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就像毛主席所說的這句話,全心全力爲人民服務。佛把它改兩個字,全心全力爲衆生服務,衆生範圍大,遍法界虛空界都叫衆生。人民不行,人民充其量十法界的人道,除了人道,還有天道、聲聞道,那都不算了,統統要算進去。往下,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修羅道,統統是一體,所以衆生就統統包括了。諸佛菩薩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爲十法界一切衆生服務,不但爲有情衆生,他還爲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其中。這是佛菩薩服務的對象,幫助這些衆生覺悟。

  確實花神、樹神往生的,我們聽說過,我們也見到過。去年,我們澳洲淨宗學院停車場那個地方有兩棵枇杷樹,樹神往生了。我們在那裏建學校,建個學院十年,他聽十年經,念十年佛,往生了,托夢給學院的年輕出家人。這些同學到第二天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們再去看枇杷樹,枯死了,他走了。大家聽到都非常歡喜,樹神往生。這是把信息傳給我們的,我們還相信往生絕不止這兩棵樹,我們周邊的樹很多、周邊的鬼神也很多,我相信有很多都往生了。

  所以,放下重要。美國的修.藍博士到香港來訪問我,我們就談這個問題。他用意念幫人治病,治好幾千人,憑什麼?他告訴我,清淨心。清淨心怎麼得來?他的方法是把我們的記憶,你能夠記得的東西全部把它放下,他叫清除。就是從你心裏,我們現在人講從腦子裏頭,把你記憶的東西統統放下。不好的記憶全放下,好的記憶也放下,爲什麼?頭腦要空,就是心要空。佛門裏面講養生,養生的道理,養身,身要動,因爲身是有,所以它要運動;心是空的,所以養心要靜。佛法裏頭養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拜佛,你看拜佛,全身在運動,身動心不動,心裏頭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念不生,這養心。不要去想,想就讓心在操作,心就動了;心動,心就很苦。所以養心要靜。淨宗養心的方法,念佛,心裏面只許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所有的念頭,善念惡念全放下。讓空靈的心只有阿彌陀佛,這叫真正念佛,這個方法會得阿彌陀佛的加持。

  我們看修.藍博士,他有能力把記憶統統清除掉,也就是說他什麼都不想。他給人治病,就想一樁事情,想病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觀想。所以他治病不需要跟病人見面,不需要接觸,病人距離幾千裏都沒有關系,他有本事把他治好。得再嚴重的病,像癌症這些,醫院不治了,他都有辦法給你治好。每天半個小時,佛家講觀想,首先想這個病人跟我一體,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再想他什麼地方有病,我用清淨、善念把這個生病的細胞恢複正常。一天做半個小時,一個月就好了,我這裏好了,病人的病就好了,自然就沒有了。這個道理就是佛經上講的行舍,定覺分,就這個道理,真有效!這個方法是夏威夷土著祖傳的方法。特別是災難時期好用,爲什麼?沒有醫生、沒有醫藥了,你生病什麼方法治?這個方法今天能傳遍全世界,我覺得這是佛力加持,災難未來之前,我們就懂得這個道理。但是這個道理它的基本就是要清淨心,要把心裏面的妄念統統清除掉,你就有這個能力。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只要自己把妄念清除掉。惡念是妄念,善念也是妄念,統統都叫妄念,清淨心裏頭沒有念頭。所以心清淨平等它就覺了,清淨是行舍,平等就是定。這個定覺分,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從這個向上提升。

  定覺分,得定的時候,定中有境界。這個時候,佛提醒我們,你要知道定中境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不可以貪受。如果貪圖享受定中的境界就錯了,那就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不貪著是佛境界,貪著就是魔境界。實際上佛跟魔都沒有,是你自己一念心。你一念心清淨、一念心正,就是佛境界,你就成佛了。一念心不清淨,一念心邪,什麼叫邪?起了貪心、起了貪愛,這叫邪。那是什麼?你就成了魔,你就不是佛了。所以,不生見愛妄想是爲定,那是真正禅定,大乘所說的禅定,決定不能夠生見愛妄念。有見愛,妄想是什麼?妄想是貪著,貪戀這個境界。

  下面第七,「念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這是要注意的,定跟慧要平等。慧要是多了,心浮躁,就是妄念很多,你定不下來;如果定太多,沒有慧,心昏沈,雖然定下來,沒有智慧,昏沈。所以這個念,這個念覺分,就在修行時候,這兩種現象常有。念佛人在念佛堂止靜的時候,修禅的人在禅堂功夫得力的時候,都會出現這個境界。出現這個境界,你要知道怎樣把它調勻,定慧均等。慧是明了,定是不動,就是清清楚楚,要如如不動。對于定中所有的境界,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不能夠染著。如果定中現的境界相是地獄的現象、是妖魔鬼怪的現象,不驚不怖,沒有恐怖,都把它當作看電視。佛境界出現、魔境界出現,假的,不是真的,心不被境界所動,這就對了。

  七覺支它起作用就是運用在「若心沈沒」,昏沈,精神提不起來,這個時候要用念覺支,就是第七,七覺裏頭第七,要用念。這個念「常在兩楹之間」,這兩楹是比喻。兩楹本來是中國從前建築堂屋裏頭的兩根柱子,這叫兩楹。在此地是比喻,就是昏沈跟掉舉這兩種境界當中。掉舉是心七上八下,停不下來、定不下來,昏沈就是容易打瞌睡,讓你功夫都産生障礙,不能入禅定的境界。所以在這個時候,要「調和中適,是爲念」。「此七通名覺分」,爲什麼?「能到菩提一分故」,它能夠幫助你覺悟。「七覺聖道」,七覺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是「聖道」,聖道指八聖道。這些術語在大乘教叁十七助道品,正助雙修,用這個來助修,這個是一般常用的。

  我們看下面講聖道,「聖道者,指八聖道,亦名八正道」,說八聖道跟八正道是一樣,一個意思。「謂:一正見,二正思惟,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這叫八正道。「《彌陀疏鈔》曰」,這是蓮池大師,明朝末年人,淨土宗中興的一位大德,他留給我們最著名的著作就是《彌陀經疏鈔》。疏是解釋經的,就是注解。鈔是解釋疏的,他解釋得很深,怕一般人學得困難,又作鈔來解釋疏,就是注解的注解。《彌陀經》分量不大,《疏鈔》的分量相當可觀,完全用《華嚴經》來解釋《阿彌陀經》,這是祖師用意很深。因爲在他那個時代,禅風很盛,佛門裏面統統都是修禅。你看寺廟都叫禅寺,你到處看到都是禅寺。可是禅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

  蓮池大師他都通,宗教、顯密圓融,看到這些人盲目的,不是禅的根性去修禅,怎麼會有成就?但是勸他念佛,他不肯念,對淨土有誤會。那是什麼?那是老太婆教,那是沒有知識的下下根人修的。所以大師用《華嚴經》來解釋《阿彌陀經》,這用意是什麼?把《阿彌陀經》提升到《華嚴》的境界,讓人家不敢輕視,讓人家歡喜學習。《華嚴》講十玄門,《無量壽經》裏頭也有十玄門。《大方廣佛華嚴經》清涼大師的注解,十門開啓,他講小本《阿彌陀經》也用十門開啓。這個用意好,所以能把淨土教在他老人家一生手中扶起來、複興起來。接著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他的學生,但是蕅益是蓮池私淑弟子,也就是沒見過面。蕅益,了不起的人!非常崇拜蓮池大師,他們都是住在杭州,但是蓮池大師已經圓寂了。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在,他專修專弘,依蓮池大師爲老師,自稱爲蓮池大師的弟子。蓮池的法他真的得到了,真的被他繼承下來;換句話說,他是蓮池真正的得法弟子。

  中國依古人作老師的很多,每個朝代都有。依古人爲老師,頭一個是孟子,孟子依孔子作老師。孔子過世了,沒見過面,孔子的書,著作的書,留在後世,他專門讀孔子書,有問題向孔子弟子請教。那個時候孔子的學生在世的還有不少人,孟子所提到的就有十幾個人,這都他向他請教的。他學孔子學成就了,成績比孔子在世的時候跟孔子學的弟子還高。你看後世人稱儒家稱孔孟,不稱曾子、不稱有子,不稱其他的人,單單用孟子。雖然沒跟老師見面,真學、真幹,超過老師當年親自教導的那些學生,超過了。

  這個門路一開,孟子開的,後頭學的人就多了。我們在曆史上看到最著名的司馬遷,漢朝大文豪,史學家,他學左丘明。左丘明寫了一部書《左傳》,《春秋》是孔子作的,《左傳》是什麼?是《春秋》的注解,注得很詳細。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司馬遷是漢朝人,他專學《左傳》,學左丘明,學得非常像。他寫了一部《史記》,你看《史記》的文章,學成功了。所以,司馬遷是左丘明的私淑弟子。到唐朝,唐宋八大家頭一個韓愈,韓愈學司馬遷,司馬遷是漢朝,韓愈是唐朝時候人。他專學《史記》,學成功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功了,成爲唐宋文學裏頭第一個人。古人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道理!你看中國曆代出這麼多人。在佛門裏面,我們看到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學蓮池,蓮池不在了,往生了,專門學蓮池大師的注疏,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蓮池是淨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是第九代,這等于說是社會大衆公認了,肯定了他的成就。

  這個理論、方法我們要記住,我們一生要真正成就,不能搞多、不能搞雜,跟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思想純正,不雜不亂;你聽多、學多了,就亂了、就雜了,很難成就。一門成就之後,一經通經經全通了;一個法門入進去,門門都進入了,全通了。這個方法比廣學多聞超出太多,廣學多聞學不了,心是雜亂的;一門深入,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定能生慧,那怎麼會一樣?這個理念、這種方法只有中國有、印度有,西方人沒有,我們要做出樣子給西方人看。我們相信佛說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本來是佛,西方人也有佛性,他本來也是佛,遇緣不同。他生在那個環境裏頭,沒有聖賢文化、沒有佛陀教育,他不知道。雖然西方有漢學院,世界聞名,我兩次去訪問、去參觀,去跟他們交流,真的了解、明白了。他們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