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后怎么样?错用了心。全用的是自私自利的心,虚妄、不真诚的心,造作无量的罪业,感得三途苦报,这就错了。所以,诸佛菩萨无论示现在什么处所,没有不讲经教学的。不用言语教学,也用其他方法,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所说的香积如来,那个佛国土里头没有说法,香积如来怎么度众生?每天做些好吃的、好喝的,让你在饮食里面开悟。这是对什么样的根机?舌根最利的。

  我们的舌根迟钝,不利。娑婆世界众生,《楞严经》上说的,文殊菩萨说的,耳根最利。楞严会上,世尊叫二十五位菩萨,把自己修行证果的例子跟与会大众分享。这二十五位是什么?就是根性不一样。它排列的顺序,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六根、六尘、六识就十八个,七大,十八加七,二十五个人,这二十五圆通章。文殊菩萨选的,选了两个,选一个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选一个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属于七大,见大,就是「念佛圆通章」。为我们选择这两个,文殊挑选的,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最利,看没看明白,听明白了,这是讲娑婆世界众生。香积国那里的众生,眼根、耳根都不行,舌根很厉害,他一尝味道他就觉悟了。所以那个地方的如来教学,就是每天做好吃的,让大家吃了个个开悟。各个根性不相同,他吃了真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像我们这里,我们这里舌根不行,愈吃愈糊涂,愈吃他不开悟,他长贪心。所以这是说明众生根性不相同,大别有二十五种。

  再看底下这个第七,「深远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行是他修行,位是他的地位,高到极处,在菩萨之上。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最高是等觉菩萨,佛还在他上面,叫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的音声遍法界虚空界,没有障碍,一切众生都能听佛讲经说法。为什么我们听不见?我们耳根有了问题,耳根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的六根全都障碍到了,眼睛的见受到障碍,耳闻也受到障碍。如果我们得到佛菩萨加持,加持要有缘分,没有缘得不到加持。加持里头还有真的有假的,完全在当人,在自己。我们自己用的是真心,就得佛菩萨加持;我们自己用妄心,也有几分真诚,但是里面掺杂着自私自利,那就是妄心。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诚心,里头还有一分自私自利,都不行,佛加持你,你得不到。一丝毫自私自利都没有了,你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佛的音声,你跟佛在一起,听佛讲经说法,佛的声音不大,你听得很清楚。你距离佛很远,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在此地听,距离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距离我们听得也很清楚,声音也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佛所说的,说得很深、说得很广,幽远是广,无论是理、无论是事他都讲得非常透彻,这叫深远音。

  最后第八,叫「不竭音」。这一句显示更不可思议,不竭是什么?它没有中断的。「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我们在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看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好像是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中断。这是我们一般凡夫粗、俗之心见到的。如果心细的人他会体会到,释迦牟尼佛自从示现八相成道,从出胎到入般涅槃,他都在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表演什么?表演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很可惜我们没有看得懂,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从听闻经法明白了,然后慢慢能够看出,释迦牟尼佛从早到晚一举一动,都在演无上甚深微妙法。上课给我们演说的时候,那是解,跟我们讲解无上甚深微妙法,何尝中断过?这说出一切诸佛如来、一切法身大士,他们的表演、说明从来没有间断,真正慈悲到极处。只可惜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体会到、没有觉察到。

  我们现在看经文,经文上所说的八音,大致上跟前面所说的《三藏法数》里头相同,《三藏法数》解得比这个地方多一点,解释得清楚一点。我们看这个地方,八百一十页倒数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下言八音畅妙声,亦复如是。八音者,如来所得八种音声」,这是自然得到的,法尔如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第一个「最好声」,《三藏法数》是八音,最好音,这个地方是八声,都说声。「其声哀妙」,文字简单,解释的是一句,哀是哀雅,妙是玄妙。所以把这个跟《三藏法数》一对照,就很容易了解。我们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学到;如果没有学到,这个不就白念了吗?怎么个学法?学习的心态第一重要!要用什么心?经上一再劝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真实、真诚。真诚到极处,真心圆满的显露在面前。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作,这就对了。佛是从真实心中作,所以在说法他就有这个八音,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哀妙,哀是哀雅,雅是正而不邪,妙是微妙,三贤十圣都比不上。

  第二,「易了声。言辞辨了」,很容易明了。第三个,「调和声。大小得中(闻者和融,自然会于中道之理)」。这里就两个意思了,大小是大声、小声,你听的都得中,跟他很接近,听他的声音不大,距离很远,听他的声音不小,真妙。第四个,「柔软声。其声柔软(闻者喜悦,舍刚强意,自然入律)」。律是讲的歌唱,音乐,让你听得非常欢喜。特别是自然,说明这是性德流露。第五个,「不误声。言无错失」,这就是言语与四种口业完全相应,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闻者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外道之邪非」,有能力辨别邪正。第六,「不女声。其声雄朗」,跟《三藏法数》意思相同。第七,「尊慧声。言有威肃」,有威严、有严肃,「如世尊重,有慧人声。(闻者尊重,智解开朗)」。人有威德,大众对你尊重,听你的言说能理解、能觉悟,这是智慧的开导。第八,「深远声。其声深远,犹如雷震。(闻者皆证甚深之理)」。利根的人,听佛说法能破无明、能证法身,这是得利益,得利益最上的、最大的。

  「又八音者,嘉祥师云」,这说得很简单,第一个响,声音响亮,第二个彻,第三个清,第四个柔,第五个哀,第六亮,第七和,第八雅。具足八好,这是好音。「如《阿弥陀经》曰:其音演畅五根五力等等」,佛给我们讲解五根五力这些法门。「妙声者,妙法音声也。弥陀具足八音,以演说妙法,故云八音畅妙声也」,这是这一句的偈文。

  《往生论》天亲菩萨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无量的庄严成就总不离清净,所以清净是性德的根源。这个话说得好!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是被染污了,我们的心不清净。要想学阿弥陀佛,首先要把清净心找回来。清净心中一尘不染,怎么找回来?我们真要放下,要彻底放下,不要在乎外面一切境缘,要把它看破,要相信因果。因果里头特别要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别强求」,我们的心就定了。得到,没有欢喜,失去,没有烦恼,把得失看穿了,这很重要。人没有得失,清净心才能现前。患得患失,这个心什么时候才能清净?所以一定要下个决心,不要了,所有都放下,需要用的时候自然有,没有也就算了。常常有这个心态,我们才能把我们的性德找回来。相信我跟弥陀是一体,相信我跟极乐世界是一体,这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弥陀叹十方菩萨」,前面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赞叹十方的菩萨,这是什么?往生的人。第一段,「严土受记」。请看经文: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

  这一首偈,『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吾」是阿弥陀佛自称,阿弥陀佛统统都知道每一个人的心愿。「从此二句直至段末,必成如是刹,皆本师释尊,转述阿弥陀如来所演畅之法音」,以下的经文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我们没见到佛,没听到佛说法,释迦牟尼佛听到、看到了,释迦佛把弥陀佛的话为我们转达。我们读这个经文,就如同阿弥陀佛亲自为我们说法,我们要知道感恩。「正士即菩萨,如本经中十六正士」。序分里面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举在家十六正士,贤护菩萨这十六个人在家的。什么地位?等觉菩萨,他的地位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平等的,在家的等觉菩萨。出家的等觉菩萨,序分只列了三个人,在家等觉菩萨列了十六个人,这里头有用意。你要是明了,你就知道了,这个法门最适合在家人修行,你看在家人修行都证到等觉,出家修行就更不必说了。但是得真修、真干才行。

  「吾者,此为阿弥陀佛之自称」。意思是说,十方世界菩萨来到极乐世界,「皆具殊胜大愿」。他们到极乐世界来干什么的?就像惠能大师见五祖,他到黄梅见到五祖,五祖问他,你来想要些什么?惠能大师说,我想要作佛。大概五祖一生,问人,问学佛的人,你想求什么?你想要什么?从来没有一个人说他想来作佛的,可能只遇到惠能这么一个,他是要来作佛的,他不要别的。别人来拜佛,都是求平安、求保佑、求升官、求发财。大概就一生当中遇到这么一个人,他什么都不要,他要来作佛。我们到极乐世界,记住,极乐,我不是来看到极乐我是来享受的,这个世界没有苦只有乐,我来享受的,那你去得了吗?去不了。为什么?跟极乐世界不相应。

  极乐世界是真乐,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清净平等觉来的,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是从这来的,是自然的。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六祖惠能大师那个愿望,我来干什么?我来想作佛的;不但我想作佛,我想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样的心愿跟极乐世界百分之百的相应,一点都不差,阿弥陀佛就是欢迎这样的人。所以佛「皆知之。其愿乃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他们是来干这个的,到极乐世界来学习,庄严净土。极乐世界是个学校,我到这个学校来学习,将来毕业出来,我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阿弥陀佛的学生成佛了。就如同学校,这学校学生毕业,拿到博士学位了,将来在社会上个个都出人头…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