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括了,世出世間法全包括在其中。佛法是屬于最後的如如。正智通前面有爲法,也通後頭無爲法。

  我們再看念老的注解,注解引用《楞伽經》所說的,如如是《楞伽》所說五法之一。「法性之理體」,所以如如是法性的理體,「不二平等,故雲如」。無論是哪一法,它的理、它的體是真如,不二就是一法,是一體,決定是平等的。所以你要說什麼是我的身體?明心見性的人他承認,阿賴耶所有的相分就是我的身體。一切法這個物質的體統統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都是我的身體,阿賴耶的見分都是我的念頭,歸一了!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什麼關系?一體,這是大乘。不承認是一體,他沒入大乘,入大乘一定承認了。他承認之後他用什麼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他用的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他的心,清淨平等覺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心,清淨平等覺是一切法身菩薩的心。你覺悟了也用這個心,你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這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在這個世間,你自己所要做的一樁事情,就是一樁,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你的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你的有爲法全是利益衆生,利益衆生不著相,叁輪體空,你跟如如相應。做一切好事,心上幹幹淨淨,痕迹都不著,這是如如。這個地方說得好,我們要把它記住,「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雲如」。

  「彼此之法皆如,故雲如如」,我、你、他叫如如,我們跟花草樹木如如,跟山河大地如如,跟一切衆生如如,跟諸佛菩薩如如,跟地獄、餓鬼也如如,跟妖魔鬼怪也如如。如如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知道什麼?知道這一切法的差別相是因緣所生法,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總是遇緣不同」。體是一個,遇緣不同,確確實實是一體,這個認識必須要有。彼此之法皆如,故雲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用正智契入如如之理體,如如之理體就是真如實相。

  又《大乘義章》第叁卷說,「言如如者」,這是說如如這個意思,「是前正智所契之理」,正智契入,契入一般講證得,正智證得這個道理。這個理是什麼?「諸法體同」,宇宙之間,世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體是一個,就是自性。對我來講就是自性,就一般大衆來講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法性,一性無二性,所以這叫如。「就一如中,體備沙界恒沙佛法」,備是具足的意思,具足恒河沙,意思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佛法。爲什麼稱佛法?佛是覺的意思,法就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法,法法皆覺,沒有一法不覺,就是沒有一法不知,這叫佛法。所以佛教裏頭常講佛法無邊,這個話不是說大話。有些人無知,說釋迦牟尼佛會說大話。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位教授,臺灣大學教考古學的,這人不在了,嚴一平先生。他知道我學佛,我那時候剛剛學佛,他看過一些佛經,他說世界上最會說大話的人就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不是說大話,說的都是真話,沒有一句是假話。

  「隨法辨如」,在一切法裏頭你都能夠辨別如,你都曉得,清清楚楚辨別,體如,相如,作用亦如,這不可思議。「如義非一」,如的意思太廣、太大、太深、太妙了。「彼此皆如,故名如如」,衆生跟佛是一體,萬法跟我是一體,沒有一法不如,每天生活在如如境界裏頭,這多快樂!所以這部經必須要非常認真來學習,爲什麼?不但是諸佛如來境界,阿彌陀佛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如如到第一。我們要認識它,我們要向它學習,我們要過極樂世界人的生活。能不能做到?能,如如就做到了。

  「又《會疏》曰:如如是不一不異」,不一不異就是不二的意思,你不能說它是一,一是一樣的,不能說它是一樣,也不能說它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一樣,一樣就是不一樣,這些話反覆多念幾遍,把那個意思、味道嚼出來,不要囫囵吞棗。念一遍是決定不夠的,反覆念個十幾二十遍,味道念出來了。「不空不有之義」,怎麼不空?它能現萬法。怎麼不有?萬法皆空。就像作夢夢中境界一樣,夢中境界不一不異、不空不有。夢中時候不覺,一覺醒過來的時候,當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覺醒過來時候坐起來,想想這個夢境,佛法講的「不一不異,不空不有」,你去咀嚼這個味道,慢慢我們就能契入。不管我們悟入多麼深廣的境界,統統回歸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才真正證得大圓滿,那才叫究竟法。

  「正是中道第一義谛相也」,中道第一義谛是什麼樣子?就是在一切法裏頭,你看到不一不異、不空不有,你把這個看出來了。這四個「不」看出來,一切法裏頭,穿衣的時候看出來,吃飯的時候看出來,工作的時候看出來,待人接物看出來,一切時看出來,一切處所看出來了,妙極了!你會生大歡喜心。「綜上兩說:彼此皆如,既如故不異。又曰彼此,故不一。故雲如義非一」。如的意思太妙、太廣了。不一不異,不空不有,妙絕了,這四個不字,這是根本智。我們科題,科判的科題,「悲利解如」,悲是慈悲,利是利益,能夠理解「如」這個字。

  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善演正論」。能夠解如,你的言論純正了,正知正見,八正道的正語、正業。善演正論這是「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請看經文: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這句話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這裏頭有四樁事情,善知集,善知滅,集滅是四谛,苦集滅道,善知是音聲方便。念老用《會疏》,你看集注,集《會疏》,「《會疏》曰:習」,習就是此地講的集,「即集谛,意亦兼苦」,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苦從哪裏來?從集來的。集是什麼?收集。是不是這樣的?我們把自己的良心當作一個垃圾筒,別人什麼不好的東西都往自己良心裏頭去裝,這不就是收集嗎?收集垃圾、收集染汙,你怎麼會不苦?凡夫就幹這個事情。所以這是世間苦怎麼來的。佛教給我們離苦得樂,苦怎麼離開?那就是滅。滅什麼?滅苦,苦滅了就樂。沒錯,苦怎麼滅法?道,修道。道是什麼?道是道理,要明白,方法要清楚,依照這個道理、方法你就能夠離開苦。這個道是什麼?叁十七道品,幫助你離苦得樂。所以,「滅即滅谛,含道之言」,爲什麼?道是滅的因,滅是道之果,滅苦,佛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佛知道我們苦從哪裏來的,他曉得,所以能夠對症下藥,能夠幫助我們。

  這裏頭「因果相涉,故說四谛之教,即音聲方便」。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講什麼?講苦集滅道,講阿含,這個東西很現實,不深,不難懂。佛說這個說了十二年,等于辦小學,先要你認識這個世間苦,你真搞清楚了,你才願意離苦。願意離苦,佛就給你說離苦的方法,苦的緣由,更深入給你講解。所以什麼是佛法?苦集滅道是佛法,這個都是重要的綱領、原則。苦集滅道的廣義,包含大乘,包含一乘,不離苦集滅道。「故說四谛之教,即音聲方便」。「此疏以集滅即苦集滅道四谛法中之集滅二谛」,此疏是《會疏》,《無量壽經會疏》,日本古大德作的。這個地方集滅兩個字就是代表四谛法,特別是四谛法當中集滅,世間因果。「故雲集中已兼苦,滅中亦含道」,四谛都具足了。

  「今言集滅,即表四谛。又由于因入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相涉。小大偏圓,同歸一乘法中」。這個五句非常重要,學經教的人不能不懂,你要完全通達明了,你對于世尊四十九年所教的一切法門,你不會有分別執著。你知道一切法就是一法,一法就是一切法,你的心平等,智慧開了。不明白這個道理,有分別、有執著,分別執著重了,造業,胡亂批評,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意,佛的意思。因入果海,因變成果,果徹因源,果怎麼形成的?因圓滿了,果就現前,那因跟果是一不是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入果海,譬如我們種樹,我們種桃樹,桃樹的核這是因。桃樹的核我們把它種在土裏頭,給它灌溉、給它施肥,慢慢它長成樹,叁年你就看到滿樹結了桃,這因入果海。果實從哪裏來的?從原來那個桃的核,從它那裏來的。說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永遠分不開。

  因果相涉,我們今天所受的,所享受的,是果,果從哪裏來的?有因,享受果報不要忘記修因。今天我們果報之來是叁寶加持,叁寶爲什麼會加持?我們在這裏修叁寶業,叁寶是覺正淨,自行化他,自他不二,所感得的果報。我們更應該努力,勇猛精進,不能懈怠,要真幹,果才能夠圓滿。圓滿的果報是往生,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能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裏頭,人王、天王、摩酰首羅天王都不能幹,爲什麼?你要有這種心,你在六道裏頭輪回,你出不去。六道之苦,要永遠記在心頭,不要有一點點樂就迷了、就忘掉了。那個樂不是真樂,那個樂是苦的原因,是苦因。所以,樂中有苦,苦中有樂,都要搞清楚,決定不放在心上,決定不染汙自性。

  小大偏圓,同歸一乘,小是小乘,大是大乘,偏是講別教,圓是說圓教,這是佛對衆生教學的方法。佛觀察學生的根性,小乘根性跟他講小教,大乘根性給他講大教,別教的根性講別教,圓教根性講圓教。契機契理,衆生根性不相同,統統都得利益。到最後同歸一乘,這個一乘就是淨宗極樂世界。所以,釋迦一代教法,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說的,有叁種是所有根性都必須要修學的。第一個是戒律,小大偏圓都不能離開戒律,離開戒律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戒是行,你得真幹。所以現在佛法衰了,學佛的人不能成就,什麼原因?戒律沒有了,沒根。怎麼樣用心去培植他,他不會開花結果,到最後都枯死,沒有根。沒有根,像植物種在地下它不能吸收養分,你說根多重要。根是什麼?根是十善、是叁皈、是五戒、是十戒。我們只講到此地,只要有這個根,你就能吸收養分,你就能夠茁壯、開花、結果。如果這個東西沒有,你學一輩子佛,你還是搞六道輪回,講得再好沒用,天花亂墜。你能夠得到善心人士的供養,可是你來生得還債,「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你得還債。往生就不要還了,往生,你把修行功德回向給他,這就是報恩。所以第一個戒律,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第二是唯識,唯識是什麼?唯識是道理,你不能不明白道理。第叁個是淨土,淨土是你的歸宿。這叁樣東西必修,無論是小乘大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人如果要懂得這叁樣東西他一定成就。你看,戒有行,唯識有解,道理通達,最後歸淨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這部《無量壽經》,念老的集注,引用相宗東西很多。所以在這一部注子裏頭,大小、顯密、宗教全都學到,這是一本完美的教科書。我們再做一個學習資料,念老引用的這些典籍裏頭,他引用的文字不多,我們再把它找出來,詳細來加以注解,做爲學習的參考資料。《無量壽經科注》,參考資料,編成這麼一本書。裏面注音、注解,引用的這些名詞術語,把義理都解釋得清楚,這一部書就夠了。所以同歸一乘,重要。「故說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說,名爲音聲方便」,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這一段我們還沒學完,時間到了,我們留著下一堂再接著學習。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