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古时候,出家人对于一切经典可以说都通达明了,他们的生活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被社会大众尊称为天人师,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想想,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为什么?佛教会衰、佛教会灭,为什么会灭?我们把经典不要了、丢掉了,不学经典,不研究经典,不给人讲解经典,佛法就灭了。讲就是慈悲,就是度众,我会一句我就讲一句,我会两句我就讲两句,要有大慈悲心去度众生。四弘誓愿天天念,不晓得什么意思,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天天念,有口无心,心里头发不出这个慈悲心。

  劝人念佛都是度众生,我们看到一些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但是人很老实、很慈悲,生活非常清苦,但是很快乐。从哪里看出来?满面笑容,跟任何人接触都笑咪咪的,口里没有第二句话,就一句阿弥陀佛。别人跟他讲话讲再多,也不知道他听懂没听懂,他回答你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那是什么?那在度众生,那在行菩萨道,他真干。他临命终时往生,预知时至,他表演给你看,是真的不是假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常说,他的品位是上辈上生,因为他把净土法门做绝了,圆满的做到了。心地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全都丢掉了,这还得了吗?我们一般人比不上。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他的成就还得了吗?谛闲老和尚对他的赞叹,说他三年这一句佛号的成就,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谛闲法师赞叹他,「你的成就,天下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识不如你」,弘宗是禅宗的,传禅宗的,研教是教下,讲经说法的法师,比不上他;「名山宝刹」,中国四大名山,「方丈住持比不上你」。

  他活着在世没人瞧得起他,他一往生一表现,确实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什么都不懂,一个字都不认识。出家,师父就是谛闲法师,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就念这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不分昼夜。所以他修行没有压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就念。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妄想都没有。三年成功,预知时至,这是真学佛。他弘法利生,他是示现,让人看,用这个方法来弘法。他往生距离我们现在七、八十年了,不但影响当时,我们现在都受他影响,这个功德你说有多大!这是什么?真干。讲经当然非常重要,如果不是重要,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佛陀是教育,教育讲经教学是主要的。对于不具足讲经条件的人,佛才用像锅漏匠这种方法,这是不得已,但是真修,成就非常可观。讲经教学断了,佛法就灭了,如果说灭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我们不会往生,我们未来的地方是阿鼻地狱,这一定要懂。造的什么罪业?我们把佛法灭掉了,不讲经就把佛法灭掉了。灭佛法的罪过就是无间地狱,这个不能不知道。

  我们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讲『佛眼』。「如来之眼,名为佛眼,即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五眼最后一个,「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金刚经》上说五眼圆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具足』者,憬兴大师说,「一切种智为体,无法不照,故云具足」,憬兴大师的解释。「《法华文句》云」,《法华文句》是智者大师作的,智者大师说,「佛眼圆通」,圆满通达,「本胜兼劣」。本是照真,是见性,这是本。劣是什么?劣是前面所说的凡夫,凡夫所见的不广、不深、不究竟,而且很多看错了,错会了意思,这些佛全都知道。「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成佛了,肉眼是佛眼,法眼是佛眼,天眼是佛眼,慧眼也是佛眼,都叫做佛眼。「盖谓佛眼之本,是无上殊胜,谓之本胜。」佛眼之本是什么?前面说过,一切种智,圆满的智慧,这是佛眼之体,佛眼之本,无比殊胜。「但亦兼具劣者,劣者其余四眼」,实在讲劣,前面的两种眼,肉眼跟天眼,法眼跟慧眼是菩萨眼。「至于本胜者,能见佛性也」,这个本胜在此地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智慧。「兼劣者,兼具其余四眼之用,故能照真俗二谛一切法也」。

  「或疑佛舍肉身,何有肉眼」,佛没肉身,但是能现肉身。「《智度论》曰: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肉眼。」肉眼才能跟六道众生打交道,佛要度六道众生,随类现身,用肉眼来跟一切众生往来。又义寂法师说得好,「有肉眼,知障内色故」。障就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障内之色,这就是六道凡夫。障外,障外那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这种障碍没有了,断掉了。「为化度众生,现有相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有相佛。佛有肉眼,佛有天眼,五眼统统具足。

  『觉了法性』,「《净影疏》曰: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名了法性」。这是佛眼。真实如来藏中,这个东西在哪里?就在一切诸法之中。我们凡夫看不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能看见。其实就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看不见?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三种障碍把它障住了。这前面说障碍,我们见不到。佛能见到,障内、障外全知道、全看见。所以佛的佛眼,他有能力在不空的现象里面看到实性。实性是什么?是真实的,如来藏中真实的自性,他见到了。不空实性跟虚幻的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虚妄相永远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用电视做比喻,大家容易懂得。不空实性是什么?就是屏幕,电视的屏幕,它永远不会变;虚幻的妄相,就是屏幕里面的影像。你看影像跟屏幕没有分,不能分,没有屏幕,影像现不出来,可是影像从屏幕现出来,影像不是屏幕,屏幕不是影像,但是它确实合在一起。

  我们打开电视频道,看里面的影像,把屏幕忘掉了,见不到屏幕。我们把电视关起来,见到了,见到屏幕,屏幕不生不灭,屏幕一尘不染。色相有生有灭,有生有灭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能够在幻相里面见到真性,那个真性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没有想到,电视屏幕里面能够现出这么多的影像,就这个意思。它是一,它不是二,如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性,你的实性是自性、是佛性、是法性,那是真的,永恒不变;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全是假的,幻相。所以了解事实真相,对于这些虚妄相,大乘教里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是如来。你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没有把它当真。可是迷惑的人不知道,以为是真的,真的怎么样?他就起贪瞋痴慢,他想控制,他想占有,他想来支配,一切听命于他。错了,全错了,妄相、幻相,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名了法性,这叫真正明了,法性、法相统统明了。

  「憬兴云:能与佛一切种智相应,觉了中道第一义,故云觉了法性」。能够与佛一切种智相应,这不是普通人,这什么人?法身菩萨。中国佛教一般常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是的,明心见性的人跟一切种智相应。觉了中道第一义,第一义就是自性,就是见性。故云觉了法性,他觉悟、明了法性。「又云:亦见佛性,故云觉法性」。他见佛性了。像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护念之下,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无住生心」,他就大彻大悟。这是什么?他的智慧跟佛的一切种智相应了。没有一切种智你决定不能够觉悟,一切种智,一切众生个个具有,没有一个人没有。

  一切智指总相,总相是万法皆空,阿罗汉证得的。所以阿罗汉能放下万缘,为什么?他知道一切都不实在的。菩萨知道这一切皆空里头它能现一切万法,知道一切万法是假的,没有妨碍。真俗不二,空不碍有,有不碍空,它们没妨碍。真空能现万有,万有也不碍真空,这是菩萨的智慧,叫道种智。这一切万事万物是什么道理出现的,阿罗汉不知道,阿罗汉只知道这个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阿罗汉知道这个,但这个相怎么发生的他不知道。所以叫道种智,道是道理,种是种种,种种一切法什么道理生的,菩萨知道,阿罗汉不知道。佛知道是圆满的,佛对于一切智、道种智全都明了,所以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佛全知道。这叫觉法性,「觉了法性」。

  「又云:亦见佛性,故云觉法性。故知佛眼,能觉了法性,即《文句》所谓之本胜」,《文句》是《法华文句》,所说的本胜,「非余眼所能及也,是显佛眼之彻」,这究竟彻底,比菩萨高明多了。「至于具足者,是显佛眼之圆」,显圆满,「具足一切眼之用」。从肉眼、天眼,种种眼的作用,佛眼是全具足。

  末后这一段为我们解释,「或疑他经中,有以慧眼为第三,法眼为第四者,何以与本经相违」。这个学教的人,确实会看到排列顺序不一样产生疑惑,跟一般大乘经上讲的确实不一样。通常我们讲五眼,排列的顺序,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排的什么?欲界的人道以下都有肉眼,人道、畜生道,这显而易见的都有肉眼;天眼天道有,有天眼;慧眼,慧眼是阿罗汉证的;法眼是菩萨的,最上的是佛眼。一般有这个说法,很多经典里头有这么个说法。可是我们这个经把慧眼排在第四,法眼排第四、慧眼排第三是其他一般经,我们这个经上是慧眼在第四,法眼在第三,是这么排的。义寂大师跟望西都有解释,「均释为,本经所云法眼之境,与前二眼,同是俗谛,慧眼始见真谛」。我们知道阿罗汉的慧眼,阿罗汉没有见到真谛,因为见到真谛就明心见性了,真谛是自性,阿罗汉没见性。那说明慧眼能见性,慧眼见真谛,法眼见俗谛。与前二眼,前面二眼就是肉眼、天眼,就同是俗谛。慧眼始见真谛,法眼也是见俗谛,慧眼才见真谛。「真胜于俗,故本经法眼第三,慧眼第四」,这是排列的道理,为什么这么排列。

  「若论修起之次第,先须达真,然后方能导俗,故他经中有以法眼居于第四者」。如《华严演义钞》,就是《华严…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