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就決定得生淨土。生到淨土之後,這一句阿彌陀佛留不留都沒關系,爲什麼?不執著它。沒有到極樂世界要執著,「執持名號」,《彌陀經》上所講的,堅固的執著,就這一句名號。到極樂世界,可以不執著名號,念,得,不念也得,決定讓自己本有的清淨妙心要現出來。
「倘能聞法信受,一念相應,直徹心源,朗然大覺,本然清淨,頓契法身,亦是得至清淨處。」這是什麼?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乃至以清淨心,向無量壽」,這個人往生,他生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裏頭有差別,差別是什麼?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這是差別。但是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所以它又是平等,這是他方世界找不到的。「一念淨信,一念淨心」,清淨心,清淨信,這個淨信重要,「是則于刹那之間,得契于清淨處者也」。這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一念心。這一念是清淨心,下面接著那一念還是清淨心,念念都是清淨心,這個人成佛了。誰做到了?惠能大師做到了,惠能大師能在一句話之下成佛就靠這個。我們呢?我們解悟,沒有證悟。他解跟證同時,解的時候就是證的時候,爲什麼?他放下。我們解的時候沒放下,所以解只歸解,解要放下了就是證。所以,他那個時候信解行證是同時的,這一念之間信解行證,這個非常非常難得!億萬人當中難得找一個,這種人真正叫上根利智,利在哪裏?清淨。爲什麼清淨?欲望少,甚至于沒有欲望。惠能大師可以說他沒有欲望,全都放下了,所以他能做到。
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表演,跟惠能大師一樣,他是通過學習真正了解,諸法實相他真了解了,了解了放下。世尊因爲學過十幾年,十九歲出去參學到叁十歲,十二年,十二年之前,他在皇宮就已經在學習,對于名利就看得很淡了。所以,他能夠舍棄妻子,能夠舍棄王位,舍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去做一個苦行僧。全是示現給我們看的,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從這個當中要去體會,爲什麼做這個示現?真正知道世間一切法是假的,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學了十二年也是做實驗,不做這個實驗,人家說你沒有學過,你什麼都不懂。他十二年當中,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去參學過,你提起來樣樣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但是他不學也知道,一定要示現學,不學知道,度衆生困難,難在哪裏?你是天生的,你不學你能知道,我不學我就不知道。他通過學習了,你學習能知道,我學習也可以,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所以,種種示現全都是依衆生,不是隨自己的,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所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他已經成佛了,他一切都是給衆生看的,都在那引導、啓示他們,這叫無盡的慈悲,真正慈悲!
最後示現的,學了十二年,宗教,印度是宗教之國,通達明白了;還有學術,印度的哲學也是世界聞名,統統去參學。最後到畢缽羅樹下去入定,爲什麼?學了那麼多年,問題沒解決,沒解決就是諸法的真相。六道輪回的事情清楚了,這從婆羅門教裏頭學來的,婆羅門教著重禅定,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禅定的功夫一定很好,四禅八定。四禅八定裏面就能夠看到整個的六道,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獄,統統看到,全部了解。所以在印度講這個不難,有這種境界的人太多了。可是六道怎麼來的?沒人知道。爲什麼會有六道?也沒人知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沒有人知道。我們相信,釋迦示現爲一個好學的年輕人,肯定要追究這個,怎麼去追究?定中去找,入更深的禅定。他在菩提樹下入這個定,不是聲聞的禅定,不是叁賢菩薩的禅定,他這個定入到底層,也就是說妙覺如來所得的禅定。我們怎麼知道?他在定中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妙覺位是決定講不出來,那個不是等覺菩薩境界。所以他直接入到自性本定。
六祖惠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不到這個境界,惠能大師這句話說不出來。他沒有學過經教,經教裏頭有真心離念,真心裏頭沒有念頭,那就是自性本定。有念就有動,有波動現象。「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他真見到了。見到了不動,見到了不生不滅,真見性了,五祖才把衣缽傳給他。我們最大的麻煩就是念頭,古人比喻「心猿意馬」,我們的念頭像猴子一樣,猴子是不安定的,動作很多的,用它來比喻我們的念頭像猴子一樣。你怎樣把它控製住?你怎樣叫它不動?不動就是真心,動就是妄心。
所以這個文上講的,一念相應,直徹心源,心源是真心不是妄心,就是徹證自性,明心見性。朗然大覺,大覺就是一切明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本然清淨,本然清淨就是惠能大師第一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朗然大覺就是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德能、相好。頓契法身,這就是證得法身,契入法身。這是真正得清淨處,這個清淨處就是常寂光,就是真如本性,這是妙覺,佛的境界。乃至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前面不著有,這句不著空。無量壽是阿彌陀佛,以這樣的清淨心向無量壽,念佛求生淨土。一念淨信,一念淨心,是則于刹那之間,得契于清淨處者也,清淨處就是極樂世界。成佛之後做這個示現,這做給衆生看的,這是慈悲到極處,勸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
「再其下則至誠念佛」。這個境界太高,法身菩薩境界,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緊,下面還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至誠,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佛所說的菩提心,叁心,第一個「至誠心」,第二個「深心」,第叁個「回向發願心」,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講菩提心,也是叁心,第一個「直心」,第二個「深心」一樣的,第叁個「大悲心」。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看就很清楚了,原來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直是裏頭沒有拐彎抹角的,不摻雜任何意見的,直心。深心,祖師大德的解釋叫好善好德,很多解釋不一樣,初學的人不好懂。所以我們就選擇《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深心,這個好懂,在經上解釋得很清楚。自受用,至誠心自受用就是清淨、就是平等、就是覺而不迷。還有他受用,至誠心對別人,對別人是大慈大悲,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
以這個心念佛,「毫無塵慮」,這萬緣放下,這四個字就是萬緣放下,什麼都不放在心上。真像《般若經》上所說的,明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既然不可得,把這所有顧慮全放下,不再去想它。塵就是六塵,就是講世間,對世間什麼顧慮都沒有。這叫「淨念相繼」,用這個心念佛,一句一句接著,「中無間斷」,不間斷,一句佛號念到底。「暗合道妙」,這句話重要,道是佛道,道裏面的精妙,是法身大士他們證得的。我們是中下根性的普通人,佛教給我們至誠念佛,用至誠心去念佛。至誠是真心,沒有雜念,塵慮就是雜念,沒有妄想,淨念相繼,中無間斷。無間斷,我們應該學谛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鍋漏匠一點壓力都沒有,他教他:你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真做到了,不分晝夜。你的工作就是念佛,除了念佛之外,沒你的事情,所以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日夜不間斷,叁年成就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站著往生不稀奇,死了以後站叁天,沒有聽說第二個人。那個時候就是他住的小廟離觀宗寺很遠,沒有交通工具,都是走路步行。走到觀宗寺要一天的時間,觀宗寺走回來又是一天,往返整整兩天。所以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是第叁天,站了叁天。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鍋漏匠這個至誠念佛就是暗合道妙。
「即念離念」,這一念阿彌陀佛,把其他的念頭統統都離掉,離就是放下,沒有一個雜念。「是可稱爲冥至清淨處也」,冥是暗中,不是明顯的,他也到了清淨處。那些法身菩薩,直徹心源,朗然大覺,本自清淨,頓契法身的,他到清淨處。像鍋漏匠這一類的人即念離念,也可以稱爲冥至清淨處,這就是暗合道妙。前面是明合道妙,跟自性相應,這是暗中與自性清淨心也相應。「如上諸人」,像上面這些人,「亦必得」,必定會得到阿彌陀佛給他授記。所以,鍋漏匠的往生,谛閑法師對他贊歎備至,簡直就是說他是一生當中所看到的修行第一人,沒有人能跟他相比。贊歎裏頭說,「天下」,天下就指中國,中國這麼大,「弘宗研教的大法師」,弘宗是禅宗的,研教是教下的,這些講經教學的法師,「比不上你」;「名山寶刹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四大名山那個方丈地位多高,在清朝的時候都是國師,也比不上你。真的贊歎到極處。
「或顯加,或冥應」,顯加是明顯的加持,冥應是暗中加持,佛加持你、佛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這叫冥應。爲什麼?衆生有感,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有感?你的修行就感通。你動一個念頭,真想到極樂世界去,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沒有牽挂了,什麼隨緣,一切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佛就知道了。念頭才動佛就知道了,周遍法界,《還源觀》上講的。我們身體狀況佛知道,有一點小毛病,這裏痛那裏癢,阿彌陀佛說沒關系,不要去理它,真正出了問題他就來了。小的這些麻煩,像虛雲老和尚朝山,這是個好例子。叁步一拜,拜了叁年多的時間拜到五臺山,路上吃多少苦。菩薩都看到,沒事,菩薩在旁邊照顧你不知道,冥冥當中照顧你。真生病了,那不行,真沒人照顧得要命,你看,他馬上就變現個乞丐,讓你心很安,你一點都不懷疑。路上遇到一個乞丐,乞丐看到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病成這個樣子,沒東西吃,出去討飯,討回來來跟你一起吃;到山上去找草藥,來給你治病。養個十幾天,身體養好了,你再去拜!他再別的地方去,就不見了。叁年,第二次生病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