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速疾究竟果故」,让所有亲近佛陀的人都能得利益,大根器得大利益,小根器得小利益,没有不得利益的。「如薄伽梵自说颂言」,这佛自己说,「若于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获胜善趣,后必得涅槃」。你亲近佛,听佛讲经说法,看到佛生活威仪,你能受少分的感动,见到、听到生欢喜心。初获胜善趣,这个善趣是人天福报,这你得到的小的好处。可是后必得涅槃,为什么?连听到一声名号,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今生虽然缘很浅,佛在阿赖耶里头给你种了佛的种子。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永远不坏,来生后世再遇到佛缘,这个种子会增长。最后一定因这个种子修行证果,成菩萨、成佛,这个恩德就大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还国闻法」。这第一小段,「菩萨闻法得道」。请看经文: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这一小段经文,是说明极乐世界平常教学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上文」,上面这段经文,「表菩萨众游行十方还归极乐,听佛说法」。这些菩萨到十方世界去参学,实际上我们了解,这些菩萨们的本身没有离开讲堂。如果我们参考《观无量寿佛经》,你再去读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你就完全知道了,他们的神通广大。纵然是同居土,甚至于同居土下品下生,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那不是一个空的头衔,不是的,是真的。阿惟越致菩萨能够同时异处现无量无边身,一念一时现无边身,去十方世界供养如来、听经闻法。本身没离开,不是一个一个去参访。这个地方的说法,完全是随顺我们众生的,娑婆世界众生的常识,来给你讲,你容易懂。
他们游行十方去参访,再回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经了多长时间?『须臾间』,「须臾者片刻也」。念老在此地还举了一个例子,「相当于四十八分钟」,他有根据,据《俱舍论》十二卷所说的。四十八分钟,不到一个小时,他已经遍历诸佛刹土。怎么去的?念头一动,人就已经到达了。那四十八分钟时间很长。不到一秒钟就到了,同时到达,能分无量无边身,供养十方无量无边佛。供佛、听经闻法事毕,完了回来,四十八分钟,这不可思议。《唐译》的本子说,「晨朝供养他方诸佛。又云即于晨朝,还到本国。正是经须臾间之义」。这个地方让我们看到,极乐世界菩萨们生活的状况。他们也常常离开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离开了?不是的。真的,我刚才讲了,他的身体确确实实是坐在阿弥陀佛讲堂之中,没离开。个个都有这个本事,化身无量无边,真起作用。供养是修福,听经是修慧,福慧双修。我们这个世间,一尊佛都不容易找到,甚至于一个善知识都难遇到,哪有极乐世界这么殊胜!不要说别的,单就这一点,我们对极乐世界就无限的向往,这能不去吗?
「于是会聚于七宝所成之讲堂,听佛宣说大教妙法。大教者,《起信论》谓一乘法也」,这叫『大教』。一乘法是什么?是成佛之法。这些都是菩萨,菩萨终极的目标是想成佛,佛给他说成佛之法。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说一乘法只有三部经,其他的都不是讲一乘。这三部经,《华严》、《法华》、《梵网》。非常可惜《梵网经》没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梵网经》的分量很大,听说有几十品,只有一品菩萨戒经,「梵网菩萨心地戒品」,就这一品,两卷,传到中国来。再要说,《无量寿经》是一乘法,净土法门。一乘法就是你一生决定成佛,净宗确实是一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即身成就。一定要知道,往生没死,清清楚楚,这身体不要了,这个东西是个累赘。也要常常想到老子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你看,我有这身多麻烦,这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我要没有身体多好、多自在。往生到极乐世界,你亲眼看见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佛拿着莲花,你还看到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非常欢喜。坐上莲花,这身体不要了,丢掉了,包袱放下了,这个时候得大自在。
我们也得常常作如是观,什么时候?最好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作如是观。念佛求生净土,我每天都在这么想,每天都这样念,终于阿弥陀佛想来了,见面了。在莲花里面,我们所受的身跟现在身不一样,法性身,不是此地那个一合相的微尘组成,不是的。所以这个身体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永远精神饱满,在极乐世界里学习不会间断。我们用的是什么法子?我们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不要改,还是老方法,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到圆满无上菩提,这就对了。这是大教,《起信论》谓一乘法。「菩萨闻后皆大欢喜,自心开解,得悟圣道。道者,断惑证理之智慧。愿发此智,名为得道」。
「彭际清《起信论》曰」,他假设了个问答,「问:无量寿佛说法,为是纯说一乘,为是兼说三乘?若纯说一乘者,何得尚有声闻众等?若兼说三乘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国?」这是代一般凡夫闻说净宗有这些讲法,好像矛盾一样,如何自圆其说?他的解答,「纯是一乘,别无三乘」,答得很干脆。「岂独佛在七宝讲堂,纯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极乐世界的花都会放光,光中化佛,佛都说法,全说一乘。「风声水声,诸音乐声,亦纯说一乘,更无三乘」,彭居士说的。他说的我们能相信,这是个学佛、修净土有大成就者。彭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善知识,他是以居士身。著作也相当丰富,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这个《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里头说的。
他说「如《妙法莲华经》云」,这是引经作证,「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这是大乘法里头说的。「特以众生根智有差,所闻各异,所证不同。故前文言,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乃至甘露灌顶等声。其得闻者,或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不退转地菩萨。具如他译本说。是即顺余佛土,寄四果名。实则决定成佛,不取有余涅槃」。这个地方说得非常好,极乐世界说法全是一乘法。那有听了,大家听了,有证须陀洹果。他不是须陀洹,听了怎么样?听了,他的见惑断掉了,须陀洹断见惑。那个意思就是等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须陀洹,他真得受用了。有人得阿罗汉果的,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华严经》十信位里头的七信位,初果那是初信位,四果是七信位。这是完全从断烦恼、证菩提这个层次上来说的,不是真的阿罗汉。乃至不退转地菩萨,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圆证三种不退转,圆教初住、别教初地。
这是说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每天听佛说法,你都有进步。像《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阶级,天天听经闻法,逐步上升,从初信升到二信,二信升到三信,三信升到四信,是这么个情形。所以说顺余佛土,寄四果名,实则决定成佛。他会一直向上提升,不会到四果阿罗汉就证有余涅槃,他不会的。他见思烦恼断了,再继续往上升,断尘沙烦恼、断尘沙习气,断无明烦恼、断无明习气,最后证妙觉如来。「以能回小向大故。佛本愿故」。在这些人自己因为过去学小乘,带着小乘的习气,现在回小向大才能够往生。不回小向大,阿罗汉不能往生,所以他能回小向大。佛有本愿,小乘回小向大,阿弥陀佛摄受。「此说甚为精要」,这是彭际清居士讲的,讲得非常好,非常精彩、非常扼要。
再看下面这一段,「无情闻法兴供」,前面是有情。请看经文:
【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
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的一种。「上文表彼土无情闻法,而兴妙供。出五音声,是妙乐供养」。这个五音声,我们今天讲的交响乐,许多种乐器同时在演奏,所以音声非常之美。『无量妙华,随风四散』,「随风散华,是妙花供养」。你看音乐供养,妙花供养,「如是供养,皆由自然」。前面是菩萨散花供佛,这个地方是大自然对佛供养,对一切菩萨供养。「《会疏》曰:自然供养,不有为法故」,那个意思说这是无为的。「意为非因造作之有为法」,没有人在支配、没有人在管理这个事情,自然的。什么时候『香风吹七宝树』?可以说常常有,而且是不中断的。这些花落在地面上,就像地毯一样,排出非常美的图案。第二次风吹花落的时候,前面这个花统统没有了,就不见了,让新落的花来等于说换地毯。这些花都非常柔软,各种颜色、尽善尽美。『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不间断的。极乐世界没有昼夜,那个世界是光明世界,那个世界的人没有睡眠。我们这个地方的五欲,那里都没有,财色名食睡,那个地方人这五样东西都不要,连念头都没有,他们不需要。
底下一段,「诸天闻法兴供」,这是天人去供养。天人对极乐世界也赞叹、也欢喜,常常到极乐世界去供养,也去闻法。他为什么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情执断不了。但是他们的智慧、福报很大,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把空间维次突破,他就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供佛。
【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
此地『菩萨声闻之众』,这就是说,他们供养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所有的大众。诸天供养,带着很多礼物,这些礼物也都是变化所作。大概是什么样的人?在我想,应该是第六天人最多,再往上去,四禅、四空天他们不会去,他们在定中。还是欲界,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第五天是化乐天,这两种天就很容易到极乐世界去修供养。化乐天他自然变化,像菩萨一样,手中的供具自然就在手中,想什么它就现什么,化乐天。末后这一段,「结功有在」,我们看经文: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这一品的总结,「歌叹佛德」。「诸天能具如是殊胜供佛之福德因缘者」,这里头有几段。第一个,『无量寿佛本愿加威』。「盖由弥陀本愿威德加被,诸天乃能恭诣极乐大修供养。第廿五天人礼敬愿中曰:诸天世人,莫不致敬」,有这句话,这是弥陀的本愿,接受诸天来供养。所以诸天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欢喜。「于闻名信乐之大乘行人,尚皆礼敬,又焉能不礼敬极乐教主?」这些诸天,对于修大乘行的人他都礼敬,听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就没话说了。这又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所以他能够到达极乐世界,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佛跟极乐世界的大众接受他们供养。
第二者,『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这些天人,在过去生中,跟佛早就有缘。「表诸天能至极乐供养,皆因过去生中早种善缘,已曾供养如来,并善能令此善根(坚固善心,深不可拔,故名善根)」,叫善根相续,「无有缺减。故今复有如是胜缘」,他有善根。有善根,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道交,所以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他能见到极乐世界,能在极乐世界修供养。
第三个,因『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这个「善」是智慧、是善巧。这些说明这些人是大修行人,不是普通人。「谓于善根,善于修习」,他也念佛,他也修行,不离人天身分。这是什么人?两种人,一种是高人,是佛菩萨示现的,到极乐世界去供佛,这是圣贤应化在十方世界的应化身。第二种,确确实实是天人,但是这些天人过去今生都是学佛的人,在家学佛。自行化他,做这种示现,感化天人。天人看到他去供佛,也跟他学习,也效法他。在天道宣扬净宗,提倡念佛法门,是这些人,有凡夫、有圣人,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他善于修习,善于摄取,乃至于善于成就。「故今乃能以种种妙供,来至极乐供养弥陀」。
『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更令善根增上」。那我们就想到,这些天人将来决定求生净土,他跟阿弥陀佛的缘深,跟极乐世界的缘深。他现在还不求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知道,因为他在他这一族里面有声望、有地位,他影响很多人。在影响众里面,当然他就会希望多带一些人到极乐世界,当然愈多愈好。他在天道里头专弘净土、专念弥陀,接引天人往生极乐世界。像许许多多的菩萨、罗汉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真信真愿,发心一向专念,他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向他学习。这是这些人随时都能够往生。我们相信,也有极乐世界的人,跟他特别有缘的地区他化身过来,以应身、以化身,示现比丘身、居士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是来接引众生的。所以,极乐世界前后往来,常常往来,熙怡快乐,这种人多自在。我们能想得到,我们要到极乐世界了再回来,再回来就是法身菩萨,再回来就是再来人,不是凡夫。无论现什么身,一定都是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替阿弥陀佛招生,庄严极乐世界,更令善根增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七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