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經疏鈔》,裏面說,「爲導養身,先修肉眼。肉眼見粗不見細等,次修天眼。天眼見色,未見真境,故修慧眼。慧眼見理,未能見事,故修法眼。法眼未圓,故修佛眼」。這是《華嚴經演義鈔》裏頭所說的,都有道理,這些道理,我們互相做參考,慢慢去琢磨,你就明白了。見真、見俗每個人功力不相同,也就是見真、見俗有淺深不相等。修行的時候先要達真,爲什麼?真相大白之後你才肯放下,你要不了解真相,你決定不肯放下。所以,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他究竟在什麼樣的境界,你就看他生活當中他能放下多少。

  這個放下,不在事,在心,心裏面確確實實不執著了,那就是阿羅漢,不分別了,這就是菩薩。不分別、不執著,這個裏面淺深次第差別就很大。功夫淺的他有局限,對財能放下,色沒有放下;色能放下,名沒有放下。你去細細去觀察,只要有一樣東西沒有放下,俗谛,不是真谛。真正放下,決定見性,因爲這個東西是障礙。自性是本有的,爲什麼不能現前?障礙沒有放得盡,是放下,放下很多了,可是還有沒有放下的。障礙,佛通常講叁障、二障,這是總說,叁障裏頭不知道有多少障礙,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細分真的是煩惱無盡。極其微細的障礙都沒有,這才能成佛,這才能見性。極其微細的障礙都障礙我們見性,明心見性,這個東西真難!

  《華嚴演義鈔》裏頭講得很好,這個我們不難懂。爲導養身,我們要身心健康,先修肉眼,讓我們對眼前的事物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肉眼見粗不見細,粗顯的這些相分我們能看清楚,微細的看不見。佛教我們觀察微塵,很細小的微塵,肉眼看不見。譬如說佛經上講的,水塵我們就看不見。這一粒微塵,水有空隙,在顯微鏡上可以看出來,它能在空隙裏頭沒有障礙走來走去,這我們看不見。比水塵更微細的,金塵,金屬,金屬的密度很大,在高倍顯微鏡裏面觀察,它還是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裏頭穿來穿去沒有障礙,我們肉眼看不到,用顯微鏡看出來。比金塵更小的,微塵,佛經上講的微塵,肉眼決定看不到的,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我們在想象當中,今天科學家所講的原子,可能就是佛所講的微塵,原子,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原子再分析,阿羅漢也看不到了,要菩薩的天眼,也就是菩薩的法眼、慧眼,法眼觀俗,慧眼觀真。

  佛經上最小的物質叫鄰虛塵,叫極微之微,這個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它跟虛空做鄰居,這最小的。這個東西也被今天科學家發現了,這真了不起!極微之微,佛在經上講,八地以上才能看見,七地菩薩都看不到,八地看到了。他們怎麼看到?在定中看到的。科學家用工具,用精密的儀器,佛法不需要,佛法完全在定功,禅定裏面見到。禅定愈深,見的能量愈大,看到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經上說,色是由心生的,色就是物質,物質從哪裏來的?從念頭來的。有念頭就有色,就有物質現象,有物質現象決定有念頭的現象,它兩個是一不是二,永遠不能分開,分開,色決定沒有了。佛經上講的這樁事情,這宇宙的奧秘,被今天物理學家揭穿了,物理學家看到了,才真正了解,所有物質現象是假的。

  可是,六道衆生不知道事實真相,被物質現象所累,這個傷害太大了。古書裏頭所講的「物累」,物累的基礎、物累的根本是什麼?誤會物質是真的,不知道這個東西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因爲把它當真,誤會把它當真,所以才有貪瞋癡叁毒煩惱出現。叁毒再歸納就一個,就是貪。你看,貪不到才瞋恚,貪到他就不瞋恚了,貪是主要的。貪就是愚癡,愚癡是沒智慧,有智慧,完全了解,就不會生貪心。所以瞋跟癡都是從貪起來的,貪是增上緣,把它引發。如果徹底了解事實真相,貪的念頭就沒有了,就能斷掉,這一條斷掉,下面就容易。全是一個誤會。

  了解事實真相,你才能徹底放下。爲什麼煩惱那麼難斷?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學經教學了幾十年,依然放不下,什麼原因?對佛所說的相信,相信裏頭摻雜著懷疑。不是我們的常識,我們所見所聞,乃至于讀古聖先賢書籍,沒有一個像佛這樣說法的,怎麼能相信?到今天,量子力學家把物質現象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模一樣,我們相信了。從這個相信,對于佛所說的一切深奧東西我們都不懷疑了,我們知道自己障礙沒除掉,自己沒有這種甚深禅定,所以沒見到。甚深禅定不是任何一個人隨便可以修成的,是要大善根、大福德,我們沒有;沒有,我們就選擇淨土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需要大善根、大福德,我們煩惱重的人、罪孽重的人,只有走念佛求生淨土。這些修證,我們到極樂世界再學,那個地方學習的環境好,阿彌陀佛每天講經說法不中斷。

  而且在極樂世界,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這個利益太大了。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明心見性菩薩,我們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在極樂世界,受阿彌陀佛加持,我們的智慧、神通、道力等于明心見性的菩薩,這還得了嗎?神通道力跟他相同,那機會就來了,有能力每天到十方諸佛刹土裏去供佛聞法,供佛修福,聞法是求慧,福慧雙修。所以到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一個人教你,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教你,這真的叫無比殊勝。你修八萬四千法門,修成了,也未必能得到這麼多的好處。

  淨宗不必修,真的,阿彌陀佛代我們修了,把他所修成之功德全部給我們,這是回向給我們,我們真的能接收到。正因爲這些好處,這非去不可,到那邊去,也就具足了如同佛果地的五眼圓明。阿彌陀佛五眼圓明,極樂世界各各人都是五眼圓明,這種殊勝到哪裏去找!所以自己曉得業障重、煩惱重,沒有能力自己斷煩惱、消業障,我們就一心投靠阿彌陀佛,全心投靠。我這一生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一個簡單的念頭,就是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就這一念心就能往生,就能跟阿彌陀佛心願相應,阿彌陀佛的本心、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相應。

  下面,《智度論》裏頭講,「菩薩摩诃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衆生受諸苦患」。尤其是現在,現在這個世界由于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不但是聽說,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衆生活在這個世間真苦!不是我們受的這些苦,受的這些苦這是苦果。最大的憂患,他還造作苦因,他完全不了解事實真相,叫胡作妄爲。所造作的都是地獄果報,這真可憐。「心生慈悲,故求慧眼以救濟之」,我們到哪裏求?往生極樂世界,五眼都圓滿。不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去修太難太難了,你等到修成都來不及了。慧眼得到了,慧眼見真,見性了,「見衆生心相種種不同,雲何令衆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衆生」。見到真之後,還要求見俗,對衆生徹底了解,你才能引導他,你不了解他的根性,你就沒有辦法引導他。所以「達真方能導俗」,這個意思就是說,自己成就了你才能幫助別人。

  我們今天讀這些經文,要能了解它的精義,它的精華、義理。我們今天把淨土真正搞明白、搞通達,我自己真正在做,勸別人他才相信。我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我沒有做到,他怎麼會相信?從這個地方,我們完全明白了度化衆生的秘訣是什麼。秘訣的成就就是讓他對淨土産生堅定的信心,他有信心他就會有願,他有願他決定得生。堅定的信心從哪裏生起?從我們自己真明白、真了解、真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做出來他看到了,他才産生信心。真信不是我想真信就能真信,這做不到,人人都想,可是真信總是信不出來,得追究這個原因。對極樂這個世界,這樁事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夏蓮居老居士搞明白了,黃念祖老居士搞明白了,他們真做到了。

  夏老距離我們很早,我們沒有看到,黃念老跟我們比較近,我們看到了。你看他這部注解完成之後,身體不好,作注解的時候就一身病,真是叁寶加持,讓他能完成。注解完成之後,就求往生,告訴我(我到北京去看他),每天十四萬聲佛號,真幹!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禅,他也學密,這個時候禅跟密全放下,專修淨土。事實的表現,你想想看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追頂,一天十四萬聲。他爲什麼能這麼幹?他這些資料都看過,都下過功夫,他真相信,他一點都不懷疑。知道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行。就跟蕅益大師說的,有人問蕅益大師,你老人家往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蕅益大師告訴他,我能夠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我就很滿足了。爲什麼?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同樣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說下品下生不在內,沒有說這個話;皆作就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不是。那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就平等了嗎?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但是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看,四土就是一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這個不可思議,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相信。

  這兩位老人,夏蓮居,黃念祖,我們親眼看見的。我們聽這些祖師大德們,跟我們說真正念佛往生,走的時候這些瑞相,這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都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堅定願心,就真想去。我們沒有一般人的智慧,用這個方法,不辜負佛陀教誨。不能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我做出榜樣來給人看,我用這個來感化人,這也是弘法利生。但是這一招力量很大,弘法利生的法師講了一輩子,有時候不如你這一次表演,一次表演這個功力超過他們。所以谛閑老和尚說的話是真的,鍋漏匠那個表演,超過天下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超過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是真的,不是假的,真佛弟子。

  鍋漏匠出家,剃度了,沒受戒,這個諸位要知道。爲什麼沒有受戒?他五堂功課不會。所以不能住在寺廟,住寺廟上殿他不行,人家會把他趕走。所以剃度之後,就在甯波鄉下一個廢棄的小廟,沒人住的,谛閑老和尚把他安置在那個地方。叫他一個人住在這個小廟不出門,等于閉關一樣。只教他一句佛號,他會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你看叁年那個成就多殊勝,沒得比!這什麼原因?真誠相信,他沒有懷疑。他對于谛閑法師的話真誠信受,依教奉行。知道谛閑老和尚跟他從小在一起長大,不會騙他,教給他的一定都最好的方法,是他自己能力可以修的方法。這是這個時代,念佛往生第一個好榜樣。所以,我們讀這節經文,要能夠把意思引申出來,如何引導衆生。

  「達真方能導俗,是爲他經之序」,一般大乘經的序分,「至于本經則以真勝于俗,故以慧眼爲第四。是即本經法慧二眼之序,不同他經」。法眼跟慧眼在本經是個序由,所以跟其他大經裏頭排列順序不一樣。這個經是個特別法門,我把它看作「大乘治要」。唐太宗治國編了一部書,叫《群書治要》;民國初年有一些專家學者,我覺得那都不是凡人,爲現在人著想,編了一部《國學治要》。讓我們現代的人,由于這部書的引導,慢慢把傳統學術找回來,再興旺起來。夏蓮老居士會集這部《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要度脫末法往後九千年的衆生,這部經、這個注解就是治要。往後末法不靠這個經,決定不能成就,我們要重視,要認真學習。這部經它目的就叫你認識淨土、認識大乘,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然後你的信心,堅定的信心就發出來。你今天所以沒有這種懇切真心、慈悲,都發不出來,是你對這個一無所知,你對它不了解。了解哪有不發心的道理?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不能不知道。所以這一段講得很好,講得很清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