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就决定得生净土。生到净土之后,这一句阿弥陀佛留不留都没关系,为什么?不执著它。没有到极乐世界要执著,「执持名号」,《弥陀经》上所讲的,坚固的执著,就这一句名号。到极乐世界,可以不执著名号,念,得,不念也得,决定让自己本有的清净妙心要现出来。
「倘能闻法信受,一念相应,直彻心源,朗然大觉,本然清净,顿契法身,亦是得至清净处。」这是什么?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乃至以清净心,向无量寿」,这个人往生,他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里头有差别,差别是什么?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这是差别。但是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所以它又是平等,这是他方世界找不到的。「一念净信,一念净心」,清净心,清净信,这个净信重要,「是则于刹那之间,得契于清净处者也」。这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一念心。这一念是清净心,下面接着那一念还是清净心,念念都是清净心,这个人成佛了。谁做到了?惠能大师做到了,惠能大师能在一句话之下成佛就靠这个。我们呢?我们解悟,没有证悟。他解跟证同时,解的时候就是证的时候,为什么?他放下。我们解的时候没放下,所以解只归解,解要放下了就是证。所以,他那个时候信解行证是同时的,这一念之间信解行证,这个非常非常难得!亿万人当中难得找一个,这种人真正叫上根利智,利在哪里?清净。为什么清净?欲望少,甚至于没有欲望。惠能大师可以说他没有欲望,全都放下了,所以他能做到。
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表演,跟惠能大师一样,他是通过学习真正了解,诸法实相他真了解了,了解了放下。世尊因为学过十几年,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十二年,十二年之前,他在皇宫就已经在学习,对于名利就看得很淡了。所以,他能够舍弃妻子,能够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出家去做一个苦行僧。全是示现给我们看的,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从这个当中要去体会,为什么做这个示现?真正知道世间一切法是假的,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学了十二年也是做实验,不做这个实验,人家说你没有学过,你什么都不懂。他十二年当中,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去参学过,你提起来样样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但是他不学也知道,一定要示现学,不学知道,度众生困难,难在哪里?你是天生的,你不学你能知道,我不学我就不知道。他通过学习了,你学习能知道,我学习也可以,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所以,种种示现全都是依众生,不是随自己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已经成佛了,他一切都是给众生看的,都在那引导、启示他们,这叫无尽的慈悲,真正慈悲!
最后示现的,学了十二年,宗教,印度是宗教之国,通达明白了;还有学术,印度的哲学也是世界闻名,统统去参学。最后到毕钵罗树下去入定,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问题没解决,没解决就是诸法的真相。六道轮回的事情清楚了,这从婆罗门教里头学来的,婆罗门教着重禅定,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功夫一定很好,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里面就能够看到整个的六道,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狱,统统看到,全部了解。所以在印度讲这个不难,有这种境界的人太多了。可是六道怎么来的?没人知道。为什么会有六道?也没人知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没有人知道。我们相信,释迦示现为一个好学的年轻人,肯定要追究这个,怎么去追究?定中去找,入更深的禅定。他在菩提树下入这个定,不是声闻的禅定,不是三贤菩萨的禅定,他这个定入到底层,也就是说妙觉如来所得的禅定。我们怎么知道?他在定中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妙觉位是决定讲不出来,那个不是等觉菩萨境界。所以他直接入到自性本定。
六祖惠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不到这个境界,惠能大师这句话说不出来。他没有学过经教,经教里头有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那就是自性本定。有念就有动,有波动现象。「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他真见到了。见到了不动,见到了不生不灭,真见性了,五祖才把衣钵传给他。我们最大的麻烦就是念头,古人比喻「心猿意马」,我们的念头像猴子一样,猴子是不安定的,动作很多的,用它来比喻我们的念头像猴子一样。你怎样把它控制住?你怎样叫它不动?不动就是真心,动就是妄心。
所以这个文上讲的,一念相应,直彻心源,心源是真心不是妄心,就是彻证自性,明心见性。朗然大觉,大觉就是一切明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本然清净,本然清净就是惠能大师第一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朗然大觉就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德能、相好。顿契法身,这就是证得法身,契入法身。这是真正得清净处,这个清净处就是常寂光,就是真如本性,这是妙觉,佛的境界。乃至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前面不着有,这句不着空。无量寿是阿弥陀佛,以这样的清净心向无量寿,念佛求生净土。一念净信,一念净心,是则于刹那之间,得契于清净处者也,清净处就是极乐世界。成佛之后做这个示现,这做给众生看的,这是慈悲到极处,劝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
「再其下则至诚念佛」。这个境界太高,法身菩萨境界,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紧,下面还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至诚,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上看到,佛所说的菩提心,三心,第一个「至诚心」,第二个「深心」,第三个「回向发愿心」,这是佛在经上说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讲菩提心,也是三心,第一个「直心」,第二个「深心」一样的,第三个「大悲心」。我们把经跟论合起来看就很清楚了,原来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直是里头没有拐弯抹角的,不掺杂任何意见的,直心。深心,祖师大德的解释叫好善好德,很多解释不一样,初学的人不好懂。所以我们就选择《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深心,这个好懂,在经上解释得很清楚。自受用,至诚心自受用就是清净、就是平等、就是觉而不迷。还有他受用,至诚心对别人,对别人是大慈大悲,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
以这个心念佛,「毫无尘虑」,这万缘放下,这四个字就是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真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明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既然不可得,把这所有顾虑全放下,不再去想它。尘就是六尘,就是讲世间,对世间什么顾虑都没有。这叫「净念相继」,用这个心念佛,一句一句接着,「中无间断」,不间断,一句佛号念到底。「暗合道妙」,这句话重要,道是佛道,道里面的精妙,是法身大士他们证得的。我们是中下根性的普通人,佛教给我们至诚念佛,用至诚心去念佛。至诚是真心,没有杂念,尘虑就是杂念,没有妄想,净念相继,中无间断。无间断,我们应该学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的方法,锅漏匠一点压力都没有,他教他:你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他真做到了,不分昼夜。你的工作就是念佛,除了念佛之外,没你的事情,所以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就念,日夜不间断,三年成就了。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站着往生不稀奇,死了以后站三天,没有听说第二个人。那个时候就是他住的小庙离观宗寺很远,没有交通工具,都是走路步行。走到观宗寺要一天的时间,观宗寺走回来又是一天,往返整整两天。所以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是第三天,站了三天。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锅漏匠这个至诚念佛就是暗合道妙。
「即念离念」,这一念阿弥陀佛,把其他的念头统统都离掉,离就是放下,没有一个杂念。「是可称为冥至清净处也」,冥是暗中,不是明显的,他也到了清净处。那些法身菩萨,直彻心源,朗然大觉,本自清净,顿契法身的,他到清净处。像锅漏匠这一类的人即念离念,也可以称为冥至清净处,这就是暗合道妙。前面是明合道妙,跟自性相应,这是暗中与自性清净心也相应。「如上诸人」,像上面这些人,「亦必得」,必定会得到阿弥陀佛给他授记。所以,锅漏匠的往生,谛闲法师对他赞叹备至,简直就是说他是一生当中所看到的修行第一人,没有人能跟他相比。赞叹里头说,「天下」,天下就指中国,中国这么大,「弘宗研教的大法师」,弘宗是禅宗的,研教是教下的,这些讲经教学的法师,「比不上你」;「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四大名山那个方丈地位多高,在清朝的时候都是国师,也比不上你。真的赞叹到极处。
「或显加,或冥应」,显加是明显的加持,冥应是暗中加持,佛加持你、佛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这叫冥应。为什么?众生有感,没有起心动念怎么有感?你的修行就感通。你动一个念头,真想到极乐世界去,对这个世界没有留恋、没有牵挂了,什么随缘,一切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佛就知道了。念头才动佛就知道了,周遍法界,《还源观》上讲的。我们身体状况佛知道,有一点小毛病,这里痛那里痒,阿弥陀佛说没关系,不要去理它,真正出了问题他就来了。小的这些麻烦,像虚云老和尚朝山,这是个好例子。三步一拜,拜了三年多的时间拜到五台山,路上吃多少苦。菩萨都看到,没事,菩萨在旁边照顾你不知道,冥冥当中照顾你。真生病了,那不行,真没人照顾得要命,你看,他马上就变现个乞丐,让你心很安,你一点都不怀疑。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乞丐看到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病成这个样子,没东西吃,出去讨饭,讨回来来跟你一起吃;到山上去找草药,来给你治病。养个十几天,身体养好了,你再去拜!他再别的地方去,就不见了。三年,第二次生病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