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速疾究竟果故」,讓所有親近佛陀的人都能得利益,大根器得大利益,小根器得小利益,沒有不得利益的。「如薄伽梵自說頌言」,這佛自己說,「若于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必得涅槃」。你親近佛,聽佛講經說法,看到佛生活威儀,你能受少分的感動,見到、聽到生歡喜心。初獲勝善趣,這個善趣是人天福報,這你得到的小的好處。可是後必得涅槃,爲什麼?連聽到一聲名號,所謂「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今生雖然緣很淺,佛在阿賴耶裏頭給你種了佛的種子。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來生後世再遇到佛緣,這個種子會增長。最後一定因這個種子修行證果,成菩薩、成佛,這個恩德就大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還國聞法」。這第一小段,「菩薩聞法得道」。請看經文: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爲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這一小段經文,是說明極樂世界平常教學的狀況,就是這個樣子。「上文」,上面這段經文,「表菩薩衆遊行十方還歸極樂,聽佛說法」。這些菩薩到十方世界去參學,實際上我們了解,這些菩薩們的本身沒有離開講堂。如果我們參考《觀無量壽佛經》,你再去讀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你就完全知道了,他們的神通廣大。縱然是同居土,甚至于同居土下品下生,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不是一個空的頭銜,不是的,是真的。阿惟越致菩薩能夠同時異處現無量無邊身,一念一時現無邊身,去十方世界供養如來、聽經聞法。本身沒離開,不是一個一個去參訪。這個地方的說法,完全是隨順我們衆生的,娑婆世界衆生的常識,來給你講,你容易懂。

  他們遊行十方去參訪,再回到極樂世界聽佛說法,經了多長時間?『須臾間』,「須臾者片刻也」。念老在此地還舉了一個例子,「相當于四十八分鍾」,他有根據,據《俱舍論》十二卷所說的。四十八分鍾,不到一個小時,他已經遍曆諸佛刹土。怎麼去的?念頭一動,人就已經到達了。那四十八分鍾時間很長。不到一秒鍾就到了,同時到達,能分無量無邊身,供養十方無量無邊佛。供佛、聽經聞法事畢,完了回來,四十八分鍾,這不可思議。《唐譯》的本子說,「晨朝供養他方諸佛。又雲即于晨朝,還到本國。正是經須臾間之義」。這個地方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菩薩們生活的狀況。他們也常常離開極樂世界,是不是真離開了?不是的。真的,我剛才講了,他的身體確確實實是坐在阿彌陀佛講堂之中,沒離開。個個都有這個本事,化身無量無邊,真起作用。供養是修福,聽經是修慧,福慧雙修。我們這個世間,一尊佛都不容易找到,甚至于一個善知識都難遇到,哪有極樂世界這麼殊勝!不要說別的,單就這一點,我們對極樂世界就無限的向往,這能不去嗎?

  「于是會聚于七寶所成之講堂,聽佛宣說大教妙法。大教者,《起信論》謂一乘法也」,這叫『大教』。一乘法是什麼?是成佛之法。這些都是菩薩,菩薩終極的目標是想成佛,佛給他說成佛之法。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說一乘法只有叁部經,其他的都不是講一乘。這叁部經,《華嚴》、《法華》、《梵網》。非常可惜《梵網經》沒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梵網經》的分量很大,聽說有幾十品,只有一品菩薩戒經,「梵網菩薩心地戒品」,就這一品,兩卷,傳到中國來。再要說,《無量壽經》是一乘法,淨土法門。一乘法就是你一生決定成佛,淨宗確實是一生,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即身成就。一定要知道,往生沒死,清清楚楚,這身體不要了,這個東西是個累贅。也要常常想到老子一句話,「吾有大患,爲吾有身」。你看,我有這身多麻煩,這是個包袱、是個累贅,我要沒有身體多好、多自在。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親眼看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佛拿著蓮花,你還看到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非常歡喜。坐上蓮花,這身體不要了,丟掉了,包袱放下了,這個時候得大自在。

  我們也得常常作如是觀,什麼時候?最好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作如是觀。念佛求生淨土,我每天都在這麼想,每天都這樣念,終于阿彌陀佛想來了,見面了。在蓮花裏面,我們所受的身跟現在身不一樣,法性身,不是此地那個一合相的微塵組成,不是的。所以這個身體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永遠精神飽滿,在極樂世界裏學習不會間斷。我們用的是什麼法子?我們用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不要改,還是老方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到圓滿無上菩提,這就對了。這是大教,《起信論》謂一乘法。「菩薩聞後皆大歡喜,自心開解,得悟聖道。道者,斷惑證理之智慧。願發此智,名爲得道」。

  「彭際清《起信論》曰」,他假設了個問答,「問:無量壽佛說法,爲是純說一乘,爲是兼說叁乘?若純說一乘者,何得尚有聲聞衆等?若兼說叁乘者,何雲二乘不生彼國?」這是代一般凡夫聞說淨宗有這些講法,好像矛盾一樣,如何自圓其說?他的解答,「純是一乘,別無叁乘」,答得很幹脆。「豈獨佛在七寶講堂,純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極樂世界的花都會放光,光中化佛,佛都說法,全說一乘。「風聲水聲,諸音樂聲,亦純說一乘,更無叁乘」,彭居士說的。他說的我們能相信,這是個學佛、修淨土有大成就者。彭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善知識,他是以居士身。著作也相當豐富,他有《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裏頭說的。

  他說「如《妙法蓮華經》雲」,這是引經作證,「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這是大乘法裏頭說的。「特以衆生根智有差,所聞各異,所證不同。故前文言,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乃至甘露灌頂等聲。其得聞者,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不退轉地菩薩。具如他譯本說。是即順余佛土,寄四果名。實則決定成佛,不取有余涅槃」。這個地方說得非常好,極樂世界說法全是一乘法。那有聽了,大家聽了,有證須陀洹果。他不是須陀洹,聽了怎麼樣?聽了,他的見惑斷掉了,須陀洹斷見惑。那個意思就是等于我們這個世界的須陀洹,他真得受用了。有人得阿羅漢果的,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華嚴經》十信位裏頭的七信位,初果那是初信位,四果是七信位。這是完全從斷煩惱、證菩提這個層次上來說的,不是真的阿羅漢。乃至不退轉地菩薩,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叁種不退轉,圓教初住、別教初地。

  這是說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每天聽佛說法,你都有進步。像《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階級,天天聽經聞法,逐步上升,從初信升到二信,二信升到叁信,叁信升到四信,是這麼個情形。所以說順余佛土,寄四果名,實則決定成佛。他會一直向上提升,不會到四果阿羅漢就證有余涅槃,他不會的。他見思煩惱斷了,再繼續往上升,斷塵沙煩惱、斷塵沙習氣,斷無明煩惱、斷無明習氣,最後證妙覺如來。「以能回小向大故。佛本願故」。在這些人自己因爲過去學小乘,帶著小乘的習氣,現在回小向大才能夠往生。不回小向大,阿羅漢不能往生,所以他能回小向大。佛有本願,小乘回小向大,阿彌陀佛攝受。「此說甚爲精要」,這是彭際清居士講的,講得非常好,非常精彩、非常扼要。

  再看下面這一段,「無情聞法興供」,前面是有情。請看經文: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的一種。「上文表彼土無情聞法,而興妙供。出五音聲,是妙樂供養」。這個五音聲,我們今天講的交響樂,許多種樂器同時在演奏,所以音聲非常之美。『無量妙華,隨風四散』,「隨風散華,是妙花供養」。你看音樂供養,妙花供養,「如是供養,皆由自然」。前面是菩薩散花供佛,這個地方是大自然對佛供養,對一切菩薩供養。「《會疏》曰:自然供養,不有爲法故」,那個意思說這是無爲的。「意爲非因造作之有爲法」,沒有人在支配、沒有人在管理這個事情,自然的。什麼時候『香風吹七寶樹』?可以說常常有,而且是不中斷的。這些花落在地面上,就像地毯一樣,排出非常美的圖案。第二次風吹花落的時候,前面這個花統統沒有了,就不見了,讓新落的花來等于說換地毯。這些花都非常柔軟,各種顔色、盡善盡美。『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不間斷的。極樂世界沒有晝夜,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那個世界的人沒有睡眠。我們這個地方的五欲,那裏都沒有,財色名食睡,那個地方人這五樣東西都不要,連念頭都沒有,他們不需要。

  底下一段,「諸天聞法興供」,這是天人去供養。天人對極樂世界也贊歎、也歡喜,常常到極樂世界去供養,也去聞法。他爲什麼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情執斷不了。但是他們的智慧、福報很大,他們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把空間維次突破,他就能夠到極樂世界去供佛。

  【一切諸天。皆赍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前後往來。熙怡快樂。】

  此地『菩薩聲聞之衆』,這就是說,他們供養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所有的大衆。諸天供養,帶著很多禮物,這些禮物也都是變化所作。大概是什麼樣的人?在我想,應該是第六天人最多,再往上去,四禅、四空天他們不會去,他們在定中。還是欲界,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第五天是化樂天,這兩種天就很容易到極樂世界去修供養。化樂天他自然變化,像菩薩一樣,手中的供具自然就在手中,想什麼它就現什麼,化樂天。末後這一段,「結功有在」,我們看經文: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

  這一品的總結,「歌歎佛德」。「諸天能具如是殊勝供佛之福德因緣者」,這裏頭有幾段。第一個,『無量壽佛本願加威』。「蓋由彌陀本願威德加被,諸天乃能恭詣極樂大修供養。第廿五天人禮敬願中曰:諸天世人,莫不致敬」,有這句話,這是彌陀的本願,接受諸天來供養。所以諸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于聞名信樂之大乘行人,尚皆禮敬,又焉能不禮敬極樂教主?」這些諸天,對于修大乘行的人他都禮敬,聽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就沒話說了。這又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所以他能夠到達極樂世界,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佛跟極樂世界的大衆接受他們供養。

  第二者,『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這些天人,在過去生中,跟佛早就有緣。「表諸天能至極樂供養,皆因過去生中早種善緣,已曾供養如來,並善能令此善根(堅固善心,深不可拔,故名善根)」,叫善根相續,「無有缺減。故今複有如是勝緣」,他有善根。有善根,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道交,所以就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他能見到極樂世界,能在極樂世界修供養。

  第叁個,因『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這個「善」是智慧、是善巧。這些說明這些人是大修行人,不是普通人。「謂于善根,善于修習」,他也念佛,他也修行,不離人天身分。這是什麼人?兩種人,一種是高人,是佛菩薩示現的,到極樂世界去供佛,這是聖賢應化在十方世界的應化身。第二種,確確實實是天人,但是這些天人過去今生都是學佛的人,在家學佛。自行化他,做這種示現,感化天人。天人看到他去供佛,也跟他學習,也效法他。在天道宣揚淨宗,提倡念佛法門,是這些人,有凡夫、有聖人,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他善于修習,善于攝取,乃至于善于成就。「故今乃能以種種妙供,來至極樂供養彌陀」。

  『前後往來,熙怡快樂』,「更令善根增上」。那我們就想到,這些天人將來決定求生淨土,他跟阿彌陀佛的緣深,跟極樂世界的緣深。他現在還不求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知道,因爲他在他這一族裏面有聲望、有地位,他影響很多人。在影響衆裏面,當然他就會希望多帶一些人到極樂世界,當然愈多愈好。他在天道裏頭專弘淨土、專念彌陀,接引天人往生極樂世界。像許許多多的菩薩、羅漢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真信真願,發心一向專念,他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向他學習。這是這些人隨時都能夠往生。我們相信,也有極樂世界的人,跟他特別有緣的地區他化身過來,以應身、以化身,示現比丘身、居士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他是來接引衆生的。所以,極樂世界前後往來,常常往來,熙怡快樂,這種人多自在。我們能想得到,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了再回來,再回來就是法身菩薩,再回來就是再來人,不是凡夫。無論現什麼身,一定都是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替阿彌陀佛招生,莊嚴極樂世界,更令善根增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