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怎麼樣?錯用了心。全用的是自私自利的心,虛妄、不真誠的心,造作無量的罪業,感得叁途苦報,這就錯了。所以,諸佛菩薩無論示現在什麼處所,沒有不講經教學的。不用言語教學,也用其他方法,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所說的香積如來,那個佛國土裏頭沒有說法,香積如來怎麼度衆生?每天做些好吃的、好喝的,讓你在飲食裏面開悟。這是對什麼樣的根機?舌根最利的。
我們的舌根遲鈍,不利。娑婆世界衆生,《楞嚴經》上說的,文殊菩薩說的,耳根最利。楞嚴會上,世尊叫二十五位菩薩,把自己修行證果的例子跟與會大衆分享。這二十五位是什麼?就是根性不一樣。它排列的順序,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六根、六塵、六識就十八個,七大,十八加七,二十五個人,這二十五圓通章。文殊菩薩選的,選了兩個,選一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選一個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屬于七大,見大,就是「念佛圓通章」。爲我們選擇這兩個,文殊挑選的,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最利,看沒看明白,聽明白了,這是講娑婆世界衆生。香積國那裏的衆生,眼根、耳根都不行,舌根很厲害,他一嘗味道他就覺悟了。所以那個地方的如來教學,就是每天做好吃的,讓大家吃了個個開悟。各個根性不相同,他吃了真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像我們這裏,我們這裏舌根不行,愈吃愈糊塗,愈吃他不開悟,他長貪心。所以這是說明衆生根性不相同,大別有二十五種。
再看底下這個第七,「深遠音。謂佛智幽深,行位高極」。行是他修行,位是他的地位,高到極處,在菩薩之上。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最高是等覺菩薩,佛還在他上面,叫高極。「所出音聲,自近而遠,徹至十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的音聲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障礙,一切衆生都能聽佛講經說法。爲什麼我們聽不見?我們耳根有了問題,耳根有障礙。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六根全都障礙到了,眼睛的見受到障礙,耳聞也受到障礙。如果我們得到佛菩薩加持,加持要有緣分,沒有緣得不到加持。加持裏頭還有真的有假的,完全在當人,在自己。我們自己用的是真心,就得佛菩薩加持;我們自己用妄心,也有幾分真誠,但是裏面摻雜著自私自利,那就是妄心。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誠心,裏頭還有一分自私自利,都不行,佛加持你,你得不到。一絲毫自私自利都沒有了,你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佛的音聲,你跟佛在一起,聽佛講經說法,佛的聲音不大,你聽得很清楚。你距離佛很遠,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我們在此地聽,距離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距離我們聽得也很清楚,聲音也不小。「皆悟甚深幽遠之理」,佛所說的,說得很深、說得很廣,幽遠是廣,無論是理、無論是事他都講得非常透徹,這叫深遠音。
最後第八,叫「不竭音」。這一句顯示更不可思議,不竭是什麼?它沒有中斷的。「謂如來願行無盡,住于無盡法藏,所出音聲,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窮」。我們在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看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好像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中斷。這是我們一般凡夫粗、俗之心見到的。如果心細的人他會體會到,釋迦牟尼佛自從示現八相成道,從出胎到入般涅槃,他都在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表演什麼?表演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很可惜我們沒有看得懂,不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從聽聞經法明白了,然後慢慢能夠看出,釋迦牟尼佛從早到晚一舉一動,都在演無上甚深微妙法。上課給我們演說的時候,那是解,跟我們講解無上甚深微妙法,何嘗中斷過?這說出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大士,他們的表演、說明從來沒有間斷,真正慈悲到極處。只可惜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有體會到、沒有覺察到。
我們現在看經文,經文上所說的八音,大致上跟前面所說的《叁藏法數》裏頭相同,《叁藏法數》解得比這個地方多一點,解釋得清楚一點。我們看這個地方,八百一十頁倒數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下言八音暢妙聲,亦複如是。八音者,如來所得八種音聲」,這是自然得到的,法爾如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第一個「最好聲」,《叁藏法數》是八音,最好音,這個地方是八聲,都說聲。「其聲哀妙」,文字簡單,解釋的是一句,哀是哀雅,妙是玄妙。所以把這個跟《叁藏法數》一對照,就很容易了解。我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學到;如果沒有學到,這個不就白念了嗎?怎麼個學法?學習的心態第一重要!要用什麼心?經上一再勸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的體就是真實、真誠。真誠到極處,真心圓滿的顯露在面前。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就對了。佛是從真實心中作,所以在說法他就有這個八音,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哀妙,哀是哀雅,雅是正而不邪,妙是微妙,叁賢十聖都比不上。
第二,「易了聲。言辭辨了」,很容易明了。第叁個,「調和聲。大小得中(聞者和融,自然會于中道之理)」。這裏就兩個意思了,大小是大聲、小聲,你聽的都得中,跟他很接近,聽他的聲音不大,距離很遠,聽他的聲音不小,真妙。第四個,「柔軟聲。其聲柔軟(聞者喜悅,舍剛強意,自然入律)」。律是講的歌唱,音樂,讓你聽得非常歡喜。特別是自然,說明這是性德流露。第五個,「不誤聲。言無錯失」,這就是言語與四種口業完全相應,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聞者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外道之邪非」,有能力辨別邪正。第六,「不女聲。其聲雄朗」,跟《叁藏法數》意思相同。第七,「尊慧聲。言有威肅」,有威嚴、有嚴肅,「如世尊重,有慧人聲。(聞者尊重,智解開朗)」。人有威德,大衆對你尊重,聽你的言說能理解、能覺悟,這是智慧的開導。第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聞者皆證甚深之理)」。利根的人,聽佛說法能破無明、能證法身,這是得利益,得利益最上的、最大的。
「又八音者,嘉祥師雲」,這說得很簡單,第一個響,聲音響亮,第二個徹,第叁個清,第四個柔,第五個哀,第六亮,第七和,第八雅。具足八好,這是好音。「如《阿彌陀經》曰: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等」,佛給我們講解五根五力這些法門。「妙聲者,妙法音聲也。彌陀具足八音,以演說妙法,故雲八音暢妙聲也」,這是這一句的偈文。
《往生論》天親菩薩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無量的莊嚴成就總不離清淨,所以清淨是性德的根源。這個話說得好!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被染汙了,我們的心不清淨。要想學阿彌陀佛,首先要把清淨心找回來。清淨心中一塵不染,怎麼找回來?我們真要放下,要徹底放下,不要在乎外面一切境緣,要把它看破,要相信因果。因果裏頭特別要相信「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別強求」,我們的心就定了。得到,沒有歡喜,失去,沒有煩惱,把得失看穿了,這很重要。人沒有得失,清淨心才能現前。患得患失,這個心什麼時候才能清淨?所以一定要下個決心,不要了,所有都放下,需要用的時候自然有,沒有也就算了。常常有這個心態,我們才能把我們的性德找回來。相信我跟彌陀是一體,相信我跟極樂世界是一體,這個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彌陀歎十方菩薩」,前面是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贊歎十方的菩薩,這是什麼?往生的人。第一段,「嚴土受記」。請看經文: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
這一首偈,『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吾」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統統都知道每一個人的心願。「從此二句直至段末,必成如是刹,皆本師釋尊,轉述阿彌陀如來所演暢之法音」,以下的經文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沒見到佛,沒聽到佛說法,釋迦牟尼佛聽到、看到了,釋迦佛把彌陀佛的話爲我們轉達。我們讀這個經文,就如同阿彌陀佛親自爲我們說法,我們要知道感恩。「正士即菩薩,如本經中十六正士」。序分裏面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舉在家十六正士,賢護菩薩這十六個人在家的。什麼地位?等覺菩薩,他的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平等的,在家的等覺菩薩。出家的等覺菩薩,序分只列了叁個人,在家等覺菩薩列了十六個人,這裏頭有用意。你要是明了,你就知道了,這個法門最適合在家人修行,你看在家人修行都證到等覺,出家修行就更不必說了。但是得真修、真幹才行。
「吾者,此爲阿彌陀佛之自稱」。意思是說,十方世界菩薩來到極樂世界,「皆具殊勝大願」。他們到極樂世界來幹什麼的?就像惠能大師見五祖,他到黃梅見到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想要些什麼?惠能大師說,我想要作佛。大概五祖一生,問人,問學佛的人,你想求什麼?你想要什麼?從來沒有一個人說他想來作佛的,可能只遇到惠能這麼一個,他是要來作佛的,他不要別的。別人來拜佛,都是求平安、求保佑、求升官、求發財。大概就一生當中遇到這麼一個人,他什麼都不要,他要來作佛。我們到極樂世界,記住,極樂,我不是來看到極樂我是來享受的,這個世界沒有苦只有樂,我來享受的,那你去得了嗎?去不了。爲什麼?跟極樂世界不相應。
極樂世界是真樂,樂從哪裏來的?樂從清淨平等覺來的,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是從這來的,是自然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那個願望,我來幹什麼?我來想作佛的;不但我想作佛,我想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樣的心願跟極樂世界百分之百的相應,一點都不差,阿彌陀佛就是歡迎這樣的人。所以佛「皆知之。其願乃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他們是來幹這個的,到極樂世界來學習,莊嚴淨土。極樂世界是個學校,我到這個學校來學習,將來畢業出來,我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阿彌陀佛的學生成佛了。就如同學校,這學校學生畢業,拿到博士學位了,將來在社會上個個都出人頭…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