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心求生淨土。所以這個禮敬要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一切衆生全是佛,要這樣看待,你的禮敬才圓滿;如其不然,你的禮敬有欠缺,缺了一大塊。
注解裏面跟我們說,如是輾轉度脫,我們輾轉度脫是自行化他,這就是佛法的承傳,一代接著一代。我們全心全力要把佛法傳給別人,這是大事,這是菩薩的事業。特別像現前,爲什麼他不能夠接受?不能接受的原因,是對佛法不認識,是對佛法産生嚴重的誤會。這個嚴重誤會是我們出家人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別人。出家學佛不懂得經教,在家學佛也不懂經教,所以給社會造成嚴重的錯覺,認爲佛法是消極的,佛法是厭世的,佛法是逃避責任的,有許許多多的誤會,對它造成了嚴重障礙。所以佛法要走出門去,要跟廣大群衆去接觸,不要回避,把佛法的真誠做出來,把佛法的慈悲做出來,把佛法的叁福、六和、六度做出來,你看人歡不歡喜?你看他要不要接受?他就會來找你了,你不用去找他,他會來找你。
學佛,頭一個學什麼?學真正愛別人,愛一切衆生,真正關懷一切衆生,真正有心想成就一切衆生。成就別人比成就自己還重要,我希望別人先我成就,我在他後成就都可以,他成就了,他來度我。古德說得好,自己沒有成就,想成就別人,這就是菩薩心腸。真正成就、真實成就、圓滿的成就,無過于引導衆生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信、真願,念佛求往生,這是利益當中無比殊勝的利益。
到了極樂世界,安住在極樂,複能普供十方如來聞法受教。在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教誨,同時他有能力。到極樂世界不是這個身體,往生在蓮花裏面就轉變了,這個身體變成了法性身,體是法性。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本體是法性,可是它還附帶了一個東西,附帶什麼?附帶著阿賴耶,阿賴耶不善;本性本善,裏頭夾雜著不善。往生到極樂世界,在蓮花裏頭轉識成智,把阿賴耶那一分完全轉變成智慧。相宗常說的,「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轉末那爲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識沒有了,全是智慧,所以一法句裏頭說得好,「真實智慧,無爲法身」。
這個身體有能力,本身在極樂世界的講堂(阿彌陀佛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同時能分身,分無量無邊身,能到無量無邊諸佛國土去參拜諸佛、供養諸佛,聽一切諸佛講經說法,真得受用。這你才曉得,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十方世界沒得比的,到那個地方成就之快速是無法想象的。你的老師是佛陀,阿彌陀佛是第一個老師,這帶頭的。你有能力參訪十方世界,換句話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全是你的老師,你的老師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老師,老師教給你無量無邊的佛法,不止一套《大藏經》,我們這個《大藏經》跟極樂世界來比,小巫見大巫,太小了!而且你在很短的時間全學會了,這還得了!
所以他們來去自由,『飛化』,飛是飛行,化是變化、遊化,『遍諸刹』,一個都不漏。就像阿彌陀佛當年當比丘的時候,法藏比丘,那是得世間自在王佛威神的加持,讓他有能力去參訪一切諸佛刹土,時間長,那不是自由的,不是自己有這個能力,得佛力加持的。五劫的時間,總結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說什麼?一切諸佛刹土的優點;他采取的,他所選擇的,也就是他所建立的極樂世界,這四十八種優點統統具足。所以,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世界,這麼來的;阿彌陀佛超過一切諸佛,也是這麼來的,他是這樣成就的。阿彌陀佛一點都不吝啬、一點都不嫉妒,你看,他是這麼成就的,他還教你,你也這樣學法。不是單單聽他一個人講,天天勸你到十方刹土去看、去參學。你看這個心量多大,完全是成就衆生的心,沒有絲毫自私自利,沒有絲毫名聞利養。他怎麼成就的,他把他成就的這個經驗,理念、經驗、方法全告訴你。我們在這個世間,這個肉身不能分身、不能變化,見一尊佛都很困難。到極樂世界,法性身,這個問題全部解決了,可以同時、同一念遍一切諸佛刹土;不像法藏比丘當年,一個一個參訪,要花那麼長的時間。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利益太大了,你可以一時一念參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刹土,「化指神妙難思之變化」,化身。
『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參學回來,回到極樂世界,「安養國」就是極樂世界。「此偈表極樂國中,十方往生之正士」,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等于說常住在極樂世界的人,「及輾轉度脫之菩薩」,輾轉度脫,是十方世界菩薩到極樂世界來參學的,不是常住的。「周遍十方,遍事諸佛」,就是兩種人,一種十方常住的菩薩,一種是來參學的菩薩,都有能力周遍十方,遍事諸佛。「恭敬禮觐」,這是行禮,「歡喜聽法;恭敬歡喜,複還極樂」,參學的事結束了,回到極樂世界。禮供聽法,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第二十七品「歌歎佛德」:
【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念老有一個品題的簡介,「上品是十方正士」,到極樂國土禮佛、供養、聽法。「本品乃極樂菩薩遍至十方」,禮佛、供佛,「隨即還歸本土聽聞妙法。品末兼表諸天供奉彼佛,及其勝因」。這是題解。前面一品偏重在十方世界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參學的,這一品裏面偏重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經常不斷到十方刹土一切諸佛那裏參學,互相往來,絲毫障礙都沒有,顯示出佛心量之大,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在這兩品經裏頭,最重要就是學這一句。中國人常說「量大福大」,一切衆生的福報不能跟佛比,什麼原因?佛的量大,我們的量比不上他,道理在此地。請看經文,「興供歎佛」。這第一小段,「承威遍供」: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于一食頃。】
這是一餐飯的時間,說明時間很短。
【複往十方無邊淨刹。供養諸佛。】
佛告訴阿難,經上凡是有這樣一個字樣出現,意思是下面的經文很重要,提醒我們注意,『佛語阿難,彼國菩薩』,彼國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上輩上生,全都包括在其中。『承佛威神』,就是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承受彌陀威神之加被。如本經雲: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這些話都是加持的話。下文,『于一食頃』,複往,複往就是我們今天講來回,往是去,複是回來,『複往十方無邊淨刹,供養諸佛』,這就是彌陀第十一願,「遍供諸佛願」的成就。
供佛是修福,福慧雙修。佛是人間天上第一福田。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一些富貴人大富大貴,他的福從哪裏修的?都是在過去生中佛門裏面修的,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而且有很多不是一世,我們在《慈悲叁昧水忏》裏面看到,悟達國師,十世高僧。這是個出家人,修得好,生生世世都得人身。你看一世一世,十世都沒有失人身,修得好。第十世的時候,這修的功行深了,福報大了,皇上的老師,國師。所以一個人做到國師,在我們想象當中,他決定不能少過五世的修行,才能到這個地位。同樣一個道理,世間大富大貴,享有億萬財富的,人間的些帝王、公侯、將相,應該都是五世以上,他積這個德,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中國古人非常相信。史書裏面記載的,孔子他的外公,就是他母親的父親,觀察孔家,五代都是行善積德,五代沒有中斷,就認定他們家裏一定會出大人物,大福報的人物,把女兒嫁給他,嫁給孔家,生孔子。孔子的外公年歲很大了,他的母親很年輕,應該是小女兒,很年輕,孔子的父親比他媽媽大很多歲。知道他家裏要出聖人,從哪裏看?從積德。
善不能不修,德不能不積。修善積德,不著修善積德的相,那就變成功德。功德能幫助你超越叁界,能幫助你了生死脫輪回,福德不行。著相就是福德,著相在六道裏頭,人天兩道享大富貴,這消福。這個地方我們要認知,這就是佛告訴我們,世間再大的福報都不是究竟的,爲什麼?出不了六道輪回。而且享大福報的人,如果享過了頭,過分了,還會墮叁途。古代中國、外國做帝王的,死了以後墮地獄的很多,這些事情我們知道。真正明了之後,我們修善積德,要在功德上下手,不要求福德。
再看下面這一段,「供具隨心」。去拜佛,要供養,供養總得帶一點禮物,帶什麼禮物好?禮物從哪裏來?供具隨心,你心裏想什麼,就能變現出什麼。看經文:
【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
這個太自在了!真的嗎?是真的。今天科學家都知道,理都明了,事上還做不到。這個東西就是科學家所說的,能(能量)跟物質的互相轉變。科學家今天有能力把物質轉變成能量,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理論發明的。但是如何從能量再轉變成物質,科學家做不到。理論上講是決定可能的,那能量是遍虛空遍法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有本領把能量變成物質,就是經上所說的,你想要什麼,就變成什麼,不想要了,就把它化解了、就沒有了,能與質的互相轉變。
『供養之具,應念即至』。「即第卅七願,種種供養,隨意即至之成就也」。佛發這個願,這都是在他訪問十方佛刹所看到的,有人想供佛,找不到好東西供養就生煩惱,總是希望用最好的東西來供佛,到哪裏去找?所以佛就發了這個願,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衆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是第叁十七願的加持,你去供佛,你想要什麼樣的供品,這供品自然在你手中。所以四十八大願全都是有感而發,不是憑空想象的。再看下面經文: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這就是所變現的供物、供品,珍奇、微妙、殊勝,很特別,不是世間所有的,「表諸供物,微妙殊勝,超世希有」。這個供佛表自己的敬意,微妙到什麼程度?我們兩個人同樣去供佛,可以一樣的供品,供品微妙不一樣。那是什麼原因?真誠恭敬心的度數不相同。佛力是加持你,但是『珍妙殊特』,是你的真誠心在裏頭,你愈真誠就愈殊妙,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而且這…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