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六集) 2012/6/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四十六頁,第五行最後一句:
「八正定者,以無漏智相應,正住于理,決定不移故」,這是八正道第八。從「正見」一直到這個地方,八句都是以無漏智爲體,由此可知,無漏智的重要,特別是在大乘一切法門當中。佛法總的來說是求智、求福,智慧圓滿、福德圓滿,也有人講福報圓滿,都可以講,這兩種圓滿就叫做成佛。所以我們叁皈依裏頭念「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一個是福報,一個是智慧,這兩種圓滿叫成佛。于是我們曉得,佛不能不學,不學就是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智慧、福報誰都想學,誰都想要。
早年,在二十多年前,我住在美國,我們住那個小區外國人多。這小區裏頭鄰居看到我們每天都是笑容滿面、歡歡喜喜,有一天他好奇來問我們,問我們是幹什麼的,爲什麼你們這麼歡喜,生活得這麼快樂?我們告訴他,我們是學佛的。他也知道有個佛教,他說佛是什麼?我們就用阿彌陀佛這個意思來答覆他,我說佛是清淨,極樂世界是淨土,佛是清淨、佛是快樂、佛是長壽。他說這叁個我們都要。我說那很好,我們星期六可以特別給你開個班,希望你們星期六來學。以後我們真的開班了,星期六就是對這些鄰居,街坊鄰居。星期天他們上教堂,我說沒有沖突,教堂你們要去,但是你們想學長壽,想學清淨、學快樂,佛這個地方有。佛是你們的老師,上帝是你們的父、是你們的父親,沒有沖突,在家有父母,在學校有老師,決定沒有沖突,很歡喜。我們用這個來告訴他,所以這個東西不能不學。確實,世尊在世不分族群、不分國籍、不分宗教信仰,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佛法,我們肯定它是教育。
必須建立智慧,智慧加上一個無漏,漏是煩惱,智慧裏頭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清淨智慧、真實智慧,能夠照了一切。八正道是以智慧爲體。正住于理,理就是體,理體;事,事的後頭有理,沒有理這事不能成就。理也是性的意思,相之體是性。所以佛法常常簡單的講,佛法講什麼?講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它就講盡了,萬事萬法總不出這六個字的範圍,佛法講的是這個。住于理,理也是智慧,就是智慧,所以理智決定不移,決定不會改變。淨土宗,我們要把心住于阿彌陀佛的名號,住在這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極樂世界的說明書,這裏頭有理論,有曆史的淵源,阿彌陀佛是怎樣建立極樂世界的,有方法、有因、有果,面面他都講到,剛才我們說的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統統講到,特別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人人都有分,跟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換句話說,是我們的老家。既是老家,哪有不能回去的道理?只要我們重新認識。我們是把老家迷失掉了,以爲沒有家,在六道輪回裏面流浪,生活苦不堪言。現在知道,我們自己本來是佛,我們的老家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比我們父母跟我們的關系還要親。父母是一世,阿彌陀佛生生世世慈悲照顧,從來沒有舍棄,即使我們做錯很多事情,墮落在地獄,他也不舍棄,也很有耐心等我們。地獄消罪業,罪業消了就能從地獄出來,他還是接引,還是不舍棄,恩德比父母還重。
下面總結,「皆言正者」,八個都說正,稱爲八正道,正見、正思惟一直到正念、正定,「以不依偏邪名正」,偏見不圓滿,邪見跟正見完全相反,這是決定不能依的。所以五種見惑是邪見,五種思惑是邪知。「正思惟者,舍妄分別心,隨順一切智」。一切智,智是真正明了一切法的真相,宇宙的真相、萬物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我自己的真相,統統明了,這是一切智。「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于一叁昧中,出入諸叁昧故。釋雲」,這解釋說,「據此文證,豈不深玄」。確實,我們得正定,定是專注一處,心不散亂。淨宗一般都教人專注于佛號。其實修淨土,有《觀無量壽佛經》裏面講十六種方法,叫《十六觀經》,但是觀想、觀像都必須具備條件,條件不具足修學很難。唯有持名,就是觀佛的名號、念佛的名號,這個方法最容易,任何人都能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賢愚不肖統統都能修,而且成就,如果你修學得法,成就都非常高。這個方法確實能幫助你得定,能幫助你得八正道。我們心專注在佛號上,比專注在阿彌陀佛像上還要得力、還要容易。觀像不如念佛,所以念佛的人多,道理在此地。
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著重在這個善字,善是非常巧妙。一般人入菩薩解脫門,解脫是大自在,不那麼容易;用念佛這個方法,不知不覺的與菩薩解脫門相應。于一叁昧,這一叁昧是念佛叁昧,得念佛叁昧,一切叁昧全都通了。這是佛家常說的,一部經通,一切經都通。這個理我們明白,因爲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裏面生出的,只要你見性,一切法不離自性。見性的人一切法當然知道,不需要學習,看到就明白,聽到就明白,接觸就明白,六根接觸沒有不明了的,這叫真實智慧,他不迷。所以稱爲深、稱爲玄。
「七覺支、八正道等叁十七道品,雖屬小乘法,實通大乘」。這是真的,但是大乘人修這個叫助道法,確實有幫助,幫助什麼?幫助我們得定;我們念佛,幫助我們得念佛叁昧。小乘人都修。但是現在小乘我看也有困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五種見惑沒放下。第一個,身見很嚴重,執著這個身是我;邊見很嚴重,邊見是對立;成見很重。我跟小乘也有往來。如果這五種見惑要是斷掉,他在小乘就證初果,證須陀洹果。證得須陀洹果就是聖人,小乘的聖人,雖然位子很低,小小聖,他不是凡夫。他在六道裏頭,他沒出六道,但是決定不墮叁惡道。在六道裏面他就是人天兩道,人間天上、天上人間。也有時間限製,頂多七次,人間天上往返七次,他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回。所以不能小看他,這是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佛要功夫不到家,跟他比差遠了。我們在《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裏面看到,灌頂法師說的,念佛人一百種果報,不同的果報,第一句就是無間地獄。我當初學這部經的時候,我就非常驚訝,念佛念得再不好也不至于墮無間地獄。我拿著經本去問老師,老師一看,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問題,我不能給你一個人講,在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講。雖然念佛,七情五欲沒斷,所以墮無間地獄,他造地獄業。由此可知,八正道可以幫助我們不造惡業,這對我們就有好處。
「如《智度論》雲」,《大智度論》,「叁十七品無所不攝」,攝就是包容,「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這是大乘論,這有證據的,一切佛法,叁十七品統統包括。「《淨名》雲」,《淨名》是《維摩诘經》,「道品是法身因」,這指的是叁十七道品。《涅槃經》說,「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得醍醐就是成無上正等正覺。「故《彌陀疏鈔》曰」,這蓮池大師講的,「道品是一,觀智大小,固無定也」。道品像數學裏頭一個公式,它講的是原理原則,一切法都可以跟它相應,小乘跟它相應是小乘法,大乘跟它相應是大乘法,我們念佛法門跟它相應是念佛叁昧,哪一法都可以用,它沒有固定的。「今經所雲: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依佛所行的七覺聖道,這不是小乘,佛所行的,阿彌陀佛所行的,「蓋謂彼土菩薩」,彼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依佛的觀智,入叁十七道品。所以叁十七道品也被念佛人所用。這是道品的意思。
我們正定,就是把心定在佛號上,這就絕對正確,決定不能動搖,不能忘掉,念茲在茲,其他全是假的。一定要記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法說真說假,它的定義是不生不滅這是真,只要有生有滅就是假。那我們看看,哪一法沒有生滅?我們的身體有生老病死,那就不是真的。所有動物也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是常住的。在太空當中,天文學家觀察夜晚的星空,見到星球爆炸,那這世界就沒有了,空了,星球一爆炸都變成灰塵,散布在太空當中;有的那個地方沒有星星,突然發現那個地方有星光,就是星球也有生滅,有成住壞空。生,它成了;成,一定有一段相當時間它存在,這叫住;壞的時候它就毀滅、爆炸,爆炸之後就空了,所以全是假相。
大乘法裏面諸佛如來的報土,有凡聖同居土,六道輪回;有方便有余土,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住的地方,那叫方便有余土;有實報莊嚴土,明心見性之後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我們稱它作一真法界,爲什麼它一真?那個裏頭沒有變化。生到那個世界壽命很長,經上常說叁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壽命,叫無量壽。但是壽命長,身體、相貌沒有改變,就是永遠年輕,沒有看到他有變化,有衰老的變化,沒有。樹木花草常青,沒有看到樹葉變黃。看不到變化,所以那叫一真。爲什麼?那是法性所生的,裏面沒有阿賴耶。所有的變化是阿賴耶識。唯心所現是法性身,唯識所變那就是我們十法界的身。十法界是心現識變,一真法界是心現沒有識變,他們完全把八識轉成四智,這叫佛的報土。但是它算不算是真的?比起我們它是真,要跟自性比,它還不是真的,它有生,有出生,它有滅。我們明心見性它生了,看到它就生了,我們哪一天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幹淨,習氣,習氣斷幹淨;無明早破了,他有習氣,習氣斷幹淨,實報土就沒有了,就不見了,所以它還不是真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是例外,所以實報土也包括在其中。
那到底什麼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常寂光裏頭永遠沒有變化。常寂光在什麼地方我們看不見,其實沒有離開我們,它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也就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爲什麼看不見?我們六根接觸不到。六根的前五根,眼…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