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五集) 2012/6/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一十六頁,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會疏》曰:專求者,是誓願義。如四十八願」,專求,心有所求,這就是願,如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如是刹,指極樂,勸希求也」,這是勸勉的話,應當要希求極樂世界。在釋迦四十九年教學當中,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不僅僅是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都是爲度衆生。而度衆生確實有把握,快速,一生能成就的,只有這個法門。正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確實不可思議。所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常常勸勉大家,這個法門也真正是難信之法。
「《淨影疏》謂此一偈是:舉彼智願」,「記」是授記,「必得土」,你必定得生淨土,就這個意思。「通達法性,一切空無」,這是說智慧,通達法性,一切空無。法性因爲它沒有任何現象,所以說空,所以說無。空不等于無,無也不等于空,它遇緣它能現相、它起作用。所以,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前面所說「覺一切如夢幻等(指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這前面的經文,「是世谛智」,這是了解世間法的真相。這個地方是「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是真谛智」。一個是對十法界來說的,十法界是世谛;一個是對法身菩薩來說的,法身菩薩所證的是真谛,與法性完全相應。「專求淨土,是舉願。必成是刹,記得土」。我們要有願,要專求淨土,這句話非常重要,你只要專求你一定得生,所以必成是刹,這是決定得生。
「蓋謂由于智願」,智是了解事實真相,世出世法真相完全都通達明了,所以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像惠能大師見性所說五句話,那就是他實際的狀態,當時他就是這種心態,而這種心態永遠不會失去,所以五祖把衣缽就傳給他了。一得永遠得,不會失掉的,這個裏頭最重要的,智慧,就是看破。世間看破了,夢幻泡影;出世法也看破了,空無。看破才真正能放下,放下就契入境界,這一放下,跟空無融成一體,就契入境界,融成一體。融成一體是什麼樣子?我們能夠想象到的,跟法性融成一體,跟空融成一體,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身與土都沒有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六根緣到一定是有境界相,沒有境界相我們對它無能爲力。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念頭,也不是自然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契入這個境界,就融成一體。所以成佛,佛在哪裏?佛無處不在,佛沒有形相,我們求他他就現相。
這個現相有現報身、有現應身、有現化身。虛雲老和尚朝山,兩次生病,遇到那個乞丐,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如來的應身。應身示現跟我們人一樣,你也看不出來,他也不會說。真正不一樣的,這個應身在世間,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說明他確確實實是住在常寂光,住在空無裏頭。這個應身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而且他在這個世間住一段時間。釋迦示現住世八十年,八十年都是教學。我們只知道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教學,其實他住世種種示現都是教學,都是給我們做個好樣子,示現一個佛在六道、在十法界他示現教化衆生的樣子。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善于體會,活活潑潑,真的是圓滿自在。佛的法身、般若、解脫,在應身裏頭統統顯示出來,我們細心去觀察能體會得到。這是兩種智都說到了,教導我們專求淨土,決定得生。
「蓋謂由于智願,受記得淨國土也」,智是自性本具的,願是從智裏面生的,沒有這個智他怎麼會發願?所謂難信之法,有智才信,沒有智,他願發不起來。凡夫的智一般要通過學習,所以世尊講學四十九年,就是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個地方說得很好,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世出世間真相都了解,這個智跟願都不可思議。
「又《望西疏》謂:二智(俗谛真谛二智)雖殊」,這兩種智不一樣,「性空是同」,它的自性是相同的,自性都是空寂。「雖知性空,而願淨土」,爲什麼?雖知性空是解悟,沒證得。什麼人證得?妙覺如來證得。等覺還沒證得,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生相無明的習氣,它的作用就是障礙你證得常寂光。淨土裏四土常寂光土,一定到妙覺,他才真正回到常寂光,這就究竟圓滿了。回常寂光,常寂光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有,能生萬物。回常寂光,實報莊嚴土也不見了,所以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過渡時間。這些人全是正等正覺,只是等待無明習氣斷盡,就回常寂光。「又曰: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有亦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如果還有個不著,還是著了相,不著也沒有。在我們現前,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些大乘裏面最微妙的、最高深的,我們聽到了,我們承認,我們不反對,這是解悟,不是證悟,你沒證得,你不得受用。所以,願生淨土,生淨土幹什麼?到極樂世界再向上推進一步,證得。證得了它管用,沒有證得,這個裏頭真實的作用得不到。
「要之,不住二邊,遠離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這段文很重要,這是斷煩惱、消業障最上乘的妙法。真的知道是假的,什麼都是假的,所以一切法裏頭都不要執著,都不要分別,最好都不要起心動念。生活怎麼過?跟普賢菩薩一樣,「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對一切人事物一片慈悲,這個一片就是平等,平等的慈悲。隨喜功德,隨喜當中就成就了功德;換句話說,隨喜就是功德。這功德從哪來的?從度衆生來的。隨喜就是度衆生,自己表演這個德行,讓衆生體會、覺悟。所以,生活也是離空有,不著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都不著,這心多清淨!真正清淨心現前,一塵不染。心裏頭全都放下了,我們只要一個阿彌陀佛,念念不舍阿彌陀佛,這是從解悟,往生到極樂世界提升爲證悟,這種心態求往生,全是生實報莊嚴土。因爲這個智慧、這種認知是法身菩薩的,不是小乘,不是凡夫。凡夫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種認知,凡夫著有,二乘著空。菩薩空有二邊都放下了,連放下也放下,這是法身菩薩。
「《金剛經》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看,四相空了,四見空了,還修一切善法。如果一切都空了,算了,我什麼都不要修了,這是二乘,爲什麼?著空了。凡夫執著有我、有人、有衆生、有壽者,堅固的執著,這是六道輪回。不執著是四聖法界,再修一切善法,那就超越了,這是菩薩行,這是菩薩道,所以他一定得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等覺菩薩他還是叁藐叁菩提,爲什麼?他還有上。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到妙覺那就是無上,這是最高的。「是故十方正士」,這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十方來的這些菩薩。「深達法空」,他們通達明了,世出世法都不執著,「專求淨土,是即遠離四相,修一切善」。《般若經》上所說的,《金剛經》上講的,極樂世界菩薩做到了!專修淨土就是修一切善法,同時也就是遠離四相,「故必成如是刹也」。
「又《會疏》曰:所以菩薩雖洞達叁空,智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發願淨土。雖淨佛土,而常寂靜。是則即一法句」,這一法句就是《往生論》上所說的真實智慧無爲法身,「而二十九種」,《往生論》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疏說精妙」,這個下面的話是黃念老說的,「蓋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亦莫不還歸此一法界,一法界正是一法句」。這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爲大家所說的。《會疏》裏頭說得好,菩薩雖然洞達叁空,叁空是人空、法空、空亦空,這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徹底通達明了,也不著相,不著相是智慧。雖然不著相,他又有大悲心。自己成就了,還有許許多多衆生還在迷惑、還在造業、還在受報。正因爲這些菩薩們洞達叁空,他的大悲薰心,再給大衆做個示現,發願求生淨土。表法!做出樣子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
哪些樣子?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這就是做榜樣給大家看。其實文殊、普賢早就成佛了,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菩薩的身分。叁十二應裏頭說的,「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度脫之」。他是來表演的,讓我們看到他的表演,覺悟、明白了。你看,雖淨佛土,而常寂靜,常寂靜就是住常寂光。他的真身在哪裏?真身在常寂光。他在極樂世界,在實報土裏頭是他的報身,在下面兩土是他的應身。極樂世界應身跟報身是相同的,是分不出來的。
這個底下說到《往生論》上說的話,《往生論》說即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往生論》裏頭,將真實智慧無爲法身說出二十九種莊嚴,國土,生活環境,十七種莊嚴;老師,阿彌陀佛,說了八種莊嚴;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菩薩是學生,四種莊嚴,總共二十九種莊嚴。這二十九種莊嚴就是一法句,歸納一法句,展開來二十九種。《會疏》說得好,疏說精妙,念老給我們總結了,把這個精妙說出來。精妙在哪裏?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怎麼流出的?我們想到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流出,我們都是從這裏流出的。到最後?最後莫不還歸此一法界。你看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修成妙覺如來,又回去了,又回歸到自性,自性就是個原點。現在科學家好像也有這個意思,他知道有這麼回事情,他沒有辦法證實。他們說一個宇宙的原點,這個原點,從這個原點裏面出生宇宙,最後宇宙還回歸到這個原點,跟佛法說的非常接近。
所以這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無爲沒有相…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