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就像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佛把它改两个字,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众生范围大,遍法界虚空界都叫众生。人民不行,人民充其量十法界的人道,除了人道,还有天道、声闻道,那都不算了,统统要算进去。往下,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统统是一体,所以众生就统统包括了。诸佛菩萨是觉悟的人,觉悟的人为十法界一切众生服务,不但为有情众生,他还为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这是佛菩萨服务的对象,帮助这些众生觉悟。

  确实花神、树神往生的,我们听说过,我们也见到过。去年,我们澳洲净宗学院停车场那个地方有两棵枇杷树,树神往生了。我们在那里建学校,建个学院十年,他听十年经,念十年佛,往生了,托梦给学院的年轻出家人。这些同学到第二天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们再去看枇杷树,枯死了,他走了。大家听到都非常欢喜,树神往生。这是把信息传给我们的,我们还相信往生绝不止这两棵树,我们周边的树很多、周边的鬼神也很多,我相信有很多都往生了。

  所以,放下重要。美国的修.蓝博士到香港来访问我,我们就谈这个问题。他用意念帮人治病,治好几千人,凭什么?他告诉我,清净心。清净心怎么得来?他的方法是把我们的记忆,你能够记得的东西全部把它放下,他叫清除。就是从你心里,我们现在人讲从脑子里头,把你记忆的东西统统放下。不好的记忆全放下,好的记忆也放下,为什么?头脑要空,就是心要空。佛门里面讲养生,养生的道理,养身,身要动,因为身是有,所以它要运动;心是空的,所以养心要静。佛法里头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拜佛,你看拜佛,全身在运动,身动心不动,心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一念不生,这养心。不要去想,想就让心在操作,心就动了;心动,心就很苦。所以养心要静。净宗养心的方法,念佛,心里面只许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所有的念头,善念恶念全放下。让空灵的心只有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念佛,这个方法会得阿弥陀佛的加持。

  我们看修.蓝博士,他有能力把记忆统统清除掉,也就是说他什么都不想。他给人治病,就想一桩事情,想病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观想。所以他治病不需要跟病人见面,不需要接触,病人距离几千里都没有关系,他有本事把他治好。得再严重的病,像癌症这些,医院不治了,他都有办法给你治好。每天半个小时,佛家讲观想,首先想这个病人跟我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再想他什么地方有病,我用清净、善念把这个生病的细胞恢复正常。一天做半个小时,一个月就好了,我这里好了,病人的病就好了,自然就没有了。这个道理就是佛经上讲的行舍,定觉分,就这个道理,真有效!这个方法是夏威夷土著祖传的方法。特别是灾难时期好用,为什么?没有医生、没有医药了,你生病什么方法治?这个方法今天能传遍全世界,我觉得这是佛力加持,灾难未来之前,我们就懂得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它的基本就是要清净心,要把心里面的妄念统统清除掉,你就有这个能力。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只要自己把妄念清除掉。恶念是妄念,善念也是妄念,统统都叫妄念,清净心里头没有念头。所以心清净平等它就觉了,清净是行舍,平等就是定。这个定觉分,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从这个向上提升。

  定觉分,得定的时候,定中有境界。这个时候,佛提醒我们,你要知道定中境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不可以贪受。如果贪图享受定中的境界就错了,那就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不贪着是佛境界,贪着就是魔境界。实际上佛跟魔都没有,是你自己一念心。你一念心清净、一念心正,就是佛境界,你就成佛了。一念心不清净,一念心邪,什么叫邪?起了贪心、起了贪爱,这叫邪。那是什么?你就成了魔,你就不是佛了。所以,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那是真正禅定,大乘所说的禅定,决定不能够生见爱妄念。有见爱,妄想是什么?妄想是贪着,贪恋这个境界。

  下面第七,「念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这是要注意的,定跟慧要平等。慧要是多了,心浮躁,就是妄念很多,你定不下来;如果定太多,没有慧,心昏沉,虽然定下来,没有智慧,昏沉。所以这个念,这个念觉分,就在修行时候,这两种现象常有。念佛人在念佛堂止静的时候,修禅的人在禅堂功夫得力的时候,都会出现这个境界。出现这个境界,你要知道怎样把它调匀,定慧均等。慧是明了,定是不动,就是清清楚楚,要如如不动。对于定中所有的境界,记住《金刚经》上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定不能够染着。如果定中现的境界相是地狱的现象、是妖魔鬼怪的现象,不惊不怖,没有恐怖,都把它当作看电视。佛境界出现、魔境界出现,假的,不是真的,心不被境界所动,这就对了。

  七觉支它起作用就是运用在「若心沉没」,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时候要用念觉支,就是第七,七觉里头第七,要用念。这个念「常在两楹之间」,这两楹是比喻。两楹本来是中国从前建筑堂屋里头的两根柱子,这叫两楹。在此地是比喻,就是昏沉跟掉举这两种境界当中。掉举是心七上八下,停不下来、定不下来,昏沉就是容易打瞌睡,让你功夫都产生障碍,不能入禅定的境界。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调和中适,是为念」。「此七通名觉分」,为什么?「能到菩提一分故」,它能够帮助你觉悟。「七觉圣道」,七觉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是「圣道」,圣道指八圣道。这些术语在大乘教三十七助道品,正助双修,用这个来助修,这个是一般常用的。

  我们看下面讲圣道,「圣道者,指八圣道,亦名八正道」,说八圣道跟八正道是一样,一个意思。「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这叫八正道。「《弥陀疏钞》曰」,这是莲池大师,明朝末年人,净土宗中兴的一位大德,他留给我们最著名的著作就是《弥陀经疏钞》。疏是解释经的,就是注解。钞是解释疏的,他解释得很深,怕一般人学得困难,又作钞来解释疏,就是注解的注解。《弥陀经》分量不大,《疏钞》的分量相当可观,完全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这是祖师用意很深。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禅风很盛,佛门里面统统都是修禅。你看寺庙都叫禅寺,你到处看到都是禅寺。可是禅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

  莲池大师他都通,宗教、显密圆融,看到这些人盲目的,不是禅的根性去修禅,怎么会有成就?但是劝他念佛,他不肯念,对净土有误会。那是什么?那是老太婆教,那是没有知识的下下根人修的。所以大师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这用意是什么?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的境界,让人家不敢轻视,让人家欢喜学习。《华严》讲十玄门,《无量寿经》里头也有十玄门。《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的注解,十门开启,他讲小本《阿弥陀经》也用十门开启。这个用意好,所以能把净土教在他老人家一生手中扶起来、复兴起来。接着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他的学生,但是蕅益是莲池私淑弟子,也就是没见过面。蕅益,了不起的人!非常崇拜莲池大师,他们都是住在杭州,但是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了。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在,他专修专弘,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自称为莲池大师的弟子。莲池的法他真的得到了,真的被他继承下来;换句话说,他是莲池真正的得法弟子。

  中国依古人作老师的很多,每个朝代都有。依古人为老师,头一个是孟子,孟子依孔子作老师。孔子过世了,没见过面,孔子的书,著作的书,留在后世,他专门读孔子书,有问题向孔子弟子请教。那个时候孔子的学生在世的还有不少人,孟子所提到的就有十几个人,这都他向他请教的。他学孔子学成就了,成绩比孔子在世的时候跟孔子学的弟子还高。你看后世人称儒家称孔孟,不称曾子、不称有子,不称其他的人,单单用孟子。虽然没跟老师见面,真学、真干,超过老师当年亲自教导的那些学生,超过了。

  这个门路一开,孟子开的,后头学的人就多了。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最著名的司马迁,汉朝大文豪,史学家,他学左丘明。左丘明写了一部书《左传》,《春秋》是孔子作的,《左传》是什么?是《春秋》的注解,注得很详细。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司马迁是汉朝人,他专学《左传》,学左丘明,学得非常像。他写了一部《史记》,你看《史记》的文章,学成功了。所以,司马迁是左丘明的私淑弟子。到唐朝,唐宋八大家头一个韩愈,韩愈学司马迁,司马迁是汉朝,韩愈是唐朝时候人。他专学《史记》,学成功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成功了,成为唐宋文学里头第一个人。古人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有道理!你看中国历代出这么多人。在佛门里面,我们看到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学莲池,莲池不在了,往生了,专门学莲池大师的注疏,也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莲池是净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是第九代,这等于说是社会大众公认了,肯定了他的成就。

  这个理论、方法我们要记住,我们一生要真正成就,不能搞多、不能搞杂,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思想纯正,不杂不乱;你听多、学多了,就乱了、就杂了,很难成就。一门成就之后,一经通经经全通了;一个法门入进去,门门都进入了,全通了。这个方法比广学多闻超出太多,广学多闻学不了,心是杂乱的;一门深入,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定能生慧,那怎么会一样?这个理念、这种方法只有中国有、印度有,西方人没有,我们要做出样子给西方人看。我们相信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西方人也有佛性,他本来也是佛,遇缘不同。他生在那个环境里头,没有圣贤文化、没有佛陀教育,他不知道。虽然西方有汉学院,世界闻名,我两次去访问、去参观,去跟他们交流,真的了解、明白了。他们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