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爲就有相。彌勒菩薩將一切法歸納爲六百六十法,《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造的。天親菩薩爲教初學方便起見,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一百法,《百法明門》是這麼來的。百法裏面分兩大類,有爲跟無爲,有爲裏面有四大類,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色法,色法是物質,後面有一法,就是無爲法。相宗講「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兩句話把整個相宗全包括,那麼複雜的一種學術,兩句話就講清楚了。法相宗說的什麼?就說的這個。在這個地方我們所讀到的,《往生論》裏面講的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

  「彌陀曉谕十方正士之慈示」,上面所說的,都是阿彌陀佛對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有到極樂世界去參學的十方菩薩,他們不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聽完之後他們還回去。這什麼地位?全是法身菩薩。《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像這樣的人在極樂世界隨時可以看得到。「釋尊」,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轉述已畢」,到這裏告一個段落,前面全是阿彌陀佛所說的。

  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本師歎二利無盡」,釋迦牟尼佛贊歎,二利是自利利他,無有窮盡。這分兩段,第一段「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分爲兩段,第一段「歎得受記」,這是自利。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淨處。必于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看念老注解,以下爲釋迦牟尼佛繼續對此土會衆的開示。經文『聞法樂受行』,「樂」是喜歡、愛好,不能讀作樂,樂是快樂,這個念去聲,念要。「經文聞法樂受行前,《魏譯》尚有諸佛告菩薩,令觐安養佛。今本刪節」,把這兩句刪掉了。「因聞法樂受行之人,指十方正士。十方諸佛勸谕其國正士,參禮阿彌陀佛。是諸正士,遵佛開示,往詣極樂世界,得見無量壽佛聞受妙法。聞後若能信樂受行,一心志求淨刹,則必蒙受記,得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魏譯》本裏頭有這兩句,夏老會集的時候把這兩句刪掉了。爲什麼刪掉?因爲「聞法樂受行」,把這兩句的意思已經包含在其中。念老注解裏頭說得好,十方正士,正士就是法身菩薩。我們中國佛法裏頭常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菩薩,這個地位的菩薩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華嚴經》上所說初住以上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法身大士,都稱爲,它裏頭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個裏頭所說的統統都有。十方諸佛對這些菩薩們,普遍的勸導他們,到極樂世界去參學,去禮拜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

  這個做法用意何在?佛佛道同,彌陀所證,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證沒有兩樣。這個證你要曉得,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連習氣也沒有了。既然成佛,全是這個階層的,統統都入常寂光。入常寂光完全一樣了,爲什麼還要做出這個表演?這個表演就是無盡的慈悲,做給十方衆生看的。讓十方衆生看到,你看我們這個地方等覺菩薩都到極樂世界去參禮阿彌陀佛,這個世界要不好,他們會去嗎?我們就明白了,都是勸導大家發願求生淨土,這是真正的用意;不是說我們自己這尊佛不如阿彌陀佛,不是的。所以佛法裏頭講六和敬,這六和敬達到究竟圓滿,諸佛如來修六和敬。你看,遍法界虛空界這些諸佛如來,沒有一點傲慢心,沒有一絲毫嫉妒心,這個煩惱習氣統統盡了,斷得幹幹淨淨。什麼方法能令煩惱習氣斷不了的那些衆生能成佛?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方世界裏面大菩薩、法身大士,要真正發心求生極樂世界,佛歡喜,不障礙你,佛稱贊你,好,到那邊去很好。無非都是讓他們來做影響衆,替阿彌陀佛做廣告,招徕學生,意思全在這個地方。這些菩薩,是諸正士就這些菩薩,遵佛開示,佛教他們到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他們都去。往詣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見到無量壽佛(阿彌陀佛),聞受妙法,聽經,接受彌陀的教誨。你看聞後若能信樂受行,真信、真喜歡極樂世界,真正接受,依教奉行,一心志求淨刹。則必蒙受記,決定蒙阿彌陀佛給你授記,授成佛之記,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會疏》曰:聞法樂受行者,聞彌陀所說法,受持奉行也」。聽了法之後,能夠把他所聽的,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叫奉行。這個真管用!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大學》叁綱八目,《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叁句話怎麼講?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恒不變,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所講的二十個字,儒家東西非常簡單扼要,兩個字,明德。開悟了叫明明德,那個明字是動詞,開悟了,明德我明了。明了以後怎麼樣?親民。親民是什麼意思?「衆生無邊誓願度」。度到什麼時候?度到什麼境界?止于至善。至善是成佛,等覺都不能算至善,妙覺才是至善。用佛法解釋儒家的東西,把儒家東西提升了、擡高了。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佛教,能包容它;而佛法,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兩方面都得到利益,儒跟道一接觸佛統統提升。本來不是這個講法的,我們這個講法能講得通,不是講不通,這是總綱領。

  這個綱領如何落實?下面有八目。這個落實完全落實在世間法裏頭,第一個格物。格物是什麼?斷煩惱,物就是欲望,物欲。你爲什麼迷了?就因爲有物欲,你必須要把物欲放下、欲望放下。諸佛菩薩沒有欲望,度衆生不執著度衆生的相,這就是沒有欲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著證正覺的相,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是真正證得了;如果有這個念頭,沒有證得,念頭都沒有了才算證得!證得的是什麼?證得是空無,自性空無,萬法空無,世出世間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怎麼可以在一切法裏頭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法身大士。這個裏頭並不是你要學多少東西,要積多少積功累德,不是的,于這個都不相幹。積功累德放不下,自以爲功德很多,這很糟糕。梁武帝就犯這個過失,念念不忘自己所做的那麼多好事情,所以凡夫境界,連小乘須陀洹都比不上。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所說的就是放下。章嘉大師給我講的非常簡單,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首先用在斷煩惱上,真正明白、了解,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這就是格物。「物格而後致知」,物這個欲望放下之後,智慧就現前。智慧要不要學?不要。爲什麼?自性般若智慧就起來了。我們看到惠能大師沒學,這是最好的榜樣。他在黃梅八個月,道場有講堂,一次沒進去過,道場有禅堂,也是一次沒進去過。他生活的範圍就是廚房、碓房,舂米、破柴,他就幹這個活,幹得非常認真,非常負責任。他個子小,舂米的時候力量不夠,他用什麼方法?找幾塊大石頭綁在身上,增加自己的重量,舂米。那個石頭還在,現在在曹溪南華寺,到那裏都可以看到,六祖身上綁的那塊石頭。

  所以,于學、不學沒關系,于什麼東西有關系?于放下有關系。人的麻煩他就是放不下,放下就沒事了,就成佛了。你看看放下執著,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就證阿羅漢果,不需要學那麼多經典。放不下才學經典,經典學通了你才肯放下,不就爲這個事情!他那個人,他不要學經典他也放下了,目的都達到,一樣的事情。放下了,自性般若它就透出來,爲什麼?沒障礙!智慧德相,智慧、德行、相好它就透出來。所以,統統是在放得下,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真放下你就真成就了。學再多,放不下,沒用,都變成了知識,不是智慧。徹底放下,放下身見、放下邊見,放下身見,無我;放下邊見,對立沒有了;放下成見,不再自以爲是。爲什麼?萬法皆空,什麼是是?放下才是,不放下就不是。執著放下了,阿羅漢;分別放下了,菩薩;妄想放下了,妄想是起心動念,就成佛。

  惠能大師爲我們所示現的、表演的就是這一招,真勇敢,他真敢放下。我們很差勁,不如他,我們擔心放下那怎麼辦?我們日子怎麼過?我們什麼都不會。不知道放下之後什麼都會,什麼都知道,沒有學過的一些經典,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沒有一樣不知道。不但佛的經典,世間所有一切這些書籍你問他,他統知道。爲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不離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你已經得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得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那就成佛了,法身大士,就成佛了,只是習氣還沒斷,習氣斷盡了,妙覺,入常寂光。說來說去,這些我們都知道,還是放不下,那怎麼辦?聽佛的話,佛勸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意思就是說,你去親近阿彌陀佛,然後自然就放下,走這條路。這條路是大家一定走得通的,無論男女老少、賢愚不肖,甚至于造五逆十惡、毀謗正法,只要能夠忏悔、能夠認錯,後不再造,發心求生,阿彌陀佛一定攝受。他不把你當外人,一定會接引。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淨影疏》曰:自于當來得妙淨土,名得淨處」。這個第二句說『得至清淨處』,《淨影疏》裏頭有這樣的解釋。自于當來,自己在將來一定得妙淨土,就是你將來決定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這是得清淨處了。「又《會疏》曰:清淨處即是淨土」,大乘教裏頭常說,心淨則佛土淨,「上所謂必成如是刹義也」。這前面所說的,「兩疏同旨」,《會疏》跟《淨影疏》所說的意思相同,「是均以建立佛國爲得清淨處也。但從心地法門而論,清淨處亦可別進一解,則指本淨妙心也」。後面這個解釋,是說我們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是清淨國土的真因,所以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淨宗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平等覺?就是一心專念,就這一句佛號,把所有的妄想念掉、雜念念掉,讓清淨心現出來。不容許清淨心裏頭有一個妄想雜念,只有阿彌陀佛,這樣…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