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個道理,實在講就在現前。我端一杯茶供養你,這個茶是好茶,會品嘗的人他知道。但是這個茶裏頭,有你的那種恭敬心在裏頭,你有十分恭敬心,這個茶的味道就十分美味;你有五分恭敬心在裏頭,這茶只有五分的美味,不一樣。

  誰不希望自己把真誠心發足?沒那麼容易,爲什麼?你有煩惱、有習氣,沒有把這個東西斷盡,就不會盡善盡美,你還有妄念在裏頭。你看看,法身大士到頂了,供具那最好了,還是不一樣,爲什麼?無明習氣沒斷幹淨,從初住到等覺個個不一樣。換句話說,愈是往高層,他的那個供品就愈精美,不是人工造的,不是到哪裏買的,不是的,是你心裏頭變出來的。你沒有到那個層次,程度就夠不到他,他變的東西就比你好,就這麼道理。到妙覺如來,那才叫究竟圓滿,妙覺如來所變現的供品是一樣的,等級完全相同,圓滿的殊勝。

  這些理、事我們明了之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上。我們怎樣待人接物?我們天天看人是缺點,人家的優點沒看到,全看缺點,喜歡批評人,這都是損德,這不是積德,是損德。人要學厚道,人要學慈悲,要學原諒別人,不要原諒自己。原諒自己,德行就衰了;不原諒自己,德行提升,原諒別人。我們這樣做法,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別人看到、聽到了,會有感動;一時沒有感動,長時之後就會感動。二年、叁年還沒有感動,十年、八年感動了;十年、八年沒有感動,二十年、叁十年感動了。只要是真誠,決定有感化那一天。他還沒有回頭,我們的功夫不夠、不到家,繼續努力,不要灰心。換句話說,這些人也都是我們自己的老師,沒有這些人,我怎麼會勇猛精進,我怎麼會知道自己功夫不夠、德行不夠。沒有把別人轉過來就是不夠,不夠怎樣辦?修自己,修自己最終會感化別人。老祖宗的一句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佛能夠感化九法界衆生,沒有別的,就是他自己做到究竟圓滿,做到沒有絲毫缺陷。但是還有不能感化的,那是什麼原因?緣分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世,遇到有一個人,佛教他,他不相信,他不聽,不能接受,對釋迦牟尼佛不喜歡,看到,臉就轉過去了。佛知道沒有緣,叫舍利弗去。舍利弗把他度化了,爲什麼?有緣。所以佛門才有這麼一句話,「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沒有德行,是沒有緣分,他不喜歡。這些事理我們都要懂得,懂得之後還得要學,提升自己德行,還要跟人廣結善緣,不要結惡緣。實際上,惡緣、善緣都算是有緣,但是結惡緣很辛苦,不如結善緣好。結善緣,別忘記四攝法。佛給我們講的四攝法,那就是結緣的方法。第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多送禮、多請客,這個現在在大陸上很普遍,四攝法頭一個;但是後頭,第二個「愛語」就沒有了,「利行、同事」,這就沒有了。這四種相輔相成,單用一種不行的,四種統統都要用,這才是圓滿的攝受一切衆生。底下兩句:

  【以奉諸佛。及菩薩衆。】

  這是以「珍妙殊特,非世所有」的供具(就是供品),供佛、供菩薩衆,供養佛菩薩。下面舉個例子:

  【其所散華。即于空中。合爲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

  這非常美的你看這種供具。他的供品,「供物之中,特以妙花爲例」,舉這一個例子。所散的花,他有這個能力,都讓這個花向下,花都向下,擡頭你才能看到。都能夠讓這些花散在空中,花都向下,在空中合成一花,成爲一個大的。用花把它聚集起來,『合爲一華』,「表無邊功德,悉入一句洪名」,表法表這個意思。無量無邊的法門合在一起,成爲一個大的花蓋,那個花蓋就是淨土法門,在一般講,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往生論》上講無量無邊功德,你看它講二十九種功德成就,最後二十九種功德成就歸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一朵花代表一個功德,無數的花,無量的功德;合成一花,表悉入一句名號,這一句阿彌陀佛。「十方衆生,同歸彌陀一乘願海」,表這個意思。

  「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全體是一法句也」。我們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極樂世界說不盡的莊嚴,他略舉二十九種。二十九種,略說,簡單的講。依報十七種,極樂世界,講極樂世界十七種;阿彌陀佛八種,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四種,總共二十九種。二十九種都悉入一法句,這一法句是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真正不可思議。真實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外頭來的,見性的人智慧就現前。大乘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實智慧,它什麼都不求,只求真實智慧,從真實智慧裏面現無爲法身,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真實智慧,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無爲法身,智慧就是所說的真實智慧,終極的目標是求這個。整個極樂世界依正無量莊嚴成就,它的根源就是一法句,所以一法句是總綱,無量智慧是它的細目,現出來的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是諸菩薩無比殊勝的果德。

  這裏講的『華蓋』,「以華爲飾之傘蓋。《法華玄贊》曰:西域暑熱,人多持蓋,皆以花飾之。故名華蓋」。這是說西域的夏天很熱,那個地方是高原,沙漠地帶,所以人出門,像現在講帶一把傘遮太陽。古時候,他們這個傘蓋多半用花裝飾上的,現在還有這個風氣,我們到新疆還看到。「極樂華蓋,萬德所成。故一蓋中,廣含無邊德相,微妙難思」,這是自然成就的,不是人畫出圖樣去編造的,不是的,完全是自然。自然是有秩序的,自然是不紊亂的、是有規則的,所以自然是最健康的。人爲的想象,與自然相應,這是真美;與自然相違背,那裏面就會有問題。違背自然是違背性德,果報一定是反面的,這些道理都要懂。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順自然,就是要隨順性德。

  隨順性德,我們每個人都想,都希望能隨順性德,隨順性德是佛菩薩。性德的核心是什麼?核心是空無。這經上常說,自性清淨寂滅,這是說見性。世間法?佛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是真的。你要懂這個道理,你才知道隨順。菩薩最重要的,隨順性德。隨順性德怎麼樣?他不著相,就是隨順。我們的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就是隨順。于一切法不執著,就是清淨,隨順清淨;不分別,隨順平等;不迷惑,隨順覺悟。從這些我們慢慢就能體會到。所以隨順好,不但是功德,對我們有很大的成就,我們煩惱、習氣、業障在隨順裏面都可以淘汰掉,全都化解掉了。隨順可以幫助我們斷煩惱、消業障,利益很多。一定要懂得,隨順是智慧,不隨順是煩惱,所以佛菩薩隨順,我們不隨順。不隨順,就隨順貪瞋癡慢疑,那是煩惱,隨順自私自利,隨順名聞利養,這是完全相違背,這就錯了。要隨順,隨順是智慧。底下這一句,「香光普薰」。

  【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

  注解裏頭說「如經所雲」,經上這叁句。「一蓋」,花蓋,花蓋就具足「百千種光,百千種色」,講光色,「百千種香,既香氣普薰,故知光色亦必遍照」。它薰照的範圍多大?下面經文上就說:

  【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供養的花蓋大小不一樣,這個大小隨著人的心量轉。「蓋之大小,隨人心量」,這一句話說得好。從這一句話裏頭我們能體會到,我們每個同學,你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講堂外面七寶蓮池裏頭的蓮花,一定有我們的一朵花在裏頭。爲什麼?我們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真正願意往生淨土,這個念頭一發,七寶池裏頭蓮花就生出來了,這個花有你的名字,不會錯的。你用的功夫愈勤,心量愈大,花就愈大。用功勤,花的色好,花的香好,這個是將來到極樂世界,是你居住的地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認真好好經營這一朵蓮花,我們往生的時候,佛拿著這個花來接引我們。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要非常認真把我們的心量拓開,我們的花才大,我們的花光色才好,花才香。香,普薰『叁千大千世界』,這還不夠,應該像阿彌陀佛一樣,我們的光遍照法界,法界虛空界,香普薰法界,不止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就對了。

  小心量,心量太小了,怕到時候往生都沒有把握,這是真的。心量一定大,什麼都能包容。隨順,什麼都不計較,什麼都好。確確實實,我們要生活在六和敬當中,我們只求自己,不求別人。求別人跟我和敬,難;求我跟他和,這個容易。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我跟諸佛菩薩和,我跟極樂世界和,我跟天地鬼神和,當然跟一切衆生我都和。淨宗,我們早年選的這五門功課,已經將近叁十年了。叁十年過程當中,我們深深感覺,這五個科目正確,不用變更,堅持下去。五個科目,第一個叁福,第二個六和,第叁個叁學,第四個六度,第五個普賢十願。叁十多年我們的修學很得受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需要改變,一直堅持下去。下面一段,跟我們講「花供常新」。經文:

  【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複落。】

  這是極樂世界空中之美,講空中的莊嚴。地面上莊嚴,空中莊嚴。自然,空中是花蓋。我們今天空中不莊嚴,烏雲,落雨烏雲,白雲還可以,今天是烏雲。極樂世界是花蓋,花蓋,功德之所成就。我們的雲彩是業力所成就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雨水、風全都是業力所成就的。『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先,這些菩薩供養的花,花蓋現在空中;如果第二批人來了,他也用花蓋,前面花就落下來了,後面花蓋就成了。落下來就沒有了,不會把地上染汙,自然就沒有了。這個就是能與質互相轉變,在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大科學家,他能做得到;我們現在科學家做不到,他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在美國那一段時期,美國學科學的多,我就勸大家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科學。阿彌陀佛是最好的科學老師,就是能跟質的轉變,他這麼自在,根本不用起心動念,他就有這麼殊勝的成就。

  「後至者散新花,前供之花化去」,沒有了,「明諸妙供,化現隨心」。如果後面沒有人以新花來供養,前面散的花『終不複落』,這個空中的花蓋不會失去,這個多美。這個花裏頭,不但花好看、有香氣,它放光,有各色不同的光,它放光。所以各種香氣,美不勝收,你永遠看不厭。花供常新。你看舉出這一種,供具無量無邊,供品無量無邊,用這個花做一個比喻。幡幢寶蓋,還有許多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到極樂世界全都看到了、都聽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