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三集) 2012/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五十七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解法如如』,「《净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空同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如如乃《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如如」这两个字,在大乘经教里头常常看见,所以我们对它很熟悉。但是这两个字正确的意义知道的人不多,一般学习也都含糊笼统,不求甚解,这占大多数。实际这句话非常重要,应该很清楚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观照,对我们的修学,无论学什么法门,无论读什么样的经教,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净影疏》上说得好,是说它理解,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这叫如。如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一样,所以如有平等的意思,有清净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清净平等觉。
佛法总的来说,不外乎性相、理事、因果六个字,这六个字把一切法全部包括在其中。这六个字皆如,六个字皆空,六个字皆不可得,相有理无,事有性空。所以真正通达明了,在一切法里头,他不执著、他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得法喜充满。智慧、慈悲、神通、道力统统现前,都在「解法如如」,这是属于智慧。一切万法性空,自性,空不等于无,因为它确实是空,什么都没有,但是它什么都能现。我们的凡夫妄心亦如是,作梦,一般人说梦是下意识变现出来的,下意识在哪里?找不到。就在现前,根本没离开,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物质现象,整个身体解剖你也找不到它,但是它从来不离开,每个细胞里头都有。如果没有,这细胞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现象它的基础就是意识。意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起心动念阿赖耶识,执著是末那识,分别第六意识,再小的物质它也有。
昨天上午我们停了一堂课,高雄刘医生带了他们的同学,这两年做水实验做得非常成功,远远超过日本江本博士。我们听了他的报告,看了这些图片,对我们学佛信心大为增长。我们佛号的声音让水去听,回应给我们看到的结晶非常之美,几乎没有超过它的。以前我们看江本博士的实验,最美的图案是「爱」,今天我们看到念佛的图案超过了爱,真正不可思议;让水看佛像,结晶也是非常之美。名号为一切德本,水可以做证明。从今而后,我们所依靠的实在讲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一点没错。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就是全心依止,全身投靠,三年功德圆满成就,他往生去了,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所以空,自性是空的,自性所现的一切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像梦中所现的相,相也不是真有。这些相,佛在《般若经》上所说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叫我们不要执著相。你执著相,错了,相是假相,空是真空,真空能现相,相不是真相。所以,空有二边都不可以执著,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起心动念,这叫如如,真正解法如如。所以真正解法如如你就得定了,你所得的定与自性本定相应,这是最高层次的大定。《楞严经》上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说的「师子奋迅大定」,都是指这个。这个定活活泼泼,没有丝毫拘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里头如如不动。一切自行化他的事业自然圆满成就,这不可思议。所以空同,完全是一样的。解知一切万法皆空、皆同,这就叫如如。
如如是《楞伽经》所说的五法之一,我们看《楞伽经》讲的五法,这个资料是《佛学大辞典》里头节录的。五法是「名数,常曰三性」。「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宗就是学这两句话。五法三自性是慧,八识二无我是叫你放下,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为什么?我、法都是空、都是如,你执著它干什么?三性,唯识所谓,遍计所执,底下通常加个性字,遍计所执性,第二个依他起性,第三种圆成实性,这叫三自性。就是万事万物要说它个别的性,总不外乎这三大类。所有一切妄想,叫遍计所执性,为什么?它根本没有,都是妄念。我,我就是个妄念,我在哪里?你在哪里?他在哪里?都是个妄念,除妄念之外没有事实。所谓所有这些概念都是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较,就是分别执著,从分别执著里头生的,没有实体。在《百法明门论》里头,把遍计所执性又分为二十四类,二十四个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遍计所执。
第二类的依他起,譬如说身,我这个身,身有个体。我们说这个房屋,房屋有个体,说这张桌子、椅子,它有体。它是什么性?它不是遍计所执,它是依他起,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的身,佛说四大五蕴和合现的相。今天我们所说的,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属于依他起性。第三种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就真实。这是什么?这是自性。圆满成就的真实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不生不灭,它如如不动。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证的是圆成实性,权教菩萨没有,声闻、缘觉没有。从性上来分,大别分为三,这叫三自性。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三自性皆空、三自性皆如,所以「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的心就干净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过什么人的生活?过诸佛如来的生活、过法身菩萨的生活,这就对了,完全正确,你契入佛与法身菩萨的境界。
「五法,皆分别诸法之自性」,《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这些大经大论里面所说的。这五法,第一个是相,第二个是名,第三个是分别,第四个是正智,第五个是如如。所以,如如是五法里面的一种。在这个地方简单的介绍一下。「相:森罗万象之有为法」。遍法界虚空界,大到星球,小到微尘,统统有相,有为相。有为是什么?有生有灭,有聚有散。有聚有散是缘,有生有灭是相,无量无边的相状。十法界有正报的相,得的身体不相同,人的身体随着缘在变,有男女老少;随着时节因缘在变化,树木花草,也随着季节、随着寒暑、随着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不一样,生住异灭这些现象。矿物、山河大地也随着外缘,外缘第一个缘,第一个缘是念头,随着众生的念头,众生念头它产生变化。
贤首国师的《还源观》上说三种周遍,第二种叫出生无尽,就像万花筒,随着念头变,万花筒是我们把它转动。万事万物,这讲整个宇宙的,不是讲我们地球一个地方的,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万事万物,都随着我们念头在变。我们念头是个动力,就像把万花筒转变,在把它转动。这个念头有三种周遍,第一种「周遍法界」,说它影响力的范围,太大了。为什么?这是性德,是自性,它周遍法界的。第二种周遍就是「出生无尽」,它产生变化,善念有正面的变化,恶念、邪念有负面的变化。肯定有,不一定在我们地球上,不一定在我们这个银河系。为什么会产生力量?我们能理解,能觉察得到,也是科学家给我们讲的,性质相同它就相吸,性质不相同它就排斥。我们今天一个善念,纯善的念头,现在这个地球上没有,它就排斥;他方世界有,那个地方就吸收、就摄取,在那个地方就出现了。纯净纯善之念无过于念佛,我们这个世间排斥,什么地方摄取?极乐世界摄取。出生无尽!
第三种周遍是心量,「含容空有」,这第三种,空是虚空,有是万有,含跟容都是包含。大乘教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什么?是我们自性本来的心量,是这个样子的。心包遍法界虚空界,心量之大,法界虚空界里头万事万物没有不包容的、没有不欢喜的、没有不摄受的,万法是一体。别人不能包容,他迷了,心量都一样大,真空妙有没有离开心量。我们知道我们今天心量这么小,看到外面的人事物都分别、都执著,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是什么?这叫烦恼现前。烦恼断了还有这些念头,那就是习气,烦恼虽然断了,习气没断。见思习气碍事,烦恼断了还得断习气。这是说相,五法里头第一个相。
第二个名,「名: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每个相给它定个名字。名是假名,老子说得很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人给它起的。不要说太大,咱们说小地球,小地球居住的地方不同,言语不同,对万事万物给它冠一个名词也不同。但是众多的名词,实际上都是说一桩事。所以,佛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名字性空,不能执著名字相。前面那个相,相也不能执著,因缘所生法,不是真的,名也不是真的。「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盖相为所诠,而名为能诠」。我们称这个讲台叫桌子,桌子是名,讲台这是个相,称这个相叫桌子,凡是与这个相似的相都叫桌子。所以桌子,名是能诠,凡是这种相全叫桌子,这是所诠。「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从哪来的?这个道理深了。佛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我们不好懂,真从心想生吗?真的,你心里头没有这个念头,就不会有这个东西出现。近代科学家发现念力的秘密,肯定了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这个发现,释迦牟尼佛比他们早三千年,佛在三千年前就发现了,常常讲,讲得很清楚。虽然常讲,确实没人懂,怎么可能我心里想什么它就变现出什么,这是神话,不是人话。
可是这个事实真相确实在西方极乐世界兑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想什么它真的就现什么,他得到受用,一切法心想事成。这什么道理?有道理。心想是个缘,自性万德万能,随着心想现一切万物,一点都不假。凡是明心见性的人,对这种理事他都非常清楚,一点不怀疑。所以,他能用这些假名、假相,去干什么?去觉悟众生,摄受众生、教化众生、成就众生不是别的,让他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就是帮助他大彻大悟,帮助他明心见性,这就我们人情上来讲,这是佛对众生的大恩大德。佛菩萨的教诲是布施恩德,明白的人他接受,他知道了。迷惑的人他不知道,他还嫌佛菩萨罗嗦,认为佛菩萨迷信,应该把这个取缔…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