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七集) 2012/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二十四页第四行,「叹佛」。请看经文:
【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注解说,「下曰,于虚空中,共奏天乐。表诸菩萨复以天乐供佛」。前面是散花,这是以音乐供佛。「天乐之中,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是表诸菩萨于礼供中,兼修赞叹。佛德者,如来所具之功德。《俱舍论》曰:佛德者,诸有智者,思维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圆是圆满,三种圆满的功德。「其三者何」,第一个是「因圆德」,修因圆满功德,第二个是「果圆德」,第三个是「恩圆德」。
这三种,《法相辞典》里头有简单的资料,就是《俱舍论》上所说的。《俱舍论》二十七卷第五页说,「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初因圆德,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这是第一。无余修是将福德、智慧修圆满了,这才无余。二种资粮,修无遗故,这叫无余修。我们在三皈依里头常常念的「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是什么?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足是圆满的意思,满足了,无欠无余,就是这个意思。有很多初学的,看到这个名词产生误会,这个误会实在讲很久就有,望文生义。皈依佛,二足尊,两只脚里头最尊贵的,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还在外国的佛学字典。
曾经有个外国人,学佛的,到台中来向老师请教,老师给他说的,他都摇头,都不能接受。老师看他手上拿了一本书,问他,你那是什么东西?他说佛学字典,英文翻译的。老师就叫他查一个「二足尊」,里面注解果然是两只腿里面最尊贵的。老师就说,行了,不必谈了,既然字典上都这样写,那还有什么好谈的!所以一笑了之。回来告诉我们,佛法就连这些普通的名相,都被一些真的所谓专家学者误解了,这是修学学习,叫粗心大意。叫他查了几个,意思都是有问题的,这才提到中国的翻译可贵。佛法传到外国,外国人翻译出来的完全走样子了。这种状况我们要知道,李老师给我们说这个话,五十年前的事情。所以,这个二是二种资粮,就是两个条件,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这就叫成佛了。换句话说,菩萨福德智慧有,还没有圆满。这第一个,修因。
第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只耶,修无倦故」,这是长时间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我们知道三大阿僧祇劫对谁说的?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现在修学都不算,都不在内。什么时候开始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那一天起开始算。三大阿僧祇劫,无始无明的习气才断干净,这法身菩萨。你说学佛不容易!一般讲凡夫修成佛要无量劫,这个话很有道理。第三种,「无间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无废故」,也就是说修学没有中断过。这统统讲的是法身菩萨。我们六道凡夫寿命短促,纵然一生精勤,寿命到了,来生再得个人身,至少耽误十几年,这中断了,不能够相续不断。所以这是法身菩萨。
第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这就是印光大师常讲的诚敬心,真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没有圆满的恭敬,真诚恭敬,这个没有办法,他学不到,佛菩萨来教你,你也很难受益。最后修无慢故,没有傲慢心。这个骄慢,严重烦恼。初学佛的人都还很谦虚,能有一点点佛法了,或者讲经教学了,别人这一赞叹,傲慢心生起来,就退转、就堕落了。所以修学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太少了,什么原因?懈怠、堕落,我们讲淘汰掉了。淘汰里头第一个因素就是傲慢。这个傲慢他知不知道?有的人知道,有的人还不知道,没有觉得他傲慢。古人从小有很好的扎根教育,有基础,懂得孝亲尊师,所以学东西容易成就。现在太难了!佛菩萨来教,很不容易折伏他的烦恼习气。这是今天学佛困难的地方,我们都必须要知道。
第二个,「果圆德」。前面说因,有四种,果也有四种。第一种「智圆德」,第二种「断圆德」,第三种「威势圆德」,第四种「色身圆德」,有这四种,下面有解释。「智圆德有四种」,第一个是「无师智」,没有老师教你,自己开悟了,这是无师智。我们从惠能大师那里能看到,惠能大师没有到黄梅之前,你看《坛经》上讲这故事,他卖柴,偶尔听到窗户里头有人念经,他也不知道念的什么经,但是他能听得懂,能听出味道出来。那念经的人还不懂,他能懂,这是无师智,他没有学过。他在逃难的时候,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受持《涅槃经》。《涅槃经》有两个版本,分量都很大,一个是四十卷,一个三十六卷,大部头的经典。比丘尼天天读诵,他在旁边听,等她念完了,他把这一段的意思讲给她听,这比丘尼非常惊讶,他讲得好!捧着经本向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比丘尼说,你不认识字怎么会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认不认识字没有关系。这无师智。
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清净心来的。《往生论》上讲得好,《往生论》上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总共说了二十九种功德成就。二十九种这是广说,略说?一法句。什么叫一法句?清净句。什么叫清净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来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庄严,它的根本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从哪里来?从真诚心来的,只要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智慧就向外流。你看,看得懂,你听,听得懂,没有学过的,听了、看了统统生智慧。所以头一个是无师智。我们讲某人的天分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一闻千悟,都属于这一类的。
现在这一类的人少了,为什么少了?他从小的心就不清净,他就被染污了。你看小孩一出生,现在看什么?看电视,电视里面这些影像他全都收去了。婴儿记忆力好,脑子里头完全是这些东西,先入为主,长大了拔都拔不掉,洗都洗不干净,你看这个东西多严重。从这些地方看,今天学佛多么难!我们有这个缘分,《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的缘有了,能不能成就那就在善根福德,善根是智慧,福德是清净心。人心地清净,这个人有福。心地不清净,再高的地位、再大的财富都是假的。为什么?他烦恼很重,他忧虑很多,他不会快乐,他没有智慧,这种人我见过。
「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智」。这些在佛法里学的,一切智,小乘人学的;一切种智,大乘菩萨得到的。阿罗汉有一切智,菩萨有道种智,佛有一切种智。第四个无功用智,无功用智在哪里?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成就的是无功用智。断无始无明烦恼习气,断这个习气没有方法,所以叫无功用智,说此处用不得力。稍稍用力就堕落了,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了。实报庄严土的菩萨,这四十一个阶层,统统都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起心动念是无明,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破了。无明虽然破,有习气,习气就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习气只有让时间久了,慢慢自然没有了。多长的时间?三个阿僧祇劫。这四种智慧他都圆满了,叫智圆德。
断圆德里面也有四种,第一个「一切烦恼断」,通常讲的是小乘,声闻、缘觉,见思烦恼断了,缘觉见思习气断了。「一切定障断」,这是法身菩萨。一切定里头有障碍,用什么去断?智慧、清净心、平等心,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能断。第三个「毕竟断」,这是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毕竟断。第四个「并习断」,三种烦恼的习气。见思的习气,辟支佛断了;尘沙的习气,别教三贤位的菩萨断了,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习气断了的,才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毕竟断这是法身菩萨,习气断了这是妙觉如来。
第三个威势圆德,也有四种。「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威势是起作用,有智德、有断德。断德是成就德行,智德是成就智慧,都是属于圆满的。威势自在,威势能够加持众生,能够利他。所以,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这个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个地方是讲如来的圆满,这个如来是讲妙觉如来。如来住在哪里?住在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众生有感他就能现身,能现种种身。你看,在实报土现报身佛,在同居土、方便土现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应身。时间短促的,不是很长的,个人的,不是群体的,佛常用化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第二个,「于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势」。佛菩萨寿量是自在的,寿命长短不是自己的意思,众生的缘分。有缘长住,缘尽了他就不现了。他自己没有意思,自己要有意思的话,他就不是佛。不但佛没有意思,法身菩萨就没有意思了。实报土的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你记住这个。他起心动念就没有见性,他就不是法身菩萨。还有起心动念,别教的三贤,圆教?圆教在十信位。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别教比较容易,别教三贤。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初住,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以上,这见性了,见性的人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妄想是什么?妄想是起心动念。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有能力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都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怎么会有执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真正懂得,常常提醒自己就有好处。什么好处?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尽量去学不分别、不执著,我们境界就提升了。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我们没有办法,不是我们境界。但是不执著、不分别,行,我的分别执著减轻一点。修行有没有功夫完全在这里,如果你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轻,你的功夫就一年比一年上升。如果学得很好,甚至于讲经教学,说得天花乱坠,分别执著跟去年没有减少,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