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萬事萬物的實際理體叫本極法身,也就是《般若經》上常說的真如實相。「具諸功德本者,窮盡心源,安住法身,入諸法實相也」,這就是成佛了,如來的境界。修行爲什麼叫你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就能夠窮盡心源。科學家也走這個路子,但是用心不一樣。德國科學家普朗克一生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你看一門深入,每天在鑽研,最後真的被他發現了。所以他的報告說,根據他的研究,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意念波動現象産生的幻相,所有物質的基礎是意念。這是他一生把物質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了,物質是念頭變出來的。

  那念頭又是什麼東西?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念頭從哪裏來的?爲什麼會有念頭?這是科學上大難題。科學家發現,念頭突然蹦出來,沒有原因,但是它這一蹦出來,立刻就消失,這個現象他看到了。這種現象《楞嚴經》上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看,現代科學家發現的,佛二、叁千年前就講出來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也不懂,怎麼出生?怎麼滅盡?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個念頭,念頭出生,念頭滅了,念頭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換句話說,一秒鍾裏頭已經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發生,起生滅故。這也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物質現象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現象,其實就是這些意念、物質相似相續相,絕對不是真實的,刹那生滅。

  佛菩薩了解真相,所以對這一切現象,他欣賞,他隨緣,他絕不執著,絕不起心動念。所以他的心,常住真心,如如不動。這些事實真相,他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那是什麼?心在定中。不是常說八地以上都能見到,八地以上這個定功深,甚深禅定,見到甚深的奧秘,宇宙的源起。我們這個人是物質現象,跟山河大地、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沒有兩樣。細胞跟所有動物的細胞沒有兩樣。再分,分成原子,跟所有一切物質裏頭的原子也沒有兩樣。我們只認定這個肉體這一塊、這些細胞,認爲是自己的身體,其他的都不是,殊不知,全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取阿賴耶相分的一點點做身體,取阿賴耶的見分的一點點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念頭跟物質現象全是阿賴耶裏頭的一點點,而不知道整個阿賴耶是自己。不了解事實真相,産生許許多多的誤會,在這裏分自分他,麻煩來了,這就製造輪回。製造輪回就是製造苦難,這不叫自作自受嗎?菩薩智慧窮盡心源,他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搞清楚什麼?安住法身。法身,法身沒有相,這個法身就是常寂光,這個法身就是自性,所以法身無相,常寂光淨土。法身無不相,無不相它能現相,它確實是無相,能現一切相。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真搞明白了,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所生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入諸法實相」,入這個境界,這就是法身菩薩。

  下面爲我們解釋菩提。「菩提者,《安樂集》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覺悟是我們自性裏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真實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自性本有。「修勝菩提行者」,勝是殊勝,殊勝的菩提行是法身菩薩。「修習殊勝無上佛道之行」,與上一句聯起來讀,「則從根本智而差別智,從文殊之大智,而起普賢之大行,而普賢大士之德,端在導歸極樂」。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從根本智,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是無知,後得智是無所不知,這是差別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定,心住在定中,于一切法看破了,得根本智。在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要去問他,向他請教,他給你說明,無所不知,那叫差別智。

  那我們就懂得,佛法修學的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真實智慧。我們現在人學習的是知識,是差別智,不是根本智。差別智修多少你就知道多少,沒有修的你不知道。根本智不一樣,根本智一得到之後,所有一切差別現象全知道,他不學都知道。爲什麼?它從根本上來的,都是自性變現的,見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怎麼知道?他見到了,他聽到了,他接觸到了。阿賴耶的叁細相他在定中接觸到,比科學家用數學、用儀器去觀察還要清楚。你那些觀察還有沒有觀察到的地方,而佛菩薩在定中是面面都見到。又何況這些無量無邊這些智慧,這些叫後得智,都不離自性,所有的現象都不離自性,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是從自性生的。

  代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是文殊菩薩,他代表,代表菩薩道、菩薩行的是普賢菩薩。我們從菩薩德號上去看,它有表法的意思,普是普遍,這個地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不普了;賢是什麼?聖賢。菩薩的心願,希望一切衆生都成聖賢,這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用什麼樣的方法讓一切衆生都能成聖成賢?「端在導歸極樂」,他的方法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裏頭第一個「禮敬諸佛」,讓我們修,把自性裏面真誠恭敬修出來,對待一切衆生,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天地萬物都用真誠恭敬。這是普賢菩薩第一個願,他做到了,十願就是普賢,普賢就是十願。

  第二個大願,「稱贊如來」。你看他用的名詞,第一句是用諸佛,禮敬諸佛,第二句稱贊如來,不是諸佛,換了名字。這什麼意思?諸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諸佛是從相上講的,從相上講統統要敬,平等的禮敬;如來是從性上講的,這就有分別了,與性德相應的稱贊,與性德不相應的不稱贊。從哪裏看到?從五十叁參看到了。五十叁參裏頭有叁個人代表貪瞋癡,貪瞋癡是違背性德的,善財童子參訪這叁個人,有禮敬,沒有贊歎。這個意思很深!稱贊,那個人善人善事,稱贊他,不是善人善事不能稱贊。那個稱贊,別人都向他學,那都學壞了。稱贊的一定是好人好事,是有標准的。不像禮敬,禮敬不需要標准,平等禮敬,善人對他禮敬,惡人對他還是禮敬,禮敬沒有分別,稱贊就不一樣了。決定沒有毀謗別人的。自己贊歎自己,毀謗別人,自贊毀他是菩薩的大戒,菩薩戒裏頭重戒,這個罪很重,贊歎自己,毀謗別人。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幾個人不贊歎自己?有幾個人不毀謗別人?人人都自贊毀他,社會就亂了。社會亂還不要緊,社會亂引發我們居住的地球災難就頻繁!自己受苦,也叫大家受苦,這個責任誰去承當?這個責任是因果的責任。所以佛製定的戒律,不許菩薩自贊毀他。

  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老祖宗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又說「病從口入」,吃東西不小心,得病,「禍從口出」,禍是什麼?得罪人。你毀謗別人,人家記在心上,你今天有勢力,他奈何不了你,到你勢力減退,福報享盡,他來報仇,麻煩大了。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念佛同修,在現代,在中國、在外國,常常看到有附體的。附體是什麼?多半都來報仇的。看到他現在學佛、修行了,來怎麼?來討債的。你把你的修行功德回向給他,等于還債,他多數都能接受,原諒你,不找麻煩了,他離開你。我們看到太多。所以人在世間,第一樁大事,不能跟衆生結冤仇,蚊蟲螞蟻都不可以,都不能傷害它;花草樹木也不可以隨便傷害,它有靈氣。連所有的物質,像桌椅板凳,它有靈氣,書本有靈氣,茶杯、水瓶有靈氣,樣樣都有。美國的修.藍博士到我這裏來參觀,告訴我,不但是擺設的東西,他告訴我們,指牆壁、天花板、地板統統都有靈氣,他比我們看得細。他憑什麼來治病?愛心,真誠的愛心,我相信。爲什麼?真誠的愛心是性德,萬物是性德的流露,用真誠愛心來對待,對了。真誠的愛心是自性的核心,是整個宇宙的核心,真正修行人只要抓到這一點就行了。

  中國古人說,說了一句話,說「識得一」,這是佛門的話,你認識一,「萬事畢」,就圓滿了。這一是什麼?我們中國古人講,誠字。我只要一個字,這一個字能夠讓我一生都得到幸福,這一個字是什麼字?誠。江逸子老師,過去我們在一起學習,向李老師請教,老師給他寫一個字,寫在他手心上,很有味道。老師說手伸出來!寫個誠字,把他手握起來,你抓到這個誠字,你一生就成功了。很有味道!他一生都不會忘記。我學教,老師說教不容易,要通達世出世間法,你才能講經說法。你要不通達你講什麼?說通達,難了。世間法不要講多,一部《四庫全書》能通嗎?佛法不說別的,《大藏經》能通嗎?《大藏經》、《四庫全書》不能通,你講什麼?用什麼方法通?念,不可能。《四庫全書》,你天天念,一天念八個小時,從你出生就開始念,念到一百歲還沒有念完,這真的,不是假的,它有那麼大的分量。統統做不到,那怎麼辦?得另想辦法,叫通,感通,這老師教給我的。老師給我四個字,用感通,感應。拿什麼來感應?誠,還是這個字。誠上面再加個字,至誠,真誠到極處你就通了。我這一生就得力老師這句話,沒有別的,就是用至誠心去感,才能看到經裏面字字句句有無量義。這是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教給我們的方法,真誠到極處就通了。我們不通的時候心不誠,心有妄念,心有雜念,心有邪思,那就不通了。由此可知,真誠多重要。

  我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菩提心的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真心對自己起什麼作用?清淨、平等、覺,起這個作用。對待別人?慈悲。這我在美國時候說的,用了十個字,也是講《無量壽經》。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大慈大悲;體是真誠,至誠心。這就是修普薩道,行菩薩行,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真發菩提心。念念想別人,別想自己,爲什麼?自他是一體,想自己,自私自利,障礙重重;想別人,所有障礙都破掉了,沒有了。真正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跟我自己是一體,這叫倫理,佛法的倫理。整個宇宙跟自己一體,一個自性變的,自性就是自己。自性爲什麼會變這麼多人?我們這些人相處爲什麼知見不一,常常鬧意見?這是什麼?迷了自性,悟了就沒事,迷了。所以經中有比喻,把自性比喻作大海,這比喻好!大海是自性,是一個大海。那每個人?每個人是大海裏起的水泡。每個水泡它都認爲是自己,認爲是它自己,跟別的水泡就起沖突,就對立了。等到哪一天修行覺悟了,這個不是自己,這水泡破了,才曉得原來大海是自己,大海裏所有的水泡全是自己,覺悟的人看的。在水泡裏頭它不承認,認爲只有它自己是大海,從大海生的,別的水泡它不承認,這叫迷,迷而不覺。

  所以,普賢菩薩的大德,就是真正將十大願王兌現了。大乘教裏頭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這個意思裏頭有密義,有秘密在裏頭。秘密是什麼?導歸極樂,很多人看不出來。爲什麼說這是秘密?這部經第二品裏頭,「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經文。普賢菩薩代表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普賢菩薩十願,濃縮在十願裏頭,十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十願裏頭,前七是願,後面叁願是回向,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實際,這是一而叁,叁而一。說明念念爲求無上菩提,念念爲度一切衆生,念念回歸實際,這實際就是常寂光。

  「受記,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等于說佛預先告訴你,你將來什麼時候成佛,佛的號是什麼,在什麼地方成佛度衆生,預先告訴你,這叫受記。「因具上述之智慧、誓願,與諸妙行,故必得佛之受記,而圓滿佛果,故曰受記當作佛」。受記是告訴你,你將來會作佛,跟諸佛如來一樣普度衆生。淨土宗的受記又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凡是跟阿彌陀佛有關系的人,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在極樂世界修行圓滿,成佛了,無論在哪一方世界去作佛,那個世界都跟極樂世界一樣,所成的佛跟阿彌陀佛相同。怎麼知道?我們在前面看到阿闍王子,那品經不長,阿闍王子聽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非常歡喜,心裏頭都發願,我將來作佛,希望跟阿彌陀佛一樣。釋迦牟尼佛給他們受記,肯定如是!你跟什麼人學的?跟阿彌陀佛學的,那不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嗎?將來作佛也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把這個理跟事搞清楚、搞明白了,非常值得安慰、值得慶幸!我們修的行不是普通行,普賢行。四十八願太多了,記不住,不要緊,普賢菩薩十願不難,很容易記得。普賢十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都跟普賢十願相應。這個法門確實不可思議,確實無比殊勝。所以,這個受記這一條裏頭,後頭一句話,圓滿佛果。圓滿佛果,這個佛是阿彌陀佛,這個果是極樂世界,故曰受記當作佛。這是這裏頭的別意。

  「《淨影疏》曰:舉彼智行,記必成佛」。《淨影疏》裏頭說得很簡單,但是非常扼要,講到智慧,講到菩薩行。學人,也可以說我們現在真正認識、明白了,一心發心求淨土,真信、真願,老實念佛。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萬緣放下。我們這叁十多年,提出這五個科目,五個科目好記,不難。當年我在美國提出這五個,印海法師看了非常歡喜,這真的簡單好記,容易做。淨宗學人,第一個我們遵守指導的原則就是淨業叁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裏紮根。「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是最高指導原則,叁皈。叁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看覺、正、淨,覺正淨的人生多幸福、多美滿!都在自己的心,自己作自己受。迷邪染就是凡夫,覺正淨就是菩薩。

  我們怎麼落實?在生活上,六和,頭一個講六和,第二個講叁學,依戒定慧。戒定慧就是經律論,經依《無量壽經》,那戒,《無量壽經》叁十二到叁十七品就是講戒。十善是戒,《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沙彌十戒》是戒,做到這些,行了,夠用了;定,就定在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上;慧,我統統了解、統統明白了,我能夠隨緣度日。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好!我們的科目就這幾樣,你看叁福(淨業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願,容易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拿這個來對照。經典,大乘經就這部《無量壽經》,就這部黃念老的注解,注得太好了,集注,注解的集大成,真正不可思議。

  「彌陀此偈中首二句,是智願。中叁句,是所修勝行。末句受記成佛,是所感之妙果。」你看,這一共六句,六句真的是無量義,就是八百一十二面的經文。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