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六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个道理,实在讲就在现前。我端一杯茶供养你,这个茶是好茶,会品尝的人他知道。但是这个茶里头,有你的那种恭敬心在里头,你有十分恭敬心,这个茶的味道就十分美味;你有五分恭敬心在里头,这茶只有五分的美味,不一样。

  谁不希望自己把真诚心发足?没那么容易,为什么?你有烦恼、有习气,没有把这个东西断尽,就不会尽善尽美,你还有妄念在里头。你看看,法身大士到顶了,供具那最好了,还是不一样,为什么?无明习气没断干净,从初住到等觉个个不一样。换句话说,愈是往高层,他的那个供品就愈精美,不是人工造的,不是到哪里买的,不是的,是你心里头变出来的。你没有到那个层次,程度就够不到他,他变的东西就比你好,就这么道理。到妙觉如来,那才叫究竟圆满,妙觉如来所变现的供品是一样的,等级完全相同,圆满的殊胜。

  这些理、事我们明了之后,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我们怎样待人接物?我们天天看人是缺点,人家的优点没看到,全看缺点,喜欢批评人,这都是损德,这不是积德,是损德。人要学厚道,人要学慈悲,要学原谅别人,不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德行就衰了;不原谅自己,德行提升,原谅别人。我们这样做法,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别人看到、听到了,会有感动;一时没有感动,长时之后就会感动。二年、三年还没有感动,十年、八年感动了;十年、八年没有感动,二十年、三十年感动了。只要是真诚,决定有感化那一天。他还没有回头,我们的功夫不够、不到家,继续努力,不要灰心。换句话说,这些人也都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没有这些人,我怎么会勇猛精进,我怎么会知道自己功夫不够、德行不够。没有把别人转过来就是不够,不够怎样办?修自己,修自己最终会感化别人。老祖宗的一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佛能够感化九法界众生,没有别的,就是他自己做到究竟圆满,做到没有丝毫缺陷。但是还有不能感化的,那是什么原因?缘分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在世,遇到有一个人,佛教他,他不相信,他不听,不能接受,对释迦牟尼佛不喜欢,看到,脸就转过去了。佛知道没有缘,叫舍利弗去。舍利弗把他度化了,为什么?有缘。所以佛门才有这么一句话,「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没有德行,是没有缘分,他不喜欢。这些事理我们都要懂得,懂得之后还得要学,提升自己德行,还要跟人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实际上,恶缘、善缘都算是有缘,但是结恶缘很辛苦,不如结善缘好。结善缘,别忘记四摄法。佛给我们讲的四摄法,那就是结缘的方法。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多送礼、多请客,这个现在在大陆上很普遍,四摄法头一个;但是后头,第二个「爱语」就没有了,「利行、同事」,这就没有了。这四种相辅相成,单用一种不行的,四种统统都要用,这才是圆满的摄受一切众生。底下两句:

  【以奉诸佛。及菩萨众。】

  这是以「珍妙殊特,非世所有」的供具(就是供品),供佛、供菩萨众,供养佛菩萨。下面举个例子:

  【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

  这非常美的你看这种供具。他的供品,「供物之中,特以妙花为例」,举这一个例子。所散的花,他有这个能力,都让这个花向下,花都向下,抬头你才能看到。都能够让这些花散在空中,花都向下,在空中合成一花,成为一个大的。用花把它聚集起来,『合为一华』,「表无边功德,悉入一句洪名」,表法表这个意思。无量无边的法门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花盖,那个花盖就是净土法门,在一般讲,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往生论》上讲无量无边功德,你看它讲二十九种功德成就,最后二十九种功德成就归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一朵花代表一个功德,无数的花,无量的功德;合成一花,表悉入一句名号,这一句阿弥陀佛。「十方众生,同归弥陀一乘愿海」,表这个意思。

  「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全体是一法句也」。我们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极乐世界说不尽的庄严,他略举二十九种。二十九种,略说,简单的讲。依报十七种,极乐世界,讲极乐世界十七种;阿弥陀佛八种,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四种,总共二十九种。二十九种都悉入一法句,这一法句是清净句。什么叫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正不可思议。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外头来的,见性的人智慧就现前。大乘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实智慧,它什么都不求,只求真实智慧,从真实智慧里面现无为法身,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真实智慧,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无为法身,智慧就是所说的真实智慧,终极的目标是求这个。整个极乐世界依正无量庄严成就,它的根源就是一法句,所以一法句是总纲,无量智慧是它的细目,现出来的是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是诸菩萨无比殊胜的果德。

  这里讲的『华盖』,「以华为饰之伞盖。《法华玄赞》曰:西域暑热,人多持盖,皆以花饰之。故名华盖」。这是说西域的夏天很热,那个地方是高原,沙漠地带,所以人出门,像现在讲带一把伞遮太阳。古时候,他们这个伞盖多半用花装饰上的,现在还有这个风气,我们到新疆还看到。「极乐华盖,万德所成。故一盖中,广含无边德相,微妙难思」,这是自然成就的,不是人画出图样去编造的,不是的,完全是自然。自然是有秩序的,自然是不紊乱的、是有规则的,所以自然是最健康的。人为的想象,与自然相应,这是真美;与自然相违背,那里面就会有问题。违背自然是违背性德,果报一定是反面的,这些道理都要懂。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顺自然,就是要随顺性德。

  随顺性德,我们每个人都想,都希望能随顺性德,随顺性德是佛菩萨。性德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空无。这经上常说,自性清净寂灭,这是说见性。世间法?佛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不是真的。你要懂这个道理,你才知道随顺。菩萨最重要的,随顺性德。随顺性德怎么样?他不着相,就是随顺。我们的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就是随顺。于一切法不执著,就是清净,随顺清净;不分别,随顺平等;不迷惑,随顺觉悟。从这些我们慢慢就能体会到。所以随顺好,不但是功德,对我们有很大的成就,我们烦恼、习气、业障在随顺里面都可以淘汰掉,全都化解掉了。随顺可以帮助我们断烦恼、消业障,利益很多。一定要懂得,随顺是智慧,不随顺是烦恼,所以佛菩萨随顺,我们不随顺。不随顺,就随顺贪瞋痴慢疑,那是烦恼,随顺自私自利,随顺名闻利养,这是完全相违背,这就错了。要随顺,随顺是智慧。底下这一句,「香光普薰」。

  【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

  注解里头说「如经所云」,经上这三句。「一盖」,花盖,花盖就具足「百千种光,百千种色」,讲光色,「百千种香,既香气普薰,故知光色亦必遍照」。它薰照的范围多大?下面经文上就说:

  【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供养的花盖大小不一样,这个大小随着人的心量转。「盖之大小,随人心量」,这一句话说得好。从这一句话里头我们能体会到,我们每个同学,你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讲堂外面七宝莲池里头的莲花,一定有我们的一朵花在里头。为什么?我们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真相信有阿弥陀佛,真正愿意往生净土,这个念头一发,七宝池里头莲花就生出来了,这个花有你的名字,不会错的。你用的功夫愈勤,心量愈大,花就愈大。用功勤,花的色好,花的香好,这个是将来到极乐世界,是你居住的地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好好经营这一朵莲花,我们往生的时候,佛拿着这个花来接引我们。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要非常认真把我们的心量拓开,我们的花才大,我们的花光色才好,花才香。香,普薰『三千大千世界』,这还不够,应该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的光遍照法界,法界虚空界,香普薰法界,不止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就对了。

  小心量,心量太小了,怕到时候往生都没有把握,这是真的。心量一定大,什么都能包容。随顺,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好。确确实实,我们要生活在六和敬当中,我们只求自己,不求别人。求别人跟我和敬,难;求我跟他和,这个容易。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我跟诸佛菩萨和,我跟极乐世界和,我跟天地鬼神和,当然跟一切众生我都和。净宗,我们早年选的这五门功课,已经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过程当中,我们深深感觉,这五个科目正确,不用变更,坚持下去。五个科目,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三学,第四个六度,第五个普贤十愿。三十多年我们的修学很得受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需要改变,一直坚持下去。下面一段,跟我们讲「花供常新」。经文: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

  这是极乐世界空中之美,讲空中的庄严。地面上庄严,空中庄严。自然,空中是花盖。我们今天空中不庄严,乌云,落雨乌云,白云还可以,今天是乌云。极乐世界是花盖,花盖,功德之所成就。我们的云彩是业力所成就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雨水、风全都是业力所成就的。『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先,这些菩萨供养的花,花盖现在空中;如果第二批人来了,他也用花盖,前面花就落下来了,后面花盖就成了。落下来就没有了,不会把地上染污,自然就没有了。这个就是能与质互相转变,在极乐世界个个都是大科学家,他能做得到;我们现在科学家做不到,他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在美国那一段时期,美国学科学的多,我就劝大家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科学。阿弥陀佛是最好的科学老师,就是能跟质的转变,他这么自在,根本不用起心动念,他就有这么殊胜的成就。

  「后至者散新花,前供之花化去」,没有了,「明诸妙供,化现随心」。如果后面没有人以新花来供养,前面散的花『终不复落』,这个空中的花盖不会失去,这个多美。这个花里头,不但花好看、有香气,它放光,有各色不同的光,它放光。所以各种香气,美不胜收,你永远看不厌。花供常新。你看举出这一种,供具无量无边,供品无量无边,用这个花做一个比喻。幡幢宝盖,还有许多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到极乐世界全都看到了、都听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六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