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

   淨土法門的綱領,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十六個字:“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這是清代徹悟禅師提出來的。徹悟禅師早年參禅,大徹大悟後,改修淨土,致力專弘淨土法門。太虛大師論述近代中國佛教史,談到由禅而淨提倡淨土的大師們時,說:“……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當首推紅螺山徹悟師。他的語錄,對禅淨一貫,卓特獨到。”徹悟禅師這十六個字被印光大師尊奉爲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我們一定要遵循這十六個字來修行,這樣才能獲得念佛的真實利益。

   第一部分 真爲生死

   “真爲生死”這句話說的是學佛的目的問題。

   我們學佛究竟是爲了什麼?在我們佛教教徒中,不少人對這個問題是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歸納起來,一般人的學佛目的,常見的大概有這四類:

   第一類,求消災免難,保全家平安。這個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好象小孩遇到危險了,自然只有求爹喊娘,而當父母的必然要幫忙。佛菩薩是衆生的父母,我們有災難,當然要求他。

   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切事情都可以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決,除了做壞事。”我們看,這個範圍該有多寬?除了做壞事不能求佛菩薩,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求。《普門品》上說,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還不是一般的男女,得到的是福德智慧之男,得到的是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敬愛,又有很好的品德。這絕不是隨便講的,只要我們認真求,都可以得到。《楞嚴經》上說:“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這都是真實不虛的。許多人正是這樣做,得到好處。消災免難,得到了利益。因此,對佛法生起了信心。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佛陀出世度衆生,他的根本目的不是這些,這個是教化衆生的方便法門。佛經上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衆生都想得到。佛菩薩爲化度衆生,總是先滿足衆生的正當的要求。“後令入佛智,”然後逐步引導他們進入佛的正知正見。也就是讓我們這些凡夫嘗點甜頭,得點利益,才會生起信心,才會進一步認真地學習佛法,逐步提高我們對佛法的認識,更進一步才會使我們的思想提高到要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度衆生的境界。我們必須弄清楚,要求消滅災難,保全家平安,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它當作學佛的目的,那就錯了!佛經上有一個比喻:就像把一顆價值連城的珠寶去換了一個糖來吃,這樣太不劃算了。

   第二類,爲了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娑娑世界的衆生,病苦的折磨是很厲害的。也有不少人因爲病苦認識到人生苦惱而學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爲念佛,疾病痊愈而增強了信心;也有不少人因爲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長壽。這是什麼原因?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就是“阿伽陀”藥。“阿伽陀”,意爲“普去”,普去衆生一切病,是萬病總持,一切病都能治療。我們希望無病無痛,健康長壽,當然可以滿願。但這也並不是佛陀度衆生的本意。因爲,縱然讓你活到120歲,也不能了生死,出輪回。

   還有一層道理,學佛的人清心寡欲,飲食清淡,加上戒殺,放生,種了一些善因,自然獲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但這只是學佛的付産品。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去追求它,即使得到也沒有用處。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輪回,追求健康長壽有什麼用?所以,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不應該作爲學佛的目的。

   第叁類,爲了求神通。有些學佛的人,喜歡追求特異功能,拼命要學神通,認爲這個才是學佛的目的。其實是錯誤的。因爲神通只不過是修行的付産物,妄想去掉,障礙消除,業盡情空,心如明鏡,自能照天照地,無所不見。所謂“無礙之謂通。”心無障礙,便得神通。但是,得到神通,並不能了生死,出輪回。邪魔外道,以及靈鬼,都有神通,依舊沈淪六道,無法出離。可是有些學佛得人,到處尋訪異人,追求神通,往往誤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見神見鬼,如癫如癡,給自己和家庭造成種種煩惱痛苦。曆來許多有大神通的高僧,教化衆生,從不談神奇,總是從最平實處下手,持戒修行,淨化身心,才能了生死,出輪回。同時告戒行人,縱使得到神通,一有貪著,便會受害。這是我們應該牢記和遵循的。

   第四類,爲了修來世,想下輩子過好日子,享點福。這些人感到人生太苦,實在不想再活下去,想好好修行,積累福德,下世有好日子過。這種想法從根本上講,對生死的苦,輪回的苦,還是沒有搞清楚。雖然他感到人生很苦,但並不想出輪回,還想再來婆娑世界享福報。這些人遭遇不好,環境惡劣,感到很痛苦,這些當然也是苦,但並不是人生真正的苦,這些苦與根本苦(輪回苦)比較起來就算不得什麼了。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衆生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了無窮期,這本身便是一大苦!一般不懂佛法的人認爲死了死了,死了就了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死了還要去投生。變人就很苦了,到叁惡道就更不用說了。生生死死,在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永遠出來不了,生死輪回,既無起點,也無終點,輪回不斷,永無止息。在座的人,在過去生中,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都去過了。當然也種了善根,今生才得變人,才聞佛法,這是很不容易的。再一轉下去,要哪一世才能變人,才能再聽佛法,就很難說了。從根本上說,我們今生學佛、念佛,當然就是修福德,修智慧,種下善因。如果我們不把它作爲往生淨土、了脫生死的資糧,而用來求下世福報,雖然肯定求得到,但到了下世大富大貴,貪戀五欲,盡情享樂;殊不知福報越大,造的惡業也就越大。到第叁世福報享完了,惡業卻造就了,就把自己送到叁惡道裏去了。所以,佛教叫做“叁世怨。”

   蓮池大師有段開示說得很好。他說,他觀察曆來當大官的,又有學問,又有才華,多數都是過去生中修行的出家人,並且修持得很好。但他們沒有把功德用來求生淨土,就變成下一世的榮華富貴了。這些人中的十分之九的人入胎就迷了,盡惰享受。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夠保持清淨心,繼續修行。這說明投胎以後能夠不迷的人太少了。印光大師講過一段公案:清朝末年,有叁位書生上京求名。參加殿試,江蘇彭蘊章,中了狀元;雲南人何桂清得第二名榜眼;陝西人張費得第四名傳胪。叁人一見如故,成爲莫逆之交。原來,彭還記得前生的事情,對他們說:“我們叁人前生都是出家人,同在一個廟子參禅。”何桂清官運亨通,擔任了兩江總督,與太平天國軍隊打仗,爲了保全個人性命,把精銳部隊調來保衛自己。當時,前線節節敗退,他就想跑。當地士紳苦苦挽留,他便叫衛隊開槍打死了十幾人。士紳們就告皇帝,立即把何抓去砍了頭。張費做過鹹豐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後來奉派爲欽差大臣,與回族軍隊談判,被誘殺身亡。何、張二人都是凶死,必然墮入惡道。這叁人前生中善因,但入胎都迷了,這一世沒有一人學佛,都是盡情享受榮華富貴,造了種種惡業,下一世,遭受惡報。

   上面講的四種類型的學佛目的,都是不正確的。那麼,人們學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只有“真爲生死,”才是學佛的正確目的。

   真正爲了了脫生死,出離輪回,這是釋迦佛出世的大願,是佛陀出世的大事因緣。

   爲什麼一定要了生脫死呢?因爲生死輪回太苦了。先說人生的苦,佛法說人生有八苦,實際上不止八苦。八苦是基本的苦,人人都免不了的“

   生苦--當嬰兒的時候,我們記不得了。但我們看新生的嬰兒都在哭,沒有笑的,可見那個日子不好過。還有一層很重要的道理,佛經上說:“生爲苦本。”我們這個軀殼是一切苦的根源,病、老、死,種種苦難都因它而來。

   老苦--在座的諸位六十歲以上的同修都能體會到。

   病苦--不少人都有這種經驗,疾病對我們身體、精神的折磨,醫藥費用的擔負,都能體現出痛苦。

  

   死苦--雖然我們還沒有直接經驗,但從親朋好友死亡的情景,可以理解、感受到一部分。這是再有地位,再有金錢也免不了的。

   愛別離苦--我們的親人、好朋友常常會出現生離死別的痛苦。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感慨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你討厭的人,憎恨的人,偏偏要聚會在一起,想擺脫也擺脫不掉。從叁世因果的觀點來看,你前世的冤家對頭,往往正是今天的親屬。

   求不得苦--人生欲望無窮無盡,不可能完全滿足。求不得苦是人人都不可免的。報載有個美國富翁服藥自殺,說明金錢也不是萬能的,富翁也有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五種覆蓋我們思想的東西,即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物質世界,包括我們的肉體。我們的肉體,佛法裏稱作:“色身。”受、想、行、識都是我們的精神狀態。人,就是五陰合成而成,就是精神、物質的結合體。五陰熾盛,即是身心的苦惱十分劇烈。貪、嗔、癡、財、色、名、食、睡,種種妄想,欲火燃燒,促使人們去犯下殺、盜、淫、妄的罪惡,要想罷休也難罷休。

   這八種苦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免不了,不過有輕重不同而已。

   學佛從哪裏下手?就是從觀察人生的苦下手。若不知道人生有這麼苦就不會想學佛。我們要通過觀察自己的苦,確確實實了解人生就是苦,這樣才會與佛法接近,佛法就是解決人生根本苦。讓我們出離生死苦海的學問。觀察了人生的苦,還要進一步觀察輪回的苦。因爲人生的苦與輪回的苦相比較,人生的苦只是小苦,輪回才是大苦。叁界內有六道:天道、人道、…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