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六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发心求生净土。所以这个礼敬要学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一切众生全是佛,要这样看待,你的礼敬才圆满;如其不然,你的礼敬有欠缺,缺了一大块。

  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如是辗转度脱,我们辗转度脱是自行化他,这就是佛法的承传,一代接着一代。我们全心全力要把佛法传给别人,这是大事,这是菩萨的事业。特别像现前,为什么他不能够接受?不能接受的原因,是对佛法不认识,是对佛法产生严重的误会。这个严重误会是我们出家人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别人。出家学佛不懂得经教,在家学佛也不懂经教,所以给社会造成严重的错觉,认为佛法是消极的,佛法是厌世的,佛法是逃避责任的,有许许多多的误会,对它造成了严重障碍。所以佛法要走出门去,要跟广大群众去接触,不要回避,把佛法的真诚做出来,把佛法的慈悲做出来,把佛法的三福、六和、六度做出来,你看人欢不欢喜?你看他要不要接受?他就会来找你了,你不用去找他,他会来找你。

  学佛,头一个学什么?学真正爱别人,爱一切众生,真正关怀一切众生,真正有心想成就一切众生。成就别人比成就自己还重要,我希望别人先我成就,我在他后成就都可以,他成就了,他来度我。古德说得好,自己没有成就,想成就别人,这就是菩萨心肠。真正成就、真实成就、圆满的成就,无过于引导众生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信、真愿,念佛求往生,这是利益当中无比殊胜的利益。

  到了极乐世界,安住在极乐,复能普供十方如来闻法受教。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教诲,同时他有能力。到极乐世界不是这个身体,往生在莲花里面就转变了,这个身体变成了法性身,体是法性。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本体是法性,可是它还附带了一个东西,附带什么?附带着阿赖耶,阿赖耶不善;本性本善,里头夹杂着不善。往生到极乐世界,在莲花里头转识成智,把阿赖耶那一分完全转变成智慧。相宗常说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识没有了,全是智慧,所以一法句里头说得好,「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这个身体有能力,本身在极乐世界的讲堂(阿弥陀佛讲堂),听阿弥陀佛讲经教学,同时能分身,分无量无边身,能到无量无边诸佛国土去参拜诸佛、供养诸佛,听一切诸佛讲经说法,真得受用。这你才晓得,极乐世界修学的环境,十方世界没得比的,到那个地方成就之快速是无法想象的。你的老师是佛陀,阿弥陀佛是第一个老师,这带头的。你有能力参访十方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全是你的老师,你的老师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老师,老师教给你无量无边的佛法,不止一套《大藏经》,我们这个《大藏经》跟极乐世界来比,小巫见大巫,太小了!而且你在很短的时间全学会了,这还得了!

  所以他们来去自由,『飞化』,飞是飞行,化是变化、游化,『遍诸刹』,一个都不漏。就像阿弥陀佛当年当比丘的时候,法藏比丘,那是得世间自在王佛威神的加持,让他有能力去参访一切诸佛刹土,时间长,那不是自由的,不是自己有这个能力,得佛力加持的。五劫的时间,总结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说什么?一切诸佛刹土的优点;他采取的,他所选择的,也就是他所建立的极乐世界,这四十八种优点统统具足。所以,极乐世界超过一切诸佛世界,这么来的;阿弥陀佛超过一切诸佛,也是这么来的,他是这样成就的。阿弥陀佛一点都不吝啬、一点都不嫉妒,你看,他是这么成就的,他还教你,你也这样学法。不是单单听他一个人讲,天天劝你到十方刹土去看、去参学。你看这个心量多大,完全是成就众生的心,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没有丝毫名闻利养。他怎么成就的,他把他成就的这个经验,理念、经验、方法全告诉你。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个肉身不能分身、不能变化,见一尊佛都很困难。到极乐世界,法性身,这个问题全部解决了,可以同时、同一念遍一切诸佛刹土;不像法藏比丘当年,一个一个参访,要花那么长的时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利益太大了,你可以一时一念参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化指神妙难思之变化」,化身。

  『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参学回来,回到极乐世界,「安养国」就是极乐世界。「此偈表极乐国中,十方往生之正士」,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等于说常住在极乐世界的人,「及辗转度脱之菩萨」,辗转度脱,是十方世界菩萨到极乐世界来参学的,不是常住的。「周遍十方,遍事诸佛」,就是两种人,一种十方常住的菩萨,一种是来参学的菩萨,都有能力周遍十方,遍事诸佛。「恭敬礼觐」,这是行礼,「欢喜听法;恭敬欢喜,复还极乐」,参学的事结束了,回到极乐世界。礼供听法,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第二十七品「歌叹佛德」: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念老有一个品题的简介,「上品是十方正士」,到极乐国土礼佛、供养、听法。「本品乃极乐菩萨遍至十方」,礼佛、供佛,「随即还归本土听闻妙法。品末兼表诸天供奉彼佛,及其胜因」。这是题解。前面一品偏重在十方世界菩萨到极乐世界去参学的,这一品里面偏重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们,经常不断到十方刹土一切诸佛那里参学,互相往来,丝毫障碍都没有,显示出佛心量之大,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在这两品经里头,最重要就是学这一句。中国人常说「量大福大」,一切众生的福报不能跟佛比,什么原因?佛的量大,我们的量比不上他,道理在此地。请看经文,「兴供叹佛」。这第一小段,「承威遍供」: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

  这是一餐饭的时间,说明时间很短。

  【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佛告诉阿难,经上凡是有这样一个字样出现,意思是下面的经文很重要,提醒我们注意,『佛语阿难,彼国菩萨』,彼国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上辈上生,全都包括在其中。『承佛威神』,就是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承受弥陀威神之加被。如本经云: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这些话都是加持的话。下文,『于一食顷』,复往,复往就是我们今天讲来回,往是去,复是回来,『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这就是弥陀第十一愿,「遍供诸佛愿」的成就。

  供佛是修福,福慧双修。佛是人间天上第一福田。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到一些富贵人大富大贵,他的福从哪里修的?都是在过去生中佛门里面修的,他才有这么大的福报。而且有很多不是一世,我们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看到,悟达国师,十世高僧。这是个出家人,修得好,生生世世都得人身。你看一世一世,十世都没有失人身,修得好。第十世的时候,这修的功行深了,福报大了,皇上的老师,国师。所以一个人做到国师,在我们想象当中,他决定不能少过五世的修行,才能到这个地位。同样一个道理,世间大富大贵,享有亿万财富的,人间的些帝王、公侯、将相,应该都是五世以上,他积这个德,他才有这么大的福报。中国古人非常相信。史书里面记载的,孔子他的外公,就是他母亲的父亲,观察孔家,五代都是行善积德,五代没有中断,就认定他们家里一定会出大人物,大福报的人物,把女儿嫁给他,嫁给孔家,生孔子。孔子的外公年岁很大了,他的母亲很年轻,应该是小女儿,很年轻,孔子的父亲比他妈妈大很多岁。知道他家里要出圣人,从哪里看?从积德。

  善不能不修,德不能不积。修善积德,不着修善积德的相,那就变成功德。功德能帮助你超越三界,能帮助你了生死脱轮回,福德不行。着相就是福德,着相在六道里头,人天两道享大富贵,这消福。这个地方我们要认知,这就是佛告诉我们,世间再大的福报都不是究竟的,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而且享大福报的人,如果享过了头,过分了,还会堕三途。古代中国、外国做帝王的,死了以后堕地狱的很多,这些事情我们知道。真正明了之后,我们修善积德,要在功德上下手,不要求福德。

  再看下面这一段,「供具随心」。去拜佛,要供养,供养总得带一点礼物,带什么礼物好?礼物从哪里来?供具随心,你心里想什么,就能变现出什么。看经文:

  【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

  这个太自在了!真的吗?是真的。今天科学家都知道,理都明了,事上还做不到。这个东西就是科学家所说的,能(能量)跟物质的互相转变。科学家今天有能力把物质转变成能量,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发明的。但是如何从能量再转变成物质,科学家做不到。理论上讲是决定可能的,那能量是遍虚空遍法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有本领把能量变成物质,就是经上所说的,你想要什么,就变成什么,不想要了,就把它化解了、就没有了,能与质的互相转变。

  『供养之具,应念即至』。「即第卅七愿,种种供养,随意即至之成就也」。佛发这个愿,这都是在他访问十方佛刹所看到的,有人想供佛,找不到好东西供养就生烦恼,总是希望用最好的东西来供佛,到哪里去找?所以佛就发了这个愿,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众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是第三十七愿的加持,你去供佛,你想要什么样的供品,这供品自然在你手中。所以四十八大愿全都是有感而发,不是凭空想象的。再看下面经文: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这就是所变现的供物、供品,珍奇、微妙、殊胜,很特别,不是世间所有的,「表诸供物,微妙殊胜,超世希有」。这个供佛表自己的敬意,微妙到什么程度?我们两个人同样去供佛,可以一样的供品,供品微妙不一样。那是什么原因?真诚恭敬心的度数不相同。佛力是加持你,但是『珍妙殊特』,是你的真诚心在里头,你愈真诚就愈殊妙,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而且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