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他超越六道輪回,他住四聖法界,住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不住穢土。離我垢故,我就是染汙,染汙的根源。「智者信解此理」,有智慧的人對這個道理相信,他理解。「應當稱法而行」,他的生活跟法性相應,法性無我,他不執著有我。

  「法體無悭」,悭貪,「于身命財」都沒有貪著,可以舍身,可以舍命,可以舍財,他行菩薩道。菩薩道是什麼?「檀舍施」,就是布施,就是放下,他輕而易舉把這個東西全放下了。「心無悭惜」,沒有貪心,沒有吝啬。「達解叁空」,這個地方叫叁空,底下有注解,叁輪體空,「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叁相皆空」。他布施,沒有想到我布施什麼東西、布施多少、布施給哪些人,沒有這個念頭。布施出去了,心裏頭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如果布施著相,記得清清楚楚,它變成福報,來生大富大貴,得這個果報;不放在心上,變成功德,功德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果報不一樣!所以,他明達理解叁輪體空。

  「自利利他,莊嚴菩提之道」。我們還沒有到菩薩境界,我們把所作所爲回向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天親菩薩講二十九種莊嚴。二十九種莊嚴,我們把功德回向莊嚴極樂世界、莊嚴阿彌陀佛、莊嚴一切往生的菩薩,這個好!「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六度做不做?做,非常認真做。怎麼無所行?不著相,布施不著布施的相,持戒不著持戒的相,忍辱不著忍辱的相;也就是修六度萬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六度萬行都做得圓圓滿滿,在哪裏?就在日常生活。你每天要穿衣,每天要吃飯,穿衣吃飯裏面能不能修六波羅蜜?能。菩薩能修我爲什麼不能修?

  穿衣,我怎麼施?我今天有衣服穿,想到現前社會還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的,雖然你沒有布施的行爲,你有布施的心。遇到這些苦難衆生,我真用衣服供養他們,我用飲食供養他們。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要常有布施的心。布施的事是緣,遇到緣,有能力,要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我們在十年前,整整十年,是意想不到的遇了個緣。那時候我住在澳洲,澳洲格裏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校長找我,跟學校一些老師舉行一個座談會。討論的問題?九一一的事情,恐怖的攻擊。這個事情是大事情,如何化解沖突,促進安定和平,這是討論的主題。我給這些教授們分析,沖突從哪裏來的,他們都沒想到。沖突從自私自利來的,深的道理很難講得清楚,淺顯的事例很容易懂。譬如今天利益在面前,我們念頭起來,是自利還是利他?每個人都說自利,那沖突不就起來了嗎?我也要這個利,你也要,他也要,這怎麼辦?都說我們的利益,我們國家的利益,那別的國家不就沖突了嗎?

  所以我就問我對面,對面坐了個老教授,我看資格很老,跟院長坐在一起,美國人。我就向他請教,我說美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是不是統統教競爭?他說是的。我接著說,競爭再提升是什麼?他看著我,沒有回答。我接著說,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現在的戰爭是核武、生化,同歸于盡。我說這個概念是死路,怎麼可以這樣教法?我說古老的中國跟印度,從小教小孩沒有教競爭,都教讓,小朋友教他忍讓,獎勵他能忍、能讓;到大一點,他就曉得謙讓;將來踏進社會,他懂得禮讓。一路讓到底,這個世界哪裏會有鬥爭、會有沖突?不可能。這種想法、看法,他們從來沒聽說過。

  所以第二個星期再邀我的時候,學校就請我做他們學校教授,送學位給我。我說這些對我們出家人沒有用處,沒有這個必要,大家想在一起聊聊天,這個很好,座談會很好,我會來參加。可是學校校長意思不在此地,他說我這些想法確實能幫助聯合國消滅沖突。你看他們用的字,消滅沖突,我們中國人不用這個字,這個字太狠了,我們中國人講化解沖突。用那種字眼,沖突就化解不了,你想消滅他,他也想消滅你,如何化解?東西方文化不一樣,對于疾病,你看看西方人講消毒,那個毒要把它消滅,中國人講解毒,把它解開,理念不相同。所以希望我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樣的一個原因。他說聯合國不會邀請和尚,他邀請的對象是專家學者,是一些教授,我沒有這些條件。所以馬上就給我,學校給我學位、給我教授的聘書,我代表學校、代表澳洲。這是一個很好的緣分,也是出家人的本分,幫助社會安定和平。所以我就接受了,有這個機會去看看,國際會議還沒看過。

  二00叁年第一次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動,地點是在泰國曼谷,曼谷大學,跟泰國結了緣。泰國這個緣,就以後有二00六年巴黎的活動,巴黎那個大型活動,我們做主辦單位,是泰國大使推薦的。沒有這個緣,他找不到我們,緣是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我們要懂得把佛陀的教誨用在生活,這真實利益,這真實智慧。如果學了用不上,那白學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怎麼教我們的,我們要善于體會、善于應用。「故名稱法行」,你的思想行爲與佛法相稱,全用上了。這個六度,布施用上了,我們參加聯合國的活動,是去布施佛法,去布施中國傳統的文化。在那個場合裏面去宣傳,向大家做報告,確實能解決現前社會問題。這是機會,沒有,不求;有,我們可以參加。

  持戒,守規矩,守法。佛法,佛的戒律要守,世間風俗習慣也要遵守。不遵守什麼?不遵守跟人格格不入,不好相處。古人對這個非常講究,入境一定要問俗。我到達這個生疏的地方,問他們的習俗,特別是哪些忌諱的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要犯別人的忌諱,與大家和睦相處,這就對了。佛法是最隨和的,所以它沒有障礙。你看到中國,馬上就接受中國的風俗習慣。印度出家人,叁衣一缽,樹下一宿,到中國來這行不通。中國人講禮,出家人是帝王師,皇上的老師,叫他晚上睡在樹下,叫他去托缽,這中國人做不到。你看,一到中國來,住的是宮殿,穿的是四季的服裝,飲食起居跟中國完全相同,他才接受,歡喜!

  佛法傳到現在全變質了,一些儀規,祖師製定的,現在也都變質了,味道不一樣了。我們要想把傳統文化再找回來,把大乘佛法找回來,首先第一個步驟,是要人認識傳統文化、認識大乘佛法。那就得把教義講清楚、講明白,活活潑潑的表演出來,讓大家生歡喜心。告訴他學佛對你一點障礙都沒有,對你只有好處,沒有障礙,這才願意接受。你想發財,佛法幫助你發大財;你想升官,佛法幫助你高官,誰不願意?但是這裏頭有道理,如理如法,你得的名利是正法;違背了道理,你所得來的,眼前得到,後患無窮,不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日常生活當中,這六個都要做到,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全要用上,要忍耐、要精進、要禅定。定是什麼?心要是定的,心不會被境界所轉,有理智,不用感情,六度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集注裏頭,行入這四條裏頭,他特別引第叁,「無所求行,世人長迷」,長時間迷惑顛倒,「處處貪求」,這個錯了。處處貪求的果報就是六道輪回,永遠不能出六道,苦不堪言。貪求到的,來生還得還債。六道裏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它太苦了,這不能不知道。「智者悟真」,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覺悟了,他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知道之後,「安心無爲」,他的心是定的,他能夠安于現前的狀況,絕對不會爲非作歹。他知道萬有皆空,所以沒有希求,中國古人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生在世,生活需求很簡單,能穿得暖,吃得飽,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矣!我們一生沒有福報,沒有住處,過的是流浪生活。流浪生活過慣了,什麼都好,隨遇而安,一絲毫執著都沒有。「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隨順、隨緣,一切都不需要去計較,什麼都好。「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就是無所求行,「亦無不希求想」,不希求也沒有。希求不希求都沒有,那就是隨緣,什麼都好,恒順衆生,隨喜功德。

  我們在今天一定要想到,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怎麼創立佛教傳給後世,要學他。爲什麼?佛法在今天實質上沒有了,沒有了就再創,再創得用創教的理念、創教的方法。所有一切儀規,後人去建立,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沒有,都是以後祖師建立的。世尊當年在世一生,開悟之後,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除這個之外,他一法不立。戒律怎麼製定的?看到這些人作惡,造業、造孽,這才製定的。這個事情不能做,殺生不能做,偷盜不能做,淫欲不能做,看到人家犯,犯這些過失,這定下來的。我們今天學習釋迦牟尼佛的理念、釋迦牟尼佛的方法、釋迦牟尼佛的經驗,就能把佛法找回來。

  傳統文化亦複如是,現在全都丟失了,丟失了再找回來,不難,不是找不回來的,只要真的有心,肯定能做得到。孔子那個時候跟現在相彷佛,現在實在講,有過之而無不及。周朝末後的五百年,亂世,前面叁百年好,周王做得好,帶領得好。後面的人從小長大都享福,沒吃過苦頭,不知道,貪圖享受,世風就日下了。孔子生在春秋時代,亂了;孟子更亂,戰國時代。這兩位夫子在亂世,到處勸人,行道,但是沒有人相信,沒有人肯接受。孔子的影響力太大了,你看每到一處,國君對他敬而遠之。他的智慧、學問佩服他,因爲他影響大,他學生太多,所謂叁千人,七十二個傑出人才。人家不敢用他什麼?怕他篡位,怕他搞政變,不敢用他。孔子老實,決定不搞革命,爲什麼?不帶這個頭,這個頭不能帶,守法。有學問,有德行,沒有人肯用,回家去教學,把這些智慧、學問傳給底下一代,做這個工作。所以,周遊列國十幾年,最後回老家教學。

  回去那年六十八歲,孔子七十叁歲過世,實際教學五年。五年教學的功德,他在曆史上被稱爲至聖先師。孔子在世連作夢都沒想到,如果要曉得有這樁事情,我想他叁十而立那年就開始教學。釋迦牟尼佛叁十歲開悟的,孔子叁十而立,十五有志于學,叁十而立,那會學釋迦牟尼佛。如果說一生教學,那他的影響可太大太大了。釋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孔子教五年。所以我們看曆史上這些人物,真正有智慧、有道德、有學問,幾乎全是從事于教育工作。這個工作清高,于人無爭,于世無求。所以他什麼都不求,簡單生活能維持,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多麼幸福的事情。

  所以,「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真無求,你就真清淨、真平等、真覺悟了。還有求的心,還有希望的心,錯了,這心不清淨。「又無希求」,就是無爲,無爲就是無作,夫子一生沒有創作、沒有發明。「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爲。不著有爲,不住無爲」,這叫中道。這就是什麼?隨緣,有緣可以做,沒有緣不做,這多自在。我們要沒有澳洲兩個大學的緣,我們就不會去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不求這些事情。有這個緣的時候,也可以隨緣,爲什麼?整個世界亂了,幫助世界恢複安定和平,這是慈悲,這是利益衆生;換句話說,菩薩應該要做的。做,沒有居功的念頭。

  湯池小鎮的實驗,聯合國逼出來的。我們做很多次的主題報告,大家聽了很歡喜,散會之後我們在一起聊天吃飯,就有一些會友來給我說,說我的報告很好,這是理想,是做不到的。我聽了這句話,是當頭一棒,這個問題嚴重,對古聖先賢沒有信心。怎樣幫助這些人建立信心?只有一個辦法,做實驗,這科學,科學拿證據來。所以才有這個念頭,搞實驗,大概找了二、叁年,緣都不成熟。二00五年回老家,七十年沒回去,回去看看,還有些族兄弟、堂兄弟。家族同輩分的還有叁十多個人,聚集在一起,我把這些年的事情向大家做個簡單的報告,知道我在幹什麼事情。他們曉得我想做實驗,大家很高興,回來做,我們支持你,在家鄉做。剛好湯池小鎮那個房子要賣,政府的,他們遷移,有叁十畝地。政府領導也非常合作,希望我做這個事情,就這麼做成了,意想不到。我們預定二、叁年才能做出成績,沒有想到叁個多月成績卓著。我們在這個實驗裏面,得到兩句話的結論,第一個,人性本善,證明了;第二個,證明人民是很好教的,就是沒人教,一教他就懂了,就明白了。

  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就想,怎麼樣到聯合國做報告,這才能産生很大的效果。我們找聯合國難!可是五月,兩個月之後,聯合國來找我,這機會到了。找我,我都不敢相信,聯合國找的是會員國,不可能找到我們淨宗學院。我們派叁個人去打聽,在巴黎打電話告訴我,真有其事。他們找的是泰國,泰國大使推薦,邀請我參加主辦單位。你看,都是緣!這種成功,我跟湯池老師們說,決定不可以居功、不可以傲慢,這個成就不是我們做出來的,祖宗之德,叁寶加持。我說我們要居功那就有罪了,一切成就歸功于祖德、歸功于叁寶。所以,要懂得鑒別緣成不成熟,緣成熟,可以做,做成功了,影響很大。今天國內,對中國傳統文化醒悟過來了。對海外影響很大,我們在馬來西亞能辦個漢學院,得到兩位首相的支持,這都是從湯池成就,讓人家産生信心,對海外的影響。所以佛法活學活用,不是死呆板的。以上都是明極樂世界的菩薩平等遊刹的妙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一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