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为就有相。弥勒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造的。天亲菩萨为教初学方便起见,将六百六十法归纳成一百法,《百法明门》是这么来的。百法里面分两大类,有为跟无为,有为里面有四大类,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色法是物质,后面有一法,就是无为法。相宗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两句话把整个相宗全包括,那么复杂的一种学术,两句话就讲清楚了。法相宗说的什么?就说的这个。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读到的,《往生论》里面讲的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弥陀晓谕十方正士之慈示」,上面所说的,都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有到极乐世界去参学的十方菩萨,他们不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他们还回去。这什么地位?全是法身菩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像这样的人在极乐世界随时可以看得到。「释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已毕」,到这里告一个段落,前面全是阿弥陀佛所说的。
我们接着看下面经文,「本师叹二利无尽」,释迦牟尼佛赞叹,二利是自利利他,无有穷尽。这分两段,第一段「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分为两段,第一段「叹得受记」,这是自利。
【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看念老注解,以下为释迦牟尼佛继续对此土会众的开示。经文『闻法乐受行』,「乐」是喜欢、爱好,不能读作乐,乐是快乐,这个念去声,念要。「经文闻法乐受行前,《魏译》尚有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今本删节」,把这两句删掉了。「因闻法乐受行之人,指十方正士。十方诸佛劝谕其国正士,参礼阿弥陀佛。是诸正士,遵佛开示,往诣极乐世界,得见无量寿佛闻受妙法。闻后若能信乐受行,一心志求净刹,则必蒙受记,得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魏译》本里头有这两句,夏老会集的时候把这两句删掉了。为什么删掉?因为「闻法乐受行」,把这两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其中。念老注解里头说得好,十方正士,正士就是法身菩萨。我们中国佛法里头常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菩萨,这个地位的菩萨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华严经》上所说初住以上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法身大士,都称为,它里头有四十一个等级,这个里头所说的统统都有。十方诸佛对这些菩萨们,普遍的劝导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参学,去礼拜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
这个做法用意何在?佛佛道同,弥陀所证,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没有两样。这个证你要晓得,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连习气也没有了。既然成佛,全是这个阶层的,统统都入常寂光。入常寂光完全一样了,为什么还要做出这个表演?这个表演就是无尽的慈悲,做给十方众生看的。让十方众生看到,你看我们这个地方等觉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去参礼阿弥陀佛,这个世界要不好,他们会去吗?我们就明白了,都是劝导大家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的用意;不是说我们自己这尊佛不如阿弥陀佛,不是的。所以佛法里头讲六和敬,这六和敬达到究竟圆满,诸佛如来修六和敬。你看,遍法界虚空界这些诸佛如来,没有一点傲慢心,没有一丝毫嫉妒心,这个烦恼习气统统尽了,断得干干净净。什么方法能令烦恼习气断不了的那些众生能成佛?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方世界里面大菩萨、法身大士,要真正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佛欢喜,不障碍你,佛称赞你,好,到那边去很好。无非都是让他们来做影响众,替阿弥陀佛做广告,招徕学生,意思全在这个地方。这些菩萨,是诸正士就这些菩萨,遵佛开示,佛教他们到极乐世界参礼阿弥陀佛,他们都去。往诣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见到无量寿佛(阿弥陀佛),闻受妙法,听经,接受弥陀的教诲。你看闻后若能信乐受行,真信、真喜欢极乐世界,真正接受,依教奉行,一心志求净刹。则必蒙受记,决定蒙阿弥陀佛给你授记,授成佛之记,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会疏》曰:闻法乐受行者,闻弥陀所说法,受持奉行也」。听了法之后,能够把他所听的,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叫奉行。这个真管用!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大学》三纲八目,《大学》的总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怎么讲?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自性就是明德;我们现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恒不变,就是惠能大师开悟所讲的二十个字,儒家东西非常简单扼要,两个字,明德。开悟了叫明明德,那个明字是动词,开悟了,明德我明了。明了以后怎么样?亲民。亲民是什么意思?「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到什么时候?度到什么境界?止于至善。至善是成佛,等觉都不能算至善,妙觉才是至善。用佛法解释儒家的东西,把儒家东西提升了、抬高了。这就是汤恩比所说的,古时候中国人心量很大,能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佛教,能包容它;而佛法,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两方面都得到利益,儒跟道一接触佛统统提升。本来不是这个讲法的,我们这个讲法能讲得通,不是讲不通,这是总纲领。
这个纲领如何落实?下面有八目。这个落实完全落实在世间法里头,第一个格物。格物是什么?断烦恼,物就是欲望,物欲。你为什么迷了?就因为有物欲,你必须要把物欲放下、欲望放下。诸佛菩萨没有欲望,度众生不执著度众生的相,这就是没有欲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着证正觉的相,连这个念头都没有,是真正证得了;如果有这个念头,没有证得,念头都没有了才算证得!证得的是什么?证得是空无,自性空无,万法空无,世出世间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怎么可以在一切法里头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法身大士。这个里头并不是你要学多少东西,要积多少积功累德,不是的,于这个都不相干。积功累德放不下,自以为功德很多,这很糟糕。梁武帝就犯这个过失,念念不忘自己所做的那么多好事情,所以凡夫境界,连小乘须陀洹都比不上。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所说的就是放下。章嘉大师给我讲的非常简单,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首先用在断烦恼上,真正明白、了解,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这就是格物。「物格而后致知」,物这个欲望放下之后,智慧就现前。智慧要不要学?不要。为什么?自性般若智慧就起来了。我们看到惠能大师没学,这是最好的榜样。他在黄梅八个月,道场有讲堂,一次没进去过,道场有禅堂,也是一次没进去过。他生活的范围就是厨房、碓房,舂米、破柴,他就干这个活,干得非常认真,非常负责任。他个子小,舂米的时候力量不够,他用什么方法?找几块大石头绑在身上,增加自己的重量,舂米。那个石头还在,现在在曹溪南华寺,到那里都可以看到,六祖身上绑的那块石头。
所以,于学、不学没关系,于什么东西有关系?于放下有关系。人的麻烦他就是放不下,放下就没事了,就成佛了。你看看放下执著,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就证阿罗汉果,不需要学那么多经典。放不下才学经典,经典学通了你才肯放下,不就为这个事情!他那个人,他不要学经典他也放下了,目的都达到,一样的事情。放下了,自性般若它就透出来,为什么?没障碍!智慧德相,智慧、德行、相好它就透出来。所以,统统是在放得下,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放下你就真成就了。学再多,放不下,没用,都变成了知识,不是智慧。彻底放下,放下身见、放下边见,放下身见,无我;放下边见,对立没有了;放下成见,不再自以为是。为什么?万法皆空,什么是是?放下才是,不放下就不是。执著放下了,阿罗汉;分别放下了,菩萨;妄想放下了,妄想是起心动念,就成佛。
惠能大师为我们所示现的、表演的就是这一招,真勇敢,他真敢放下。我们很差劲,不如他,我们担心放下那怎么办?我们日子怎么过?我们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放下之后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没有学过的一些经典,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没有一样不知道。不但佛的经典,世间所有一切这些书籍你问他,他统知道。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不离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你已经得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得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那就成佛了,法身大士,就成佛了,只是习气还没断,习气断尽了,妙觉,入常寂光。说来说去,这些我们都知道,还是放不下,那怎么办?听佛的话,佛劝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意思就是说,你去亲近阿弥陀佛,然后自然就放下,走这条路。这条路是大家一定走得通的,无论男女老少、贤愚不肖,甚至于造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只要能够忏悔、能够认错,后不再造,发心求生,阿弥陀佛一定摄受。他不把你当外人,一定会接引。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净影疏》曰:自于当来得妙净土,名得净处」。这个第二句说『得至清净处』,《净影疏》里头有这样的解释。自于当来,自己在将来一定得妙净土,就是你将来决定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这是得清净处了。「又《会疏》曰:清净处即是净土」,大乘教里头常说,心净则佛土净,「上所谓必成如是刹义也」。这前面所说的,「两疏同旨」,《会疏》跟《净影疏》所说的意思相同,「是均以建立佛国为得清净处也。但从心地法门而论,清净处亦可别进一解,则指本净妙心也」。后面这个解释,是说我们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是清净国土的真因,所以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净宗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平等觉?就是一心专念,就这一句佛号,把所有的妄想念掉、杂念念掉,让清净心现出来。不容许清净心里头有一个妄想杂念,只有阿弥陀佛,这样…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