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功夫没进步。如果分别执著比过去还要严重,那完全退转了,说明我们学佛没有收获。那学的是什么?学的是佛学,学的是佛学常识,现在人讲知识,佛教的知识,佛教里头的智慧、功德一点都没有,这个不能不搞清楚。如果拿佛教的知识当作学佛,就大错特错。这个可以拿到佛学博士,可以在学校里做个好的教授,与了生死完全没有关系。将来到哪里去?依旧搞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寿命长短统统靠缘分。缘分是什么?众生肯学,众生尊重你,你说话他听,就多住几年;众生不听,不想听你的、不欢喜你的了,你的缘尽了,缘尽就该走了。我们念佛的人到哪里去?求往生。什么时候缘成熟了再来,这就对了。
第三,「于空障极远速行大小相入」,于空障、极远速行,极远这是讲距离。这是什么境界?时间跟空间破了,「大小相入自在威势」,时间跟空间破了。极远速行是时间,大小相入是空间,时间跟空间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就是讲神通,小的神通阿罗汉就有了。小乘里面讲六种神通,大乘里头还是这六种神通,但是小乘跟大乘不能相比。小乘的通不出三千大千世界,大乘通太大了,遍法界虚空界,远距离能够立刻就到了。为什么?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看到未来。大小相入,大入小,这很稀奇,小入大,这是我们常识上见到的。大入了小的,这叫芥子纳须弥,这个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能做到,因为自性里头没有大小。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没放大,世界没缩小,微尘里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样的。谁能够入进去?普贤菩萨,能入微尘世界里头去供佛、去闻法,普贤菩萨能做到。这个普贤是说的当位普贤,当位普贤是等觉菩萨。大乘经上说,能入微尘境界,八地以上,七地以下还没有这个能力。
第四,「令世间种种本性法尔转胜希奇威势」,这个是教化众生所示现的神通。他能够令世间种种本性,这个本性不是自性,是万物的体性,差别的体性,能够法尔转胜,他能够变化,这是神通的示现。在必要的状况之下,神通能度众生,帮助众生生起信心。佛对什么人现神通?不是一般人都现神通,对大威德的人。这个人有地位、有影响力、有大财富,他要相信了会影响很多很多人,所以对这种人才现神通。像我们中国过去,现神通的人不少,《高僧传》里头有一部《神僧传》,其实《神僧传》都是从《高僧传》里头节录出来的一些现神通的。像宝志公,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再来的,都有现神通这个事情。宗门里面家户喻晓的寒山、拾得、丰干和尚,还有我们布袋和尚,弥勒菩萨,都有这些事情,这教化众生。这是威势圆德。
「威势圆德复有四种」。第一种「难化必能化」。刚强难化,为什么必能化?这个刚强难化的人过去生中在佛教里有很深的功夫,很深、很厚的善根,一时迷了。他在这个世间一定是大富大贵,要没有这种神奇他不相信。他能够度化他,得这个威势。第二,「答难必决疑」,遇到所谓是尖锐的问题,别人提出来,没有一样不能解决,这是智慧。第三,「立教必出离」。这是教学,教学必定是出世间的,这是佛法。如果这个教学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不是佛法,决定要出离六道轮回。小乘都出离了,大乘不但出离轮回,要出离十法界。第四,「恶党必能伏」。像世尊当年在世,提婆达多这一帮人,叫六群比丘,在僧团里面扰乱,佛能制伏他们,能降伏这些人。
最后,「色身圆德有四种」。第一个「具众相」,就是三十二相。「具随好」,八十随形好,成佛一定有这个相,这色身圆满。第三个「具大力」,这说明身体强壮,我们说大力士。第四个,「内身骨,坚越金刚」,这是讲我们骨骼,现在讲骨骼,他的骨骼就像金刚一样,这证明身体强。我们的骨骼很脆弱,他的骨骼坚强。「外发神光,逾百千日」,光明外发。这说的果圆德。
最后一个是「恩圆德」,也有四种,是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恩德。「谓令永解脱三恶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这是佛对众生的恩德。学佛了,在佛门受了三皈五戒,在家学佛,对于人天福报有恋着、有情执,还不想往生。佛能满你的愿,帮助你保住人身,教你修五戒十善,来生还得人身。断恶修善,来生的富贵比这一生还要好,这是佛对他的恩德。如果这个人觉性高一点,觉得人间还是苦,寿命短,听说天上不错,对于天,天道很羡慕、很向往。经常说忉利天,不要说别的,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间一百年,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岁,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它的一年是我们人间三万六千年,这个福报大。所以,很多宗教都希望生天,天上福报大。
寿命是福报里头的第一德,如果没有长寿,再大的福报你怎么享?人间实在讲太短了。大富大贵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生下来是普通家庭,一生辛苦经营到发达了,发达了总是四、五十岁了,还得天天操心。多少富贵人家,七、八十岁就走了。所以你想想,人生真的是苦短。纵然富贵,真正享受富贵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年而已,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些,稍微头脑冷静一点的人会觉悟。人在年轻的时候比较难回头,五十以上很容易回头。为什么?人生过了一半,五十了,快退休了。这个时候遇到佛法,他能够学佛,很好,对他真的有帮助。如果遇到净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恩德就更大了!
总说,这个后头恩德的四种,怎么没有分别说四个?「总说如来圆德如是。若别分析,则有无边」,如来圆满功德确实无量无边。「唯佛世尊能知能说。要留命行经多大劫阿僧只耶,说乃可尽。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有诸愚夫自乏众德」,自己缺乏,「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信重」。为什么?他没有看到过,他也没有听说过,在佛经上看到佛这么说法,不容易相信。我初学佛的时候,有一位严先生,台湾大学的教授,我跟他很熟悉。他读过一些佛经,对佛法一丝毫尊重的心都没有,批评。他说释迦牟尼佛确实是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第一个会说大话的人,人家说不出来的他能说出来。他说释迦牟尼佛说大话,就是吹牛。这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批评《金刚经》,他说《金刚经》这个东西,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没有什么意思。惠能大师从《金刚经》开悟的,成佛的。这种人他影响很大,高等知识分子,会让许多年轻的学生听到这个老师说话,对佛经都怀疑。所以,佛经里面讲的是因果、恩德,说之不尽。这些人听不进去,不能接受。这就是底下所说的,有诸愚夫自乏众德,像我见过这位教授就是的,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信重。
「诸有智者,闻说如斯,生信重心,彻于骨髓」,这是真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不能给他讲这些东西,你给他讲这个,讲大乘,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反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教人,应机施教,没有定法,完全看你的根性、看你的程度。佛能观机,无论哪个人跟佛接触,佛能看到他过去世、再过去世。阿罗汉能观察一个人五百世,过去五百世,说法就契机了。佛看一个人,那看得太透彻了,过去无量劫中生生世世佛全知道,所以佛说法契机。你过去生中曾经学过什么、曾经遭遇过什么,所说的法是相应的法,你会生欢喜心。所以善巧方便,能让人生尊重心。
「转灭无边不定恶业,摄受殊胜人天涅槃。故说如来出现于世,为诸智者无上福田」。真的,佛出现于世,谁得最大的利益?有智慧的人、心地清净的人、对于世间一切法看得淡薄的人,这种人容易接受。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佛法难!难,有善巧方便,深的经可以浅说。初学讲经一定要回避甚深的理论,要回避。为什么?你讲不清楚,人家反问你,往往就让人家问倒了。这个事情早年香港就很多。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一九七七年,那年我好像是五十岁,到香港来,住在畅怀法师界限街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晚餐,畅怀法师就给我介绍香港的情形。香港这个地区常常有外地法师来讲经,但是香港这边有一批人,高级知识分子,专门喜欢找法师的麻烦。提出一些尖锐问题来问,问法师,逼着法师面红耳赤,不能回答。所以,畅怀法师把这些事情告诉我,要叫我小心,要提防。
而且告诉我,香港人对听经没什么兴趣,大多数头一天来,来捧场,你开讲,最后一天圆满,他们来参加,这就是有头有尾了。他告诉我,当中可能一个听众都没有。把这些状况都告诉我,我心里有数了。我跟畅怀法师讲,没有关系,有桌椅板凳在都行,我对桌椅板凳讲,不一定要有人听,有没有人听没有关系。他说那这行,这个没有问题,这就好办了。有些人听众少了他心里就很难过,就不想再讲下去。我说我不会,我讲经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尤其是《楞严经》,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主修的就是这部经,这部经过去已经讲过二、三遍了,驾轻就熟。我是为自己,有一些喜欢的同学可以在一起分享。
这种情形是真有,常常会碰到。自己用什么心态?真诚、谦虚、恭敬。应付这些问题很简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教给我们的。绝对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人家问我不知道的,我来乱答覆,这就错了。问的东西我不知道,我没有学过,这很简单。纵然是问到佛法,佛法经典这么多,很多经典我也没学过。佛门里面高人很多,我不能解答的,有人可以解答你,你向他们去请教。这就很圆满了。最重要是自己一定要谦虚、要恭敬、要真诚。好在我第一次到香港,讲四个月,每天不中断。可是四个月,几乎每天他那个小佛堂里面都坐得满满的。所以畅怀法师笑了,法师,你的法缘特别好,好像在香港还没有过这种情形,法缘好。所以,诸佛菩萨出现于世,真正得利益的是这些有智慧、有福报的人,佛是他们无上福田。
「依之引生不空可爱殊胜…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