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四集) 2012/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四十六页,第二行当中看起,正语:
「正语者,不唯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语故」,八正道第三。语业是最容易犯的,世出世间圣人对这桩事情都非常注意。孔夫子教学,大家都知道四科,第一个科目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是基础。所以最重视的德行,人要有德。第二就是言语,说话要知道分寸,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完全是智慧。佛法里头将不妄语列为四重戒,比丘戒里头、菩萨戒里头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叫四根本戒。佛看得很重,说《无量寿经》,第八品里面告诉我们善护三业,护是护持,三业是身、口、意,意是造作。一般经论的顺序都是用身口意,可是佛讲《无量寿经》善护三业,第一个讲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很少见的,什么原因?也就是口业最容易犯。所以身是三业,杀盗淫;意也是三业,贪瞋痴,不贪、不瞋、不痴;口四业,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世出世间的根本戒,佛重视,儒也重视,中国过去老祖宗没有不重视的,谚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福无门,唯人自召」。这是我们不能不重视的,八正道只有八条,它列在第三。
学佛,学佛是学什么?昨天我们说过,学佛,佛是智慧、是福德。智慧谁不要?福德也是大家要的,学佛就是学智慧、学福德。有福德自然有福报,没有德哪来的报?这是十法界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最殊胜的福慧、最圆满的福慧、最究竟的福慧在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教的。为什么说它最究竟、最圆满?因为释迦佛教的是称性的。这个智慧、福德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外面没有,这个属于性德。那现在为什么没有了?现在迷了,迷失了自性。性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也说不尽,经典上所说略举一二。世间法不是从自性流出来的,跟佛法不一样,这佛法是真的,世间法没有。
中国,我们走遍全世界,才知道中国可贵、中国可敬。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都出圣人,尤其佛教到中国来,英国汤恩比博士赞叹说,古时候中国人心量很大,能够接纳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印度佛教,它从印度来的,不是中国的。又说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儒跟佛接触,儒提升了,道跟佛接触,道也提升了,没有跟佛接触之前,确实,这世间法、人天法。用佛经的道理来解释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把这些典籍提升到跟大乘经一个味道,这是佛法把本土文化带起来了、提升了。所以今天讲中国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缺一个都不可以。可是今天儒释道都没有了,没人学了,儒的经典没人学,道的经典也没有人学,佛也没有人学,所以社会乱了,人民苦了。为什么会失掉?我们看看过去世世代代,这桩事情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将护法这桩大事付托给国王大臣,请他们护持,儒跟道也不例外,都是历代帝王护持。学的人多,成就的人多。有大成就的人,在过去帝王都是礼请到宫廷里面去讲学,在皇宫讲学,帝王带着嫔妃、文武大臣来听课。于是上行下效,下面一直到人民,都知道这个东西好,都知道要学习,所以家学里头列入课程。
古时候的家学教四书。教育在中国历代都是家庭自己负责,国家没有设立很多学校。国家中央有太学,省、县市也都有学校,一个,那是什么?培养国家干部的。那些学生参加考试,考试及格进入这些学校,以后就是做国家的官吏,现在讲公务人员。自己的家学,家学是每一个家长都重视,都希望自己子孙里头有出人头地的人才出来。请老师,那是一桩大事,家庭里头要开会,老人,大概小孩、父母还没有资格参加,他们年岁太轻,三、四十岁的人。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这些人来主持,探访哪个地方真正有学问、有德行,又会教学的,这些条件具足,再派人去礼请。那个请老师的礼节非常隆重,老师请到家里来,家人,你看这小孩在旁边看到,家里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向老师行大礼,三跪九叩首,这样隆重。老师才真正负责来教,老师不认真教,怎么能对得起你家人?
古时候做老师的人,学生有出人头地的,老师的光荣。如果自己儿子考取功名,考到状元、考到进士,学生一个都没有,人家会把这人就有批评,他就没有脸见人。他怎么?私心,自己教儿子教得好,教学生就吝法,那他怎么做人?所以全心全力教学生,自己儿女差一点没有关系,学生好了,学生会照顾老师的后代。为什么?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就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比照顾自己兄弟姊妹还要加一等。这就是老师为什么要认真教学,他认真教学,他的后代就有人保障。学最重要是德行,德行的根是父母扎的。进学大概是六、七岁,标准上学的年龄是七岁,有聪明的、好学的,六岁就可以上学。这个年龄,老师还要做榜样,要守规矩。不仅是口教,身教,老师所教的自己都做到,学生才相信,学生才肯学。老师的辛勤(辛苦勤奋)为下一代,不仅是为你这一家,为整个民族、为整个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教科书,圣贤的经典,不是现在人随便编的,所以他这个学有根有底,当然不一样。老师对学生的管教非常严格,所谓是「严师出高徒」。中国以前的小朋友,确实没有现在外国人那样的活泼,没有,有很多规矩约束他。《弟子规》,必须要遵守的,那是家学共同的科目,里面讲一百一十三桩事情。除这个事情还有每个人家经营的事业不一样,有人世世代代做官的,他的规矩就更多,有人是务农的,有人是做工的,有人是做买卖的,士农工商各人行业不一样,每一行都有规矩。诸位看看家谱,你就知道了,家谱里头有家训、家规,你就完全看到了。你才晓得《弟子规》那是共同的,必须要遵守的,除这个之外还有自己的,我家庭,我们学术是哪个学派的,事业是经营什么样行业的,各有各的规矩,家谱都有记载。家谱是家庭历史,从老祖宗世世代代记载下来。
大概,我常常在想,汉族这个族群,最早是一个祖先,应该是伏羲氏,这画八卦的伏羲氏。伏羲以后神农,神农以后黄帝,但这个时间很久,伏羲到神农是五百年,神农到黄帝也是五百年。黄帝才有文字,黄帝到现在四千五百年,这有文字,以前没有文字,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印度婆罗门教有一万三千年的历史,最早也没有文字。我们从孔老夫子学习的态度里头,能够看出一些迹象。夫子自己常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种修学的心态,恰好现在人丢掉了。古时候受孔子教育时间长,印象深刻,差不多个个都有。述而不作就是说明自己一生没有创作、没有发明。现在人学外国人,外国人就是要创造、要发明。孔子一生不敢,创造发明是大德行、大智慧,我们没有那种能力,所以只有向前人学习,把前人所教给我们的世世代代传下去,对于古人一丝毫怀疑没有,有信心!叫信而好古。
愈是古老东西愈纯真,所以古老东西可贵,这里头的道理,我们在自己一生过程当中就有很深刻的体会。譬如我们目前的生活、目前的社会,跟十年前比,十年前比我们现在人纯朴、老实,再往十年前比,更好,愈往前面愈好。想到我们自己小时候,十岁的时候,记事很清楚了,那个社会非常祥和,人与人之间见面都会打招呼,陌生的人都会打招呼。行路的人,那个时候旅行都是走路,有钱的是骑马,那就算很不错了,坐轿子,还没有车。那个时候的马车,那就是很奢侈的,富贵人家才有。农家有牛车。交通非常不方便,看到这个旅客的时候,都会邀请休息一下,这里泡一杯茶水给他喝,来接待他,现在没有了。从前没有旅馆、没有饭店,人情味很浓,这十年、十年,一个十年不如一个十年。
所以孔子好古,孔子那个时代也是乱世,想想过去历史上的盛世,尧舜之治,是孔子心目当中常常向往的。尧王、舜王,所谓尧天舜日。孔子生在周朝,夏商周开国都了不起,夏禹,禹王,继承舜王的,商汤、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大圣人!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周朝的时候八百诸侯,幅员并不大,就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外国,异族了。就是中原这一代有八百多个国家,都是小国,像现在的一个镇、一个县,以前那就是一国。国王就是国君,称侯,叫诸侯国。周也是个诸侯国,周的面积百里,一百里。一百里比现在小,大概就是现在五十公里。五十公里那是一个国,大国,不是小国。政治办得好,人民安乐,所以每一个诸侯国都向它学习,它等于说是天下所有诸侯国的模范城市。诸侯国尊他为天子,那个天子没有统辖权,只是尊号,尊重你,向你学习,遇到疑难杂症向你请教。所以这种示范点很重要。
以后统一了,秦统一行的是霸道,法制,十五年就被人推翻了,汉取而代之。汉武帝聪明,召集这些大臣研究,国家这么大,统一了,以前这些诸侯国都变成郡县,怎么治理?董仲舒建议,治国采取孔孟的学说,汉武帝同意了。这个理念就一直绵延到满清,都是以儒治国,以佛跟道来做补助。儒是由国家主管教育单位来推动,宰相底下第一个部,礼部,礼部尚书就等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但是那个时候的教育部是摆在第一位,换句话说,国家所有一切行政设施都是为教育服务。所以国泰民安,人人都明理,都能够遵守道德,都能够守住伦理,国家有很长的时间长治久安。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次,每一次大概一百年到二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天下承平。所以中国过去那一套东西好!
唐太宗编的这一部《群书治要》,就是治国的精华,大唐盛世就靠这个。这部书不但治国,修身、齐家都靠这个,后头的效果是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和谐、世…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