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五集) 2012/6/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8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八百四十六頁,第四行當中看起:
「六正精進者,以無漏智,應勤行精進,趨涅槃道故」。世間一切善法有叁個根,能生一切善法,這叁個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癡,這是世間叁善根。大乘菩薩善根只有一個,就是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這裏有個簡單的解釋,以無漏智,智慧裏面不夾雜妄想、雜念,這就叫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不夾雜這些,這是真智慧,自性清淨心所生的真實智慧。以這個智慧觀察,勤行精進,勤行也就是精進的意思。但是精進這兩個字,精是純而不雜,進是不退轉,所以精進比勤行的意思更明顯。中國古大德跟佛法裏頭說法是一致的,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是精進的相,精進的樣子。一門這就是精,學很多這就是雜。雜,你分心,你的意念不能集中。古人學習的目的跟今人不一樣,今人求學的目的是爲了名利,古人不是的。古人勤學是爲求智慧,佛法裏面要求的明心見性,世間法裏要求的也求開悟。我們小時候,我記得我念初中一年級,有一天偶爾從老師休息室門口經過,裏面老師在談話,在評論學生,某個學生有悟性。換句話說,那個時候,那是抗戰期間,老師還著重學生的悟性,怎樣幫助學生開悟,他們重視這一點。這是過去傳統私塾裏面的教學,老師非常著重學生悟性。
所以教學確實是吸收了佛教的教學方法,佛教的方法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智慧。一門深入,那個心容易定,道理在此地。學很多、學很雜,就定不下來,定不下來,你所學習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裏頭有悟,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無漏智,他有悟處,所以是聞一知十,一聞千悟,它有這種能量在裏頭,知識沒有。所以現代,我們看了許許多多的國家,也參觀他們的學校,縱然到大學、研究所,還是求知識,沒有談到智慧。戒定慧,他們沒聽說過。戒定慧是大乘,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中國的儒家接受了,道家也接受了,都用這個方法。一部經專修專弘,這一部經上開悟了,實際上一切經都通了。大乘通了,小乘也通了;顯教通了,密教也通了;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奇怪了,這什麼原因?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的本體是自性,你見了性,怎麼會不知道?不學就知道了。所以佛家大乘的智慧,有無師智,無師智是沒有學習過的,自然智。
有證明,我們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就是個證明。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五祖在深夜,方丈室裏頭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我們估計大概不超過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豁然大悟。他說出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他的心得報告,他開悟時候的報告,也就像今天的博士論文。不是用文字寫的,口述的,很簡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見性了,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在佛菩薩是清淨,在一切衆生還是清淨。那我們就曉得,所謂染汙,不是染汙本性,是染汙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妄心,本性是真心,真心沒有染汙,妄心有染汙,他見到真心。第二個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真心是不生不滅的,這說明真心的樣子,沒有生滅。妄心有生滅,阿賴耶有生滅,末那有生滅。凡是從阿賴耶變現出來的,萬事萬物統統都有生滅,包括星球。
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最近叁十年代的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一個脈動的現象。人身上有脈搏,這脈搏跳動的,整個宇宙都是的,這個頻率很高,一般人沒法子覺察到。現代科學發明的最新儀器,我們不能不佩服,它們能夠捉捕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的頻率。一秒鍾一千兆次的波動現象,現代科學家捕捉到了。佛經上給我們講的,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叁百二十兆。一彈指,裏頭波動現象多少次?叁百二十兆。一秒鍾能彈多少次?我能彈四次,我相信有比我能力強的,年輕力壯的,至少可以彈五次,五乘叁百二十,一千六百兆。現在科學家能捕捉到一千兆,跟佛法講的很接近了。整個宇宙就是這個現象,物質是這個現象,精神也是這個現象,我們這思想也是這個現象,自然現象都不能超越這個現象。
所以佛經上,以前,我們現在很幸運,有科學家幫助我們,從前沒有。佛說這些宇宙人生真相,那個時候的人怎麼能接受?怎麼能相信?怎麼能不懷疑?這是我們佩服到極處的地方。那是什麼?老夫子的精神。孔子對古聖先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不懷疑。現在人不信,怎麼能不懷疑?我們學佛一甲子,這種疑團還是在,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還有一分懷疑。不是我們的常識!到看到量子力學報告,我們這個疑惑才斷掉,才相信佛講的是真的。佛怎麼見到的?佛說,這個境界是八地以上,也就是說八地菩薩以上在定中都能見到。所以佛不是用科學儀器,不是用數學來推算,他定中見到的,叫現量境界。不是比量,不是非量,就是親眼看見的。七地之前的定功還不行。
我們照《華嚴經》的說法,大乘講禅定,等級至少五十二個,一個比一個深,到五十二那到頂了,圓滿的覺悟了。可是在大經上我們看到,所謂明心見性的菩薩,在多少個階層?第十一個。五十一個等級第十一個,就是禅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現代科學家也承認,不同空間維次至少有十一個,這是他們能夠證明的。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盡無數的。這個東西從哪裏來的?大乘經教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確實,不同空間維次是從分別心裏頭變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是從這裏頭來的。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空間維次就沒有了,宇宙的源起你就親眼看到,沒有障礙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六道衆生,他所用的感官是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意是思想。大乘分得很細,思是第七識,想是第六識,都是妄心。你看中國古人造字,那是智慧的符號,思是什麼?心裏頭有了分別。你看,心上一個田字,那個田就是格子,就是分別。想,想心裏頭有相。你想一個人,心裏有個人的相;想一個建築物,心裏有個建築物的相,有相。所以想是執著,思是分別,第六識、第七識。有沒有這個東西?不見得真有,是從你想象當中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心想就沒有一切法。大乘教上,《般若經》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東西?真的東西沒有相。自性沒有相,所以自性找不到,科學家、哲學家都找不到。科學、哲學能找到的,一定要有現象,沒有現象他找不到。自性、真心不是物質,不是念頭,沒有念頭,真心離念,念頭是精神的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叁種現象都沒有,所以科學跟哲學對它不起作用。怎麼知道有?佛說得很好,這個事情唯證方知。用什麼方法證?甚深禅定。禅定等級分爲五十二個等級,要到最高第四個等級才看到,那是很高級的禅定。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菩薩最高的四個等級,再上面就是佛,佛稱妙覺。《華嚴經》上說的,妙覺是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說正等正覺是從初住菩薩算起,也就是第十一個等級,第十一個等級到五十一個等級,都叫做正等正覺。
我們學習能夠想象得到,正等正覺裏頭,大乘教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等級是真有嗎?不能講真有。爲什麼?這四十一個等級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等級?所以,他是平等的,叫一真法界,他平等的。但是說他平等的,裏面真有不平等。不平等是什麼?無明習氣沒斷,習氣有厚薄不一樣。譬如,十住菩薩習氣就很濃,十地菩薩習氣就很淡薄,到等覺還剩一點點,那一點點斷掉了他就成佛了。它是習氣。所以這四十一個,不能一定說有,不能一定說無,實在講是習氣厚薄不一樣。習氣沒法子斷,想個什麼方法斷習氣,那你就墮落了。爲什麼?你又起心動念,你又有分別執著了。所以這個境界裏頭,大乘說叫無功用道,古人所說此處用不得力,你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墮落了。這是大乘境界。
大乘不容易!佛講大乘,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奠定基礎。釋迦牟尼佛的教學,你看教阿含,阿含是世間法,倫理、道德、因果。也講到佛法,佛法講得很淺,只講到人空。勸大家不要執著這個身體,身體是假的,這個信息是透出來了。再方等,這提升了。阿含十二年等于小學,小學裏最高的,證得人空。真正證得人空的人,就稱阿羅漢,脫離六道輪回。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方等好比辦中學,做大學的准備。方等講到最高的地方講到法空,不但人是空的,法也是空的。人是五蘊集合成的現象,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所以這個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小乘人執著,身是假的他承認,法是真的,他以爲法是真的。在方等教裏面,佛就告訴,法也不是真的。
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受是你有感受,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想,你有思想,你能想過去,也能想未來;行,就是這種狀況它相續不斷,這叫行。你看,前念滅,後念又生了,它不會斷掉的,這叫行。識,用我們現在最淺顯的話來說,就是記憶。你眼見的、耳聽的、接觸到的,你有深刻的印象,這印象在哪裏?印象在阿賴耶。阿賴耶好像是資料庫,它搜集這些資料。這資料裏面非常豐富,從無始劫來到現在全都在裏頭,善的、不善的統統在裏頭。動一個念頭,那裏面就記錄下來,比電腦還快,決定不會忘失掉。所以,心愈清淨,這些記憶它統統能起現行。
人在定中,能夠知道過去世的事情,能夠知道無量劫以前的事情,這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未來雖然還沒到,但是它有幻相。所以真正有神通的人,這是有定功的人,他看到未來,未來有什麼現象。但是你要記住,他看到的是今天的、是昨天的,明天的也看到了,後天他也看到,但是明…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