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排斥他、消滅他。不知道那是人天眼目,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幫助你離一切苦,得究竟樂,他不知道。古人知道,古人爲什麼能知道?古人忠厚老實,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心地清淨,他能聽得懂。多聽幾遍他就體會到了,他肯定佛菩薩的智慧,肯定佛菩薩的善巧方便。這種善巧方便正是教學的方法、技巧,能幫助人覺悟。所以,知道相、名、分別,相跟名是凡夫有漏心變現,有漏心是能變,就是我們講緣,幻相是所變,這境界,沒有這個妄心就沒有境界。
五法第叁個是分別,「分別:舊譯曰妄想。是分別所變二相之能變心」。二相就是前面所說的相跟名,是從妄想裏頭變出來的。「已上叁者有漏心之能變所變」,有漏的心就是迷惑顛倒的心,帶著煩惱習氣的心,有煩惱、有習氣,當然還有罪業。心是能變,相、名、分別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叁種都是講世間法。你看世間法多複雜,佛給它歸納,用叁個名詞就統統把它包括了。
第四個是「正智:雜無漏心之一切妄想者」,這個雜字可能是個錯字,查一查,應該是離,離跟雜很像。應該是離,雜也行,它底下是無漏,無漏是清淨心,現在雜著妄想,能講得通,雜無漏心裏頭的一切妄想。「已上四者,共爲有爲法,有漏無漏之別」,這是正智,正智裏頭還雜著無漏,如如就不雜了。正智是誰?學佛的人,如果用《華嚴經》五十一個階級來說,從十信裏面的初信位一直到等覺都屬于正智,五十一個階級。他們是正智,是無漏心裏面夾雜著妄想,沒斷幹淨。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沒斷,如果這一品習氣斷了,那就是如如,就是真如,他不叫菩薩,他叫成佛了,《華嚴經》稱爲妙覺。菩薩最高的是等覺,等于妙覺,還不是妙覺,不是真正的,等于妙覺。這一品極其微細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了,他就不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沒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實報莊嚴土都不例外,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從哪來的?無明習氣所變現的,無明習氣斷了,實報土就沒有了。就像我們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從哪來的?執著。對什麼都執著,執著的根就是身,執著身體是我,這是執著的根,執著的根就是輪回的根,是六道的根。我們不再執著身是我,于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執著了,超越六道,六道沒有了。像一場夢一樣,醒過來了,六道不見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我們從穢土裏頭覺悟過來、醒過來,生淨土,這個淨土不是極樂世界,釋迦佛的淨土。在這個淨土裏頭,再能夠把分別放下,把妄想放下,妄想是起心動念,這兩樣東西放下,四聖法界不見了;說明四聖法界還是個夢,醒過來了。六道輪回夢中之夢,我們晚上作夢,是夢中之夢、夢中之夢,第叁個層次,晚上作夢,這是事實真相。這個夢從晚上作夢的時候,夢有五重,什麼能真醒過來?真醒過來就成佛了。所以,菩薩修行修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從四聖法界醒過來,知道什麼?十法界是夢。這醒過來是什麼境界?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這個裏面人統統都是明心見性,都是大徹大悟,他們從十法界裏頭醒過來,十法界不見了、沒有了,真是一場夢。所以對十法界不能有絲毫執著,不能有絲毫懷念,它不是真的。
在實報土,實報土裏頭修行修什麼?放下無始無明的習氣。可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把它放下,只有一個方法,隨它去吧,時間久了,慢慢自然就沒有了,就用這個方法。要多久的時間?叁個阿僧祇劫,叁個阿僧祇劫之後,自然就沒有了。真正沒有的那一天,就升級了,升級什麼?實報土不見了。所以實報土還是假的不是真的。實報土醒悟過來,是什麼境界?常寂光的境界,那是真的,永恒不變了,叫回歸自性。《華嚴經》稱妙覺如來,是真正的、道地的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成功。那我們曉得了,實報土是第一個夢,十法界四聖法界是第二個夢,六道輪回是第叁個夢,我們再在這裏作夢是第四個夢,佛幫助我們、喚醒我們。夢中之夢,又一個夢中之夢,以爲是真實的,不知道是虛妄,不知道是假的。通過這叁個夢境,醒悟過來,真的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就是回歸常寂光,這才叫究竟圓滿。
但是,究竟圓滿那種德用在實報土就開始了。實報土的菩薩,最低的圓教初住,剛剛覺悟過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所表演的,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方丈室裏面所表演的,那就是。在這個位子當中,性德的智慧、神通、道力起作用,統統可以用上。他們于一切法,我們講叁種現象,物質、意念、自然現象,都沒有起心動念,都沒有分別執著。在這個裏頭自行化他,得大自在,《華嚴經》上講的四種無礙他都得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說給說盡了,法身菩薩就證得了,他在實報土,他入不了常寂光。常寂光必須最後一品無明斷盡,就是無明習氣,無明斷掉了,習氣沒斷,最後這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了,他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就是妙覺如來。我們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最後一句重要的話是什麼?放下,放下便是。爲什麼不能放下?沒搞清楚。所以正智還是有爲法,有漏、無漏從這兒差別。
最後一條,「如如:由前之正智而證得之真如也」,沒有正智不能證得真如。「爲由如理智」,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理智是自性裏頭本有的般若智慧,「證得之真如,故曰如如。是無爲法也」,在這個果位上不造業了。什麼人證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證得,他們永遠不造業了。我們今天對這些事情,通過幾十年大乘經教的薰習,對這樁事情,從理上講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叫解悟。我們理解,正確的理解,前面講的正智,正確理解,但是沒有證得。沒有證得什麼原因?沒放下,起心動念沒放下,分別執著也沒放下,這個要知道。執著放下,你就證阿羅漢;分別放下,你就證叁賢菩薩,別教的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把起心動念放下,你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的實報莊嚴土現前。
可是我們身體還在,還在這個世間,這是佛經上講的「有余依涅槃」,你還有余,余下這個身體。身體不要了,我們講坐化,走了、圓寂了,那叫「無余依涅槃」。大般涅槃是活的時候證得的,證得之後,這個身體可以不要了。有時候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幫助教化衆生。實際上他自己,他自己,我們講他的靈性,或者說他的靈魂,在哪裏?在實報土。在實報土不叫靈魂,靈魂迷,迷而不覺,叫靈性,他覺悟了。但是這地球上他還有個身體,那身體管用,幫助衆生覺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我們要認真努力去求得的,求得到,這不是求別人,求自己。
所以,這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無知,般若無知。什麼叫無知?萬緣統放下,于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了,這叫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無所不知。別人有事情來請教你,你對答如流,解釋得清清楚楚,它起作用叫無所不知。我們現在拼命的學,學的什麼?學的是有知,結果別人來問的時候很多不知道,就有所不知。怎樣才能夠對答如流?要無知,無知才能夠無所不知。有知不行,有知是什麼?你有妄想,你有雜念;無知的人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安住在自性裏頭。有人來問,自性起用,一切法都是自性生的,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不見性沒有辦法,見性之後圓滿通達,這個地方必須知道。古人說的一句話,叫「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一定的老師,他怎麼成聖人?所有一切諸法都是我的老師。《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出來,善財能夠一生成佛,什麼原因我們要知道。善財行菩提道,就是走成佛這條道路,我一定要成佛。這條道路上只有自己一個人,學生,除自己之外,一切衆生,一切人、一切動物,一切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自然現象,統統是我的老師。統統都在照顧我,我認真跟他們學習,用真誠恭敬心學習,所以他成佛了。
普賢菩薩所說的「禮敬諸佛」,他做到了,大乘經教上常說「無不敬」,沒有一樣不真誠恭敬,他做到了。在一切境界裏頭,順境、善緣能忍,不生貪戀,如如智現前,不生貪戀,逆境、惡緣現前不生瞋恚,所以他能成功。無論什麼環境對他統是好環境,都是幫助他提升,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在境界裏頭磨煉到磨得幹幹淨淨,成佛了。我們這個環境歡喜,那個環境討厭,這個不行,這是什麼?這是凡夫心,這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輪回心,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什麼境界都可以親近,修什麼?修我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我不受外頭環境幹擾,好環境歡喜,不好環境也歡喜。「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那個歡喜就像彌勒菩薩一樣,從自性裏面露出來,真歡喜。逆境、惡人怎麼歡喜?他幫助我提升,你看我跟他接觸心地平和,不管他是毀謗我、羞辱我、障礙我,甚至于陷害我,我如如不動,我不討厭他、不怨恨他。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絲毫怨恨,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遇到天人請你去做大梵天王,請你去做摩酰首羅天王,可不可以去?可以,做幾天看看,看什麼味道。坐上那個寶座如如不動,若無其事,過兩天可以不做了,通過了,通過你就提升了。怎麼不做?圓寂了,他成佛去了。妙,有非常妙的事。他的靈性真的可以成佛去,他身體還在,有余依涅槃,身體留下來幹什麼?教化衆生,幫助衆生覺悟,幫助衆生回頭。國王一定行菩薩道,慈悲喜舍,用六度、用十善、用六和、用普賢十願教化衆生,那個國王是菩薩化身。在這個世間他是應身,應化身;真身?真身在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凡夫不知道!他如果跟衆生沒有緣分,佛度有緣人,沒這個緣分他就入大般涅槃,就走了,身不要了,不要就是身死了。
前面四個都是有爲法,末後這個是無爲法,如如是無爲法。「以此五法該收有爲無爲等一切諸法,一事無余」,統統包…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