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万事万物的实际理体叫本极法身,也就是《般若经》上常说的真如实相。「具诸功德本者,穷尽心源,安住法身,入诸法实相也」,这就是成佛了,如来的境界。修行为什么叫你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能够穷尽心源。科学家也走这个路子,但是用心不一样。德国科学家普朗克一生研究物质,物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看一门深入,每天在钻研,最后真的被他发现了。所以他的报告说,根据他的研究,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意念波动现象产生的幻相,所有物质的基础是意念。这是他一生把物质这个东西搞清楚、搞明白了,物质是念头变出来的。
那念头又是什么东西?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念头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念头?这是科学上大难题。科学家发现,念头突然蹦出来,没有原因,但是它这一蹦出来,立刻就消失,这个现象他看到了。这种现象《楞严经》上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看,现代科学家发现的,佛二、三千年前就讲出来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也不懂,怎么出生?怎么灭尽?也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个念头,念头出生,念头灭了,念头存在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换句话说,一秒钟里头已经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头发生,起生灭故。这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物质现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其实就是这些意念、物质相似相续相,绝对不是真实的,刹那生灭。
佛菩萨了解真相,所以对这一切现象,他欣赏,他随缘,他绝不执著,绝不起心动念。所以他的心,常住真心,如如不动。这些事实真相,他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那是什么?心在定中。不是常说八地以上都能见到,八地以上这个定功深,甚深禅定,见到甚深的奥秘,宇宙的源起。我们这个人是物质现象,跟山河大地、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没有两样。细胞跟所有动物的细胞没有两样。再分,分成原子,跟所有一切物质里头的原子也没有两样。我们只认定这个肉体这一块、这些细胞,认为是自己的身体,其他的都不是,殊不知,全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取阿赖耶相分的一点点做身体,取阿赖耶的见分的一点点是我们的念头。我们念头跟物质现象全是阿赖耶里头的一点点,而不知道整个阿赖耶是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在这里分自分他,麻烦来了,这就制造轮回。制造轮回就是制造苦难,这不叫自作自受吗?菩萨智慧穷尽心源,他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搞清楚什么?安住法身。法身,法身没有相,这个法身就是常寂光,这个法身就是自性,所以法身无相,常寂光净土。法身无不相,无不相它能现相,它确实是无相,能现一切相。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真搞明白了,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所生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入诸法实相」,入这个境界,这就是法身菩萨。
下面为我们解释菩提。「菩提者,《安乐集》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换句话说,觉悟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真实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自性本有。「修胜菩提行者」,胜是殊胜,殊胜的菩提行是法身菩萨。「修习殊胜无上佛道之行」,与上一句联起来读,「则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从文殊之大智,而起普贤之大行,而普贤大士之德,端在导归极乐」。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从根本智,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是无知,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这是差别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定,心住在定中,于一切法看破了,得根本智。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要去问他,向他请教,他给你说明,无所不知,那叫差别智。
那我们就懂得,佛法修学的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真实智慧。我们现在人学习的是知识,是差别智,不是根本智。差别智修多少你就知道多少,没有修的你不知道。根本智不一样,根本智一得到之后,所有一切差别现象全知道,他不学都知道。为什么?它从根本上来的,都是自性变现的,见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怎么知道?他见到了,他听到了,他接触到了。阿赖耶的三细相他在定中接触到,比科学家用数学、用仪器去观察还要清楚。你那些观察还有没有观察到的地方,而佛菩萨在定中是面面都见到。又何况这些无量无边这些智慧,这些叫后得智,都不离自性,所有的现象都不离自性,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全是从自性生的。
代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是文殊菩萨,他代表,代表菩萨道、菩萨行的是普贤菩萨。我们从菩萨德号上去看,它有表法的意思,普是普遍,这个地方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不普了;贤是什么?圣贤。菩萨的心愿,希望一切众生都成圣贤,这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一切众生都能成圣成贤?「端在导归极乐」,他的方法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里头第一个「礼敬诸佛」,让我们修,把自性里面真诚恭敬修出来,对待一切众生,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天地万物都用真诚恭敬。这是普贤菩萨第一个愿,他做到了,十愿就是普贤,普贤就是十愿。
第二个大愿,「称赞如来」。你看他用的名词,第一句是用诸佛,礼敬诸佛,第二句称赞如来,不是诸佛,换了名字。这什么意思?诸佛跟如来意思不一样,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从相上讲统统要敬,平等的礼敬;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这就有分别了,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从哪里看到?从五十三参看到了。五十三参里头有三个人代表贪瞋痴,贪瞋痴是违背性德的,善财童子参访这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个意思很深!称赞,那个人善人善事,称赞他,不是善人善事不能称赞。那个称赞,别人都向他学,那都学坏了。称赞的一定是好人好事,是有标准的。不像礼敬,礼敬不需要标准,平等礼敬,善人对他礼敬,恶人对他还是礼敬,礼敬没有分别,称赞就不一样了。决定没有毁谤别人的。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自赞毁他是菩萨的大戒,菩萨戒里头重戒,这个罪很重,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几个人不赞叹自己?有几个人不毁谤别人?人人都自赞毁他,社会就乱了。社会乱还不要紧,社会乱引发我们居住的地球灾难就频繁!自己受苦,也叫大家受苦,这个责任谁去承当?这个责任是因果的责任。所以佛制定的戒律,不许菩萨自赞毁他。
我们中国古时候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又说「病从口入」,吃东西不小心,得病,「祸从口出」,祸是什么?得罪人。你毁谤别人,人家记在心上,你今天有势力,他奈何不了你,到你势力减退,福报享尽,他来报仇,麻烦大了。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念佛同修,在现代,在中国、在外国,常常看到有附体的。附体是什么?多半都来报仇的。看到他现在学佛、修行了,来怎么?来讨债的。你把你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等于还债,他多数都能接受,原谅你,不找麻烦了,他离开你。我们看到太多。所以人在世间,第一桩大事,不能跟众生结冤仇,蚊虫蚂蚁都不可以,都不能伤害它;花草树木也不可以随便伤害,它有灵气。连所有的物质,像桌椅板凳,它有灵气,书本有灵气,茶杯、水瓶有灵气,样样都有。美国的修.蓝博士到我这里来参观,告诉我,不但是摆设的东西,他告诉我们,指墙壁、天花板、地板统统都有灵气,他比我们看得细。他凭什么来治病?爱心,真诚的爱心,我相信。为什么?真诚的爱心是性德,万物是性德的流露,用真诚爱心来对待,对了。真诚的爱心是自性的核心,是整个宇宙的核心,真正修行人只要抓到这一点就行了。
中国古人说,说了一句话,说「识得一」,这是佛门的话,你认识一,「万事毕」,就圆满了。这一是什么?我们中国古人讲,诚字。我只要一个字,这一个字能够让我一生都得到幸福,这一个字是什么字?诚。江逸子老师,过去我们在一起学习,向李老师请教,老师给他写一个字,写在他手心上,很有味道。老师说手伸出来!写个诚字,把他手握起来,你抓到这个诚字,你一生就成功了。很有味道!他一生都不会忘记。我学教,老师说教不容易,要通达世出世间法,你才能讲经说法。你要不通达你讲什么?说通达,难了。世间法不要讲多,一部《四库全书》能通吗?佛法不说别的,《大藏经》能通吗?《大藏经》、《四库全书》不能通,你讲什么?用什么方法通?念,不可能。《四库全书》,你天天念,一天念八个小时,从你出生就开始念,念到一百岁还没有念完,这真的,不是假的,它有那么大的分量。统统做不到,那怎么办?得另想办法,叫通,感通,这老师教给我的。老师给我四个字,用感通,感应。拿什么来感应?诚,还是这个字。诚上面再加个字,至诚,真诚到极处你就通了。我这一生就得力老师这句话,没有别的,就是用至诚心去感,才能看到经里面字字句句有无量义。这是中国老祖宗、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方法,真诚到极处就通了。我们不通的时候心不诚,心有妄念,心有杂念,心有邪思,那就不通了。由此可知,真诚多重要。
我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菩提心的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真心对自己起什么作用?清净、平等、觉,起这个作用。对待别人?慈悲。这我在美国时候说的,用了十个字,也是讲《无量寿经》。自受用,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大慈大悲;体是真诚,至诚心。这就是修普萨道,行菩萨行,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真发菩提心。念念想别人,别想自己,为什么?自他是一体,想自己,自私自利,障碍重重;想别人,所有障碍都破掉了,没有了。真正肯定遍法界虚空界跟我自己是一体,这叫伦理,佛法的伦理。整个宇宙跟自己一体,一个自性变的,自性就是自己。自性为什么会变这么多人?我们这些人相处为什么知见不一,常常闹意见?这是什么?迷了自性,悟了就没事,迷了。所以经中有比喻,把自性比喻作大海,这比喻好!大海是自性,是一个大海。那每个人?每个人是大海里起的水泡。每个水泡它都认为是自己,认为是它自己,跟别的水泡就起冲突,就对立了。等到哪一天修行觉悟了,这个不是自己,这水泡破了,才晓得原来大海是自己,大海里所有的水泡全是自己,觉悟的人看的。在水泡里头它不承认,认为只有它自己是大海,从大海生的,别的水泡它不承认,这叫迷,迷而不觉。
所以,普贤菩萨的大德,就是真正将十大愿王兑现了。大乘教里头佛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意思里头有密义,有秘密在里头。秘密是什么?导归极乐,很多人看不出来。为什么说这是秘密?这部经第二品里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经文。普贤菩萨代表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普贤菩萨十愿,浓缩在十愿里头,十愿展开就是四十八愿。十愿里头,前七是愿,后面三愿是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这是一而三,三而一。说明念念为求无上菩提,念念为度一切众生,念念回归实际,这实际就是常寂光。
「受记,从佛受当来必当作佛之记」。等于说佛预先告诉你,你将来什么时候成佛,佛的号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成佛度众生,预先告诉你,这叫受记。「因具上述之智慧、誓愿,与诸妙行,故必得佛之受记,而圆满佛果,故曰受记当作佛」。受记是告诉你,你将来会作佛,跟诸佛如来一样普度众生。净土宗的受记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凡是跟阿弥陀佛有关系的人,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在极乐世界修行圆满,成佛了,无论在哪一方世界去作佛,那个世界都跟极乐世界一样,所成的佛跟阿弥陀佛相同。怎么知道?我们在前面看到阿闍王子,那品经不长,阿闍王子听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非常欢喜,心里头都发愿,我将来作佛,希望跟阿弥陀佛一样。释迦牟尼佛给他们受记,肯定如是!你跟什么人学的?跟阿弥陀佛学的,那不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吗?将来作佛也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把这个理跟事搞清楚、搞明白了,非常值得安慰、值得庆幸!我们修的行不是普通行,普贤行。四十八愿太多了,记不住,不要紧,普贤菩萨十愿不难,很容易记得。普贤十愿展开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愿愿都跟普贤十愿相应。这个法门确实不可思议,确实无比殊胜。所以,这个受记这一条里头,后头一句话,圆满佛果。圆满佛果,这个佛是阿弥陀佛,这个果是极乐世界,故曰受记当作佛。这是这里头的别意。
「《净影疏》曰:举彼智行,记必成佛」。《净影疏》里头说得很简单,但是非常扼要,讲到智慧,讲到菩萨行。学人,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真正认识、明白了,一心发心求净土,真信、真愿,老实念佛。经上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万缘放下。我们这三十多年,提出这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好记,不难。当年我在美国提出这五个,印海法师看了非常欢喜,这真的简单好记,容易做。净宗学人,第一个我们遵守指导的原则就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里扎根。「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最高指导原则,三皈。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觉、正、净,觉正净的人生多幸福、多美满!都在自己的心,自己作自己受。迷邪染就是凡夫,觉正净就是菩萨。
我们怎么落实?在生活上,六和,头一个讲六和,第二个讲三学,依戒定慧。戒定慧就是经律论,经依《无量寿经》,那戒,《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是讲戒。十善是戒,《弟子规》是戒,《感应篇》是戒,《沙弥十戒》是戒,做到这些,行了,够用了;定,就定在这句阿弥陀佛佛号上;慧,我统统了解、统统明白了,我能够随缘度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好!我们的科目就这几样,你看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拿这个来对照。经典,大乘经就这部《无量寿经》,就这部黄念老的注解,注得太好了,集注,注解的集大成,真正不可思议。
「弥陀此偈中首二句,是智愿。中三句,是所修胜行。末句受记成佛,是所感之妙果。」你看,这一共六句,六句真的是无量义,就是八百一十二面的经文。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