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排斥他、消灭他。不知道那是人天眼目,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帮助你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他不知道。古人知道,古人为什么能知道?古人忠厚老实,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心地清净,他能听得懂。多听几遍他就体会到了,他肯定佛菩萨的智慧,肯定佛菩萨的善巧方便。这种善巧方便正是教学的方法、技巧,能帮助人觉悟。所以,知道相、名、分别,相跟名是凡夫有漏心变现,有漏心是能变,就是我们讲缘,幻相是所变,这境界,没有这个妄心就没有境界。

  五法第三个是分别,「分别:旧译曰妄想。是分别所变二相之能变心」。二相就是前面所说的相跟名,是从妄想里头变出来的。「已上三者有漏心之能变所变」,有漏的心就是迷惑颠倒的心,带着烦恼习气的心,有烦恼、有习气,当然还有罪业。心是能变,相、名、分别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三种都是讲世间法。你看世间法多复杂,佛给它归纳,用三个名词就统统把它包括了。

  第四个是「正智:杂无漏心之一切妄想者」,这个杂字可能是个错字,查一查,应该是离,离跟杂很像。应该是离,杂也行,它底下是无漏,无漏是清净心,现在杂着妄想,能讲得通,杂无漏心里头的一切妄想。「已上四者,共为有为法,有漏无漏之别」,这是正智,正智里头还杂着无漏,如如就不杂了。正智是谁?学佛的人,如果用《华严经》五十一个阶级来说,从十信里面的初信位一直到等觉都属于正智,五十一个阶级。他们是正智,是无漏心里面夹杂着妄想,没断干净。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没断,如果这一品习气断了,那就是如如,就是真如,他不叫菩萨,他叫成佛了,《华严经》称为妙觉。菩萨最高的是等觉,等于妙觉,还不是妙觉,不是真正的,等于妙觉。这一品极其微细的无始无明习气断了,他就不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没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实报庄严土都不例外,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从哪来的?无明习气所变现的,无明习气断了,实报土就没有了。就像我们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来的?执著。对什么都执著,执著的根就是身,执著身体是我,这是执著的根,执著的根就是轮回的根,是六道的根。我们不再执著身是我,于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执著了,超越六道,六道没有了。像一场梦一样,醒过来了,六道不见了。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秽土,我们从秽土里头觉悟过来、醒过来,生净土,这个净土不是极乐世界,释迦佛的净土。在这个净土里头,再能够把分别放下,把妄想放下,妄想是起心动念,这两样东西放下,四圣法界不见了;说明四圣法界还是个梦,醒过来了。六道轮回梦中之梦,我们晚上作梦,是梦中之梦、梦中之梦,第三个层次,晚上作梦,这是事实真相。这个梦从晚上作梦的时候,梦有五重,什么能真醒过来?真醒过来就成佛了。所以,菩萨修行修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从四圣法界醒过来,知道什么?十法界是梦。这醒过来是什么境界?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这个里面人统统都是明心见性,都是大彻大悟,他们从十法界里头醒过来,十法界不见了、没有了,真是一场梦。所以对十法界不能有丝毫执著,不能有丝毫怀念,它不是真的。

  在实报土,实报土里头修行修什么?放下无始无明的习气。可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把它放下,只有一个方法,随它去吧,时间久了,慢慢自然就没有了,就用这个方法。要多久的时间?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之后,自然就没有了。真正没有的那一天,就升级了,升级什么?实报土不见了。所以实报土还是假的不是真的。实报土醒悟过来,是什么境界?常寂光的境界,那是真的,永恒不变了,叫回归自性。《华严经》称妙觉如来,是真正的、道地的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成功。那我们晓得了,实报土是第一个梦,十法界四圣法界是第二个梦,六道轮回是第三个梦,我们再在这里作梦是第四个梦,佛帮助我们、唤醒我们。梦中之梦,又一个梦中之梦,以为是真实的,不知道是虚妄,不知道是假的。通过这三个梦境,醒悟过来,真的回归自性了,回归自性就是回归常寂光,这才叫究竟圆满。

  但是,究竟圆满那种德用在实报土就开始了。实报土的菩萨,最低的圆教初住,刚刚觉悟过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所表演的,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在五祖方丈室里面所表演的,那就是。在这个位子当中,性德的智慧、神通、道力起作用,统统可以用上。他们于一切法,我们讲三种现象,物质、意念、自然现象,都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分别执著。在这个里头自行化他,得大自在,《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他都得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说给说尽了,法身菩萨就证得了,他在实报土,他入不了常寂光。常寂光必须最后一品无明断尽,就是无明习气,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最后这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断了,他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就是妙觉如来。我们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最后一句重要的话是什么?放下,放下便是。为什么不能放下?没搞清楚。所以正智还是有为法,有漏、无漏从这儿差别。

  最后一条,「如如:由前之正智而证得之真如也」,没有正智不能证得真如。「为由如理智」,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理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证得之真如,故曰如如。是无为法也」,在这个果位上不造业了。什么人证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证得,他们永远不造业了。我们今天对这些事情,通过几十年大乘经教的薰习,对这桩事情,从理上讲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解悟。我们理解,正确的理解,前面讲的正智,正确理解,但是没有证得。没有证得什么原因?没放下,起心动念没放下,分别执著也没放下,这个要知道。执著放下,你就证阿罗汉;分别放下,你就证三贤菩萨,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把起心动念放下,你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的实报庄严土现前。

  可是我们身体还在,还在这个世间,这是佛经上讲的「有余依涅槃」,你还有余,余下这个身体。身体不要了,我们讲坐化,走了、圆寂了,那叫「无余依涅槃」。大般涅槃是活的时候证得的,证得之后,这个身体可以不要了。有时候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干什么?帮助教化众生。实际上他自己,他自己,我们讲他的灵性,或者说他的灵魂,在哪里?在实报土。在实报土不叫灵魂,灵魂迷,迷而不觉,叫灵性,他觉悟了。但是这地球上他还有个身体,那身体管用,帮助众生觉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求得的,求得到,这不是求别人,求自己。

  所以,这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无知。什么叫无知?万缘统放下,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了,这叫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无所不知。别人有事情来请教你,你对答如流,解释得清清楚楚,它起作用叫无所不知。我们现在拼命的学,学的什么?学的是有知,结果别人来问的时候很多不知道,就有所不知。怎样才能够对答如流?要无知,无知才能够无所不知。有知不行,有知是什么?你有妄想,你有杂念;无知的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安住在自性里头。有人来问,自性起用,一切法都是自性生的,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不见性没有办法,见性之后圆满通达,这个地方必须知道。古人说的一句话,叫「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一定的老师,他怎么成圣人?所有一切诸法都是我的老师。《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出来,善财能够一生成佛,什么原因我们要知道。善财行菩提道,就是走成佛这条道路,我一定要成佛。这条道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学生,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动物,一切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自然现象,统统是我的老师。统统都在照顾我,我认真跟他们学习,用真诚恭敬心学习,所以他成佛了。

  普贤菩萨所说的「礼敬诸佛」,他做到了,大乘经教上常说「无不敬」,没有一样不真诚恭敬,他做到了。在一切境界里头,顺境、善缘能忍,不生贪恋,如如智现前,不生贪恋,逆境、恶缘现前不生瞋恚,所以他能成功。无论什么环境对他统是好环境,都是帮助他提升,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在境界里头磨炼到磨得干干净净,成佛了。我们这个环境欢喜,那个环境讨厌,这个不行,这是什么?这是凡夫心,这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轮回心,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什么境界都可以亲近,修什么?修我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我不受外头环境干扰,好环境欢喜,不好环境也欢喜。「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个欢喜就像弥勒菩萨一样,从自性里面露出来,真欢喜。逆境、恶人怎么欢喜?他帮助我提升,你看我跟他接触心地平和,不管他是毁谤我、羞辱我、障碍我,甚至于陷害我,我如如不动,我不讨厌他、不怨恨他。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丝毫怨恨,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遇到天人请你去做大梵天王,请你去做摩酰首罗天王,可不可以去?可以,做几天看看,看什么味道。坐上那个宝座如如不动,若无其事,过两天可以不做了,通过了,通过你就提升了。怎么不做?圆寂了,他成佛去了。妙,有非常妙的事。他的灵性真的可以成佛去,他身体还在,有余依涅槃,身体留下来干什么?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国王一定行菩萨道,慈悲喜舍,用六度、用十善、用六和、用普贤十愿教化众生,那个国王是菩萨化身。在这个世间他是应身,应化身;真身?真身在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凡夫不知道!他如果跟众生没有缘分,佛度有缘人,没这个缘分他就入大般涅槃,就走了,身不要了,不要就是身死了。

  前面四个都是有为法,末后这个是无为法,如如是无为法。「以此五法该收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一事无余」,统统包…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