺悟了,發心、忏悔、回頭,想學、想修、想成就。這都是事實,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爲了這樁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贊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下言八音暢妙聲,亦複如是」,底下的文統統是贊歎的話。「八音者,如來所得八種音聲。《梵摩喻經》謂八音」爲最好音、易了音、調和音,這底下都節錄了。《叁藏法數》裏頭有注解,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先依這個注解來解釋,這個解釋出《法界次第》。「八音者,謂如來所出音聲言辭清雅,令諸衆生聞即解悟,而有此八種也」。這裏頭這一句很重要,令諸衆生聞即解悟。真的,這一句話只有佛能做到。爲什麼?這句話裏頭含的意思太深了。我們知道一個原則,佛說法絕對是契機、契理,理是自性,這非常深,深奧;機也不簡單,機是什麼?聽衆,每個人的根性你都要知道。根性就牽涉到過去世,過去世之中他在哪一道,生生世世他有沒有學習佛教的這些經教。佛教的經教多,方法也多,八萬四千法門,他學過哪些法門,學到什麼樣的程度,統統都要知道。然後你跟他講經,你跟他示現,他完全能接受,與過去世中的善根他能夠銜接起來,所以他聽了他就會提升。這一般講的是悟處,悟處就是提升。對于衆生根性一無所知,對于性德沒有悟入,那你當然做不到。所以八音講如來八音,不是說菩薩。法身菩薩有八音,跟如來要差一等。

  這八種,第一種「極好音」,音聲之好。「謂一切諸天、二乘」,二乘是阿羅漢跟辟支佛,二乘的智慧、神通都超過諸天,「菩薩」超過二乘,「雖各有好音,未足爲極」。這個地方講極好音,好音裏頭達到頂點,這是佛。菩薩雖好,沒有達到極處。下面說,「唯佛音聲」,只有佛的音聲,「聞者無厭」,一切衆生,無論是什麼樣的衆生,聽到都生歡喜。爲什麼?佛音從自性流出,是性德,所以無論什麼衆生,接觸到之後都生歡喜心。「得入妙道」,入是悟入,「好中之最,故名極好音」。因爲它契機、契理,上契諸佛所證之理,這心性,它從心性流出,下契衆生之機,所有一切衆生。經上說的,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最高的等覺菩薩,最低的無間地獄衆生,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貧富貴賤,不論賢愚不肖,沒有一個不得利益。我們想,這個話就是對我講的,每個人都有這個體會,佛說的是對我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這叫極好。

  第二種「柔軟音」。極好音是從自性第一德裏頭真誠心流出來的,誠敬,誠與性德相應,敬與一切根機相應。第二,「柔軟音。謂佛以慈善爲心」,佛心慈悲,佛心善良,念念沒有自己,念念只有衆生。佛心不離正法久住,不離度一切苦難衆生。在佛的眼睛裏頭,只要你還沒成佛,你就是苦難衆生,包括菩薩,念念不舍。「所出音聲巧順物情」,這就是契機,非常巧妙,能夠順一切不同根性的衆生。這個物情,物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根性不相同,它「能令聞者喜悅」,有人聽到佛音,佛說法音,自然生歡喜心。「皆舍剛強之心」,衆生有剛強的習氣、傲慢的習氣、自以爲是的習氣,聽了佛說法,統統都能放下,恢複到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柔軟音。用現在的話說,絕對沒有心浮氣躁這個現象,心浮氣躁跟柔軟是完全相違背。只有至誠恭敬,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

  「和適音。謂佛常居中道」,佛的心清淨、平等、覺,所以佛沒有偏心、沒有妄心、沒有邪念,更沒有惡念,這叫中道。「妙解從容」,佛不用思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通達明了,這叫妙。解是理解、了解,都是自然的,沒有通過思惟,沒有通過想象。「所出音聲和雅調適」,這叫和適。就是說,和是和雅,雅是正而不邪,和是溫和,前面講的柔軟,柔軟是和。「能令聞者心皆融釋」,那種剛強難化的心消融了,自以爲是的心放下了,于是就能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問他,沒有一樣不好,爲什麼?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怎麼不好?了不可得就好。于一切法都不執著、都不分別,都不起心、不動念了,這怎麼不好?這太好了。「因聲會理」,因佛說法的音聲,自然就會通佛所說的道理,會理就是見性、就是明心。真正是妙不可言。所以,妙解從容,所出音聲和雅調適,能令聞者心皆融釋,因聲會理,「故名和適音」。

  第四,「尊慧音。謂佛德位尊高」,這個尊是一切衆生對佛陀的尊重,對佛陀的仰慕,不是佛自以爲他很高,不是的。佛非常謙卑,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處事待人接物一絲毫高傲的習氣都沒有,見到社會上最低的、低下的這些人,佛都是很謙虛、都恭敬。我們中國古人有將人類分爲十等,最下面這一等是乞丐,這是最沒有地位的。佛的生活過的是乞丐的生活。所以比丘翻作乞士,他外面的形相是乞丐,士,士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德行,這個乞丐有學問、有德行,叫乞士。釋迦牟尼佛示現這種身分一輩子。但是他「慧心明徹」,他有智慧,他的心清淨光明,徹法源底,對于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他通達明了,沒有障礙。「所出音聲」,爲衆生示現,做出來給大家看,無論是看得懂、看不懂佛都說。這個慈悲!看得懂的人,再一聽說,就開悟了;看不懂的人,再聽他說明,也種善根了。佛一生示現教學,無非是幫助一切衆生開悟,破迷開悟,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

  「能令聞者尊重,慧解開明,故名尊慧音」。這個地方聞者尊重,尊重兩個字重要。尊重,他才有慧解。這就是中國古人爲什麼那麼重視尊師重道,道理就在此地。對老師沒有尊敬心,你決定不能開悟。爲什麼?不敬是煩惱,煩惱障礙著你的悟門,你的悟門打不開。尊師重道的好處不在老師那邊,完全在自己。把自己的悟門打開了,老師的教誨你才能接受。如果對你所學的不尊重,很隨便,不重視,對教導你的老師也不重視,你就什麼都學不到。真正是高明的老師,教不教你?不教。爲什麼?你不能接受。絕對不是老師傲慢,老師說你對我不尊重,我不教你,不是的,那你完全錯解意思了。因爲你不尊重,你的門沒打開,誠敬的門沒打開,佛法進不去,聖賢教誨不能入心,聽不進去,道理在此地。孝養父母是你的性德,奉事師長也是你的性德,只有性德才能夠開啓你自性的性德。

  這樁事情在古時候,父母跟老師非常認真負責把你這個門打開。父母苦口婆心教你奉事師長,老師也是苦口婆心教你要孝養父母,人在這種教育之下,這根紮下去了。現在在我們這一代看不到了,沒有了,應該可以說至少是四代,疏忽了。中國古人講一世是叁十年,四世一百二十年,沒有人講了。最近這六十年沒人講了,所以現在人對于這個非常陌生。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真正知道了,你有責任、你有使命要把傳統稱性的教學把它找回來。從哪裏找?從自己身上找,外頭找不到。你從外面找,最後你大失所望,你自己還免不了叁途。從自己自性裏頭去找,從自己起心動念處去找,你才真正能把它找回來。找回一個字,把這個字做到;找回兩個字,這兩個字做到。從哪裏找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個找起。只要這個門開了,後面就不難。如果不從這個找起,你找一百年還找不到,不得其門而入。所以淨業叁福把這個擺在第一句。

  下面第五,「不女音。謂佛住首楞嚴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故名不女音」。這是說什麼?前面說柔軟音、和適音,柔軟、和適就很像女子的音聲。一昧的柔軟也不行,柔軟裏頭有剛強。這個剛強裏頭沒有我慢,這是真的剛強。一昧的柔軟,一切衆生對你敬畏之心就沒有了。所以聖賢教人、父母教人、老師教人,都貴恩威並濟,該柔軟的時候柔軟,該剛強的時候剛強。運用之妙完全是智慧,絕不是喜怒哀樂,因自己喜怒哀樂是錯了,一定是真實智慧。所以,首楞嚴大定具大雄之德,大雄是對佛稱的,供養佛的處所稱爲大雄寶殿。所出聲音能令一切衆生敬畏,衆生敬你,尊敬你,愛你,但是又怕你。天魔外道這些人是剛強難化,遇到你也能夠歸伏,爲什麼?他佩服你,他就尊敬你。所以叫不女音。括號裏頭對首楞嚴有個解釋,這是很簡單的解釋,首楞嚴這個名詞含義很豐富。此地講,「華言健相分別,謂能降伏一切魔也」。健是健壯,首楞嚴有健壯這個相,勇猛健壯。有堅固之力,不爲外面境界動搖,能降伏一切魔外,外是外道,有這個能力。

  第六,「不誤音。謂佛智圓明,照了無礙」,圓是圓滿,明是智慧,圓滿的智慧,光明遍照,照見虛空法界。「所出音聲,谛審真實」,谛也是真的意思,所出的音聲真實不虛,與口四善相應,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與這個四善相應。所說一切法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說事、說理、說差別、說求究竟,句句是實話,所以「能令聞者各獲正見」。衆生有錯誤的知見,聽了佛的說法,能把錯誤糾正過來,這是利益當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我們如果不讀佛經,自己一反省,確實許許多多事我們自己看錯了。看錯了、想錯了,然…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