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四集) 2012/6/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8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四十六頁,第二行當中看起,正語:
「正語者,不唯心無邪思,以無漏智,攝口四業,住四善語故」,八正道第叁。語業是最容易犯的,世出世間聖人對這樁事情都非常注意。孔夫子教學,大家都知道四科,第一個科目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是基礎。所以最重視的德行,人要有德。第二就是言語,說話要知道分寸,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完全是智慧。佛法裏頭將不妄語列爲四重戒,比丘戒裏頭、菩薩戒裏頭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叫四根本戒。佛看得很重,說《無量壽經》,第八品裏面告訴我們善護叁業,護是護持,叁業是身、口、意,意是造作。一般經論的順序都是用身口意,可是佛講《無量壽經》善護叁業,第一個講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把口業擺在第一,這個很少見的,什麼原因?也就是口業最容易犯。所以身是叁業,殺盜淫;意也是叁業,貪瞋癡,不貪、不瞋、不癡;口四業,四條,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這是世出世間的根本戒,佛重視,儒也重視,中國過去老祖宗沒有不重視的,諺語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福無門,唯人自召」。這是我們不能不重視的,八正道只有八條,它列在第叁。
學佛,學佛是學什麼?昨天我們說過,學佛,佛是智慧、是福德。智慧誰不要?福德也是大家要的,學佛就是學智慧、學福德。有福德自然有福報,沒有德哪來的報?這是十法界一切衆生所希求的。最殊勝的福慧、最圓滿的福慧、最究竟的福慧在經典當中,釋迦牟尼佛教的。爲什麼說它最究竟、最圓滿?因爲釋迦佛教的是稱性的。這個智慧、福德從哪裏來的?佛告訴我們,是自性裏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外面沒有,這個屬于性德。那現在爲什麼沒有了?現在迷了,迷失了自性。性德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也說不盡,經典上所說略舉一二。世間法不是從自性流出來的,跟佛法不一樣,這佛法是真的,世間法沒有。
中國,我們走遍全世界,才知道中國可貴、中國可敬。中國自古以來,世世代代都出聖人,尤其佛教到中國來,英國湯恩比博士贊歎說,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夠接納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印度佛教,它從印度來的,不是中國的。又說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儒跟佛接觸,儒提升了,道跟佛接觸,道也提升了,沒有跟佛接觸之前,確實,這世間法、人天法。用佛經的道理來解釋儒家的四書五經、十叁經,把這些典籍提升到跟大乘經一個味道,這是佛法把本土文化帶起來了、提升了。所以今天講中國文化,儒釋道叁足鼎立,缺一個都不可以。可是今天儒釋道都沒有了,沒人學了,儒的經典沒人學,道的經典也沒有人學,佛也沒有人學,所以社會亂了,人民苦了。爲什麼會失掉?我們看看過去世世代代,這樁事情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將護法這樁大事付托給國王大臣,請他們護持,儒跟道也不例外,都是曆代帝王護持。學的人多,成就的人多。有大成就的人,在過去帝王都是禮請到宮廷裏面去講學,在皇宮講學,帝王帶著嫔妃、文武大臣來聽課。于是上行下效,下面一直到人民,都知道這個東西好,都知道要學習,所以家學裏頭列入課程。
古時候的家學教四書。教育在中國曆代都是家庭自己負責,國家沒有設立很多學校。國家中央有太學,省、縣市也都有學校,一個,那是什麼?培養國家幹部的。那些學生參加考試,考試及格進入這些學校,以後就是做國家的官吏,現在講公務人員。自己的家學,家學是每一個家長都重視,都希望自己子孫裏頭有出人頭地的人才出來。請老師,那是一樁大事,家庭裏頭要開會,老人,大概小孩、父母還沒有資格參加,他們年歲太輕,叁、四十歲的人。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這些人來主持,探訪哪個地方真正有學問、有德行,又會教學的,這些條件具足,再派人去禮請。那個請老師的禮節非常隆重,老師請到家裏來,家人,你看這小孩在旁邊看到,家裏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向老師行大禮,叁跪九叩首,這樣隆重。老師才真正負責來教,老師不認真教,怎麼能對得起你家人?
古時候做老師的人,學生有出人頭地的,老師的光榮。如果自己兒子考取功名,考到狀元、考到進士,學生一個都沒有,人家會把這人就有批評,他就沒有臉見人。他怎麼?私心,自己教兒子教得好,教學生就吝法,那他怎麼做人?所以全心全力教學生,自己兒女差一點沒有關系,學生好了,學生會照顧老師的後代。爲什麼?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就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比照顧自己兄弟姊妹還要加一等。這就是老師爲什麼要認真教學,他認真教學,他的後代就有人保障。學最重要是德行,德行的根是父母紮的。進學大概是六、七歲,標准上學的年齡是七歲,有聰明的、好學的,六歲就可以上學。這個年齡,老師還要做榜樣,要守規矩。不僅是口教,身教,老師所教的自己都做到,學生才相信,學生才肯學。老師的辛勤(辛苦勤奮)爲下一代,不僅是爲你這一家,爲整個民族、爲整個國家培養優秀人才。
教科書,聖賢的經典,不是現在人隨便編的,所以他這個學有根有底,當然不一樣。老師對學生的管教非常嚴格,所謂是「嚴師出高徒」。中國以前的小朋友,確實沒有現在外國人那樣的活潑,沒有,有很多規矩約束他。《弟子規》,必須要遵守的,那是家學共同的科目,裏面講一百一十叁樁事情。除這個事情還有每個人家經營的事業不一樣,有人世世代代做官的,他的規矩就更多,有人是務農的,有人是做工的,有人是做買賣的,士農工商各人行業不一樣,每一行都有規矩。諸位看看家譜,你就知道了,家譜裏頭有家訓、家規,你就完全看到了。你才曉得《弟子規》那是共同的,必須要遵守的,除這個之外還有自己的,我家庭,我們學術是哪個學派的,事業是經營什麼樣行業的,各有各的規矩,家譜都有記載。家譜是家庭曆史,從老祖宗世世代代記載下來。
大概,我常常在想,漢族這個族群,最早是一個祖先,應該是伏羲氏,這畫八卦的伏羲氏。伏羲以後神農,神農以後黃帝,但這個時間很久,伏羲到神農是五百年,神農到黃帝也是五百年。黃帝才有文字,黃帝到現在四千五百年,這有文字,以前沒有文字,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印度婆羅門教有一萬叁千年的曆史,最早也沒有文字。我們從孔老夫子學習的態度裏頭,能夠看出一些迹象。夫子自己常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種修學的心態,恰好現在人丟掉了。古時候受孔子教育時間長,印象深刻,差不多個個都有。述而不作就是說明自己一生沒有創作、沒有發明。現在人學外國人,外國人就是要創造、要發明。孔子一生不敢,創造發明是大德行、大智慧,我們沒有那種能力,所以只有向前人學習,把前人所教給我們的世世代代傳下去,對于古人一絲毫懷疑沒有,有信心!叫信而好古。
愈是古老東西愈純真,所以古老東西可貴,這裏頭的道理,我們在自己一生過程當中就有很深刻的體會。譬如我們目前的生活、目前的社會,跟十年前比,十年前比我們現在人純樸、老實,再往十年前比,更好,愈往前面愈好。想到我們自己小時候,十歲的時候,記事很清楚了,那個社會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見面都會打招呼,陌生的人都會打招呼。行路的人,那個時候旅行都是走路,有錢的是騎馬,那就算很不錯了,坐轎子,還沒有車。那個時候的馬車,那就是很奢侈的,富貴人家才有。農家有牛車。交通非常不方便,看到這個旅客的時候,都會邀請休息一下,這裏泡一杯茶水給他喝,來接待他,現在沒有了。從前沒有旅館、沒有飯店,人情味很濃,這十年、十年,一個十年不如一個十年。
所以孔子好古,孔子那個時代也是亂世,想想過去曆史上的盛世,堯舜之治,是孔子心目當中常常向往的。堯王、舜王,所謂堯天舜日。孔子生在周朝,夏商周開國都了不起,夏禹,禹王,繼承舜王的,商湯、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大聖人!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我們在曆史上看到,周朝的時候八百諸侯,幅員並不大,就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是外國,異族了。就是中原這一代有八百多個國家,都是小國,像現在的一個鎮、一個縣,以前那就是一國。國王就是國君,稱侯,叫諸侯國。周也是個諸侯國,周的面積百裏,一百裏。一百裏比現在小,大概就是現在五十公裏。五十公裏那是一個國,大國,不是小國。政治辦得好,人民安樂,所以每一個諸侯國都向它學習,它等于說是天下所有諸侯國的模範城市。諸侯國尊他爲天子,那個天子沒有統轄權,只是尊號,尊重你,向你學習,遇到疑難雜症向你請教。所以這種示範點很重要。
以後統一了,秦統一行的是霸道,法製,十五年就被人推翻了,漢取而代之。漢武帝聰明,召集這些大臣研究,國家這麼大,統一了,以前這些諸侯國都變成郡縣,怎麼治理?董仲舒建議,治國采取孔孟的學說,漢武帝同意了。這個理念就一直綿延到滿清,都是以儒治國,以佛跟道來做補助。儒是由國家主管教育單位來推動,宰相底下第一個部,禮部,禮部尚書就等于現在的教育部長。但是那個時候的教育部是擺在第一位,換句話說,國家所有一切行政設施都是爲教育服務。所以國泰民安,人人都明理,都能夠遵守道德,都能夠守住倫理,國家有很長的時間長治久安。太平盛世,在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不少次,每一次大概一百年到二百年,這麼長的時間天下承平。所以中國過去那一套東西好!
唐太宗編的這一部《群書治要》,就是治國的精華,大唐盛世就靠這個。這部書不但治國,修身、齊家都靠這個,後頭的效果是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和諧、世…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