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七集) 2012/6/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7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二十四頁第四行,「歎佛」。請看經文:
【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注解說,「下曰,于虛空中,共奏天樂。表諸菩薩複以天樂供佛」。前面是散花,這是以音樂供佛。「天樂之中,以微妙音,歌歎佛德,是表諸菩薩于禮供中,兼修贊歎。佛德者,如來所具之功德。《俱舍論》曰:佛德者,諸有智者,思維如來叁種圓德,深生愛敬」,圓是圓滿,叁種圓滿的功德。「其叁者何」,第一個是「因圓德」,修因圓滿功德,第二個是「果圓德」,第叁個是「恩圓德」。
這叁種,《法相辭典》裏頭有簡單的資料,就是《俱舍論》上所說的。《俱舍論》二十七卷第五頁說,「諸有智者,思惟如來叁種圓德,深生愛敬。其叁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叁、恩圓德」。「初因圓德,複有四種。一、無余修。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這是第一。無余修是將福德、智慧修圓滿了,這才無余。二種資糧,修無遺故,這叫無余修。我們在叁皈依裏頭常常念的「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是什麼?一個是福德,一個是智慧。足是圓滿的意思,滿足了,無欠無余,就是這個意思。有很多初學的,看到這個名詞産生誤會,這個誤會實在講很久就有,望文生義。皈依佛,二足尊,兩只腳裏頭最尊貴的,這個說法,這個說法還在外國的佛學字典。
曾經有個外國人,學佛的,到臺中來向老師請教,老師給他說的,他都搖頭,都不能接受。老師看他手上拿了一本書,問他,你那是什麼東西?他說佛學字典,英文翻譯的。老師就叫他查一個「二足尊」,裏面注解果然是兩只腿裏面最尊貴的。老師就說,行了,不必談了,既然字典上都這樣寫,那還有什麼好談的!所以一笑了之。回來告訴我們,佛法就連這些普通的名相,都被一些真的所謂專家學者誤解了,這是修學學習,叫粗心大意。叫他查了幾個,意思都是有問題的,這才提到中國的翻譯可貴。佛法傳到外國,外國人翻譯出來的完全走樣子了。這種狀況我們要知道,李老師給我們說這個話,五十年前的事情。所以,這個二是二種資糧,就是兩個條件,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就叫成佛了。換句話說,菩薩福德智慧有,還沒有圓滿。這第一個,修因。
第二,「長時修。經叁大劫阿僧只耶,修無倦故」,這是長時間修行。叁大阿僧祇劫,我們知道叁大阿僧祇劫對誰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們現在修學都不算,都不在內。什麼時候開始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那一天起開始算。叁大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的習氣才斷幹淨,這法身菩薩。你說學佛不容易!一般講凡夫修成佛要無量劫,這個話很有道理。第叁種,「無間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無廢故」,也就是說修學沒有中斷過。這統統講的是法身菩薩。我們六道凡夫壽命短促,縱然一生精勤,壽命到了,來生再得個人身,至少耽誤十幾年,這中斷了,不能夠相續不斷。所以這是法身菩薩。
第四,「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無慢故」。這就是印光大師常講的誠敬心,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沒有圓滿的恭敬,真誠恭敬,這個沒有辦法,他學不到,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很難受益。最後修無慢故,沒有傲慢心。這個驕慢,嚴重煩惱。初學佛的人都還很謙虛,能有一點點佛法了,或者講經教學了,別人這一贊歎,傲慢心生起來,就退轉、就墮落了。所以修學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太少了,什麼原因?懈怠、墮落,我們講淘汰掉了。淘汰裏頭第一個因素就是傲慢。這個傲慢他知不知道?有的人知道,有的人還不知道,沒有覺得他傲慢。古人從小有很好的紮根教育,有基礎,懂得孝親尊師,所以學東西容易成就。現在太難了!佛菩薩來教,很不容易折伏他的煩惱習氣。這是今天學佛困難的地方,我們都必須要知道。
第二個,「果圓德」。前面說因,有四種,果也有四種。第一種「智圓德」,第二種「斷圓德」,第叁種「威勢圓德」,第四種「色身圓德」,有這四種,下面有解釋。「智圓德有四種」,第一個是「無師智」,沒有老師教你,自己開悟了,這是無師智。我們從惠能大師那裏能看到,惠能大師沒有到黃梅之前,你看《壇經》上講這故事,他賣柴,偶爾聽到窗戶裏頭有人念經,他也不知道念的什麼經,但是他能聽得懂,能聽出味道出來。那念經的人還不懂,他能懂,這是無師智,他沒有學過。他在逃難的時候,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受持《涅槃經》。《涅槃經》有兩個版本,分量都很大,一個是四十卷,一個叁十六卷,大部頭的經典。比丘尼天天讀誦,他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了,他把這一段的意思講給她聽,這比丘尼非常驚訝,他講得好!捧著經本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比丘尼說,你不認識字怎麼會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不認識字沒有關系。這無師智。
智慧從哪裏來的?智慧從清淨心來的。《往生論》上講得好,《往生論》上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總共說了二十九種功德成就。二十九種這是廣說,略說?一法句。什麼叫一法句?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莊嚴,它的根本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真實智慧從哪裏來?從真誠心來的,只要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智慧就向外流。你看,看得懂,你聽,聽得懂,沒有學過的,聽了、看了統統生智慧。所以頭一個是無師智。我們講某人的天分好,聞一知十,舉一反叁,一聞千悟,都屬于這一類的。
現在這一類的人少了,爲什麼少了?他從小的心就不清淨,他就被染汙了。你看小孩一出生,現在看什麼?看電視,電視裏面這些影像他全都收去了。嬰兒記憶力好,腦子裏頭完全是這些東西,先入爲主,長大了拔都拔不掉,洗都洗不幹淨,你看這個東西多嚴重。從這些地方看,今天學佛多麼難!我們有這個緣分,《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緣有了,能不能成就那就在善根福德,善根是智慧,福德是清淨心。人心地清淨,這個人有福。心地不清淨,再高的地位、再大的財富都是假的。爲什麼?他煩惱很重,他憂慮很多,他不會快樂,他沒有智慧,這種人我見過。
「二、一切智。叁、一切種智。四、無功用智」。這些在佛法裏學的,一切智,小乘人學的;一切種智,大乘菩薩得到的。阿羅漢有一切智,菩薩有道種智,佛有一切種智。第四個無功用智,無功用智在哪裏?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成就的是無功用智。斷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這個習氣沒有方法,所以叫無功用智,說此處用不得力。稍稍用力就墮落了,爲什麼?你起心動念了。實報莊嚴土的菩薩,這四十一個階層,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的。起心動念是無明,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破了。無明雖然破,有習氣,習氣就不是那麼容易破掉的。習氣只有讓時間久了,慢慢自然沒有了。多長的時間?叁個阿僧祇劫。這四種智慧他都圓滿了,叫智圓德。
斷圓德裏面也有四種,第一個「一切煩惱斷」,通常講的是小乘,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緣覺見思習氣斷了。「一切定障斷」,這是法身菩薩。一切定裏頭有障礙,用什麼去斷?智慧、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能斷。第叁個「畢竟斷」,這是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畢竟斷。第四個「並習斷」,叁種煩惱的習氣。見思的習氣,辟支佛斷了;塵沙的習氣,別教叁賢位的菩薩斷了,別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習氣斷了的,才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畢竟斷這是法身菩薩,習氣斷了這是妙覺如來。
第叁個威勢圓德,也有四種。「于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威勢是起作用,有智德、有斷德。斷德是成就德行,智德是成就智慧,都是屬于圓滿的。威勢自在,威勢能夠加持衆生,能夠利他。所以,于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這個是衆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是講如來的圓滿,這個如來是講妙覺如來。如來住在哪裏?住在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衆生有感他就能現身,能現種種身。你看,在實報土現報身佛,在同居土、方便土現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應身。時間短促的,不是很長的,個人的,不是群體的,佛常用化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第二個,「于壽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勢」。佛菩薩壽量是自在的,壽命長短不是自己的意思,衆生的緣分。有緣長住,緣盡了他就不現了。他自己沒有意思,自己要有意思的話,他就不是佛。不但佛沒有意思,法身菩薩就沒有意思了。實報土的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你記住這個。他起心動念就沒有見性,他就不是法身菩薩。還有起心動念,別教的叁賢,圓教?圓教在十信位。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別教比較容易,別教叁賢。別教的初地等于圓教初住,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以上,這見性了,見性的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妄想是什麼?妄想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有能力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都沒有,怎麼會有分別、怎麼會有執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真正懂得,常常提醒自己就有好處。什麼好處?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盡量去學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境界就提升了。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我們沒有辦法,不是我們境界。但是不執著、不分別,行,我的分別執著減輕一點。修行有沒有功夫完全在這裏,如果你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輕,你的功夫就一年比一年上升。如果學得很好,甚至于講經教學,說得天花亂墜,分別執著跟去年沒有減少,你…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