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括了,世出世间法全包括在其中。佛法是属于最后的如如。正智通前面有为法,也通后头无为法。
我们再看念老的注解,注解引用《楞伽经》所说的,如如是《楞伽》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所以如如是法性的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无论是哪一法,它的理、它的体是真如,不二就是一法,是一体,决定是平等的。所以你要说什么是我的身体?明心见性的人他承认,阿赖耶所有的相分就是我的身体。一切法这个物质的体统统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身体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都是我的身体,阿赖耶的见分都是我的念头,归一了!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什么关系?一体,这是大乘。不承认是一体,他没入大乘,入大乘一定承认了。他承认之后他用什么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他用的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他的心,清净平等觉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心,清净平等觉是一切法身菩萨的心。你觉悟了也用这个心,你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这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在这个世间,你自己所要做的一桩事情,就是一桩,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你的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你的有为法全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不着相,三轮体空,你跟如如相应。做一切好事,心上干干净净,痕迹都不着,这是如如。这个地方说得好,我们要把它记住,「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
「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我、你、他叫如如,我们跟花草树木如如,跟山河大地如如,跟一切众生如如,跟诸佛菩萨如如,跟地狱、饿鬼也如如,跟妖魔鬼怪也如如。如如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知道什么?知道这一切法的差别相是因缘所生法,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总是遇缘不同」。体是一个,遇缘不同,确确实实是一体,这个认识必须要有。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用正智契入如如之理体,如如之理体就是真如实相。
又《大乘义章》第三卷说,「言如如者」,这是说如如这个意思,「是前正智所契之理」,正智契入,契入一般讲证得,正智证得这个道理。这个理是什么?「诸法体同」,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物,体是一个,就是自性。对我来讲就是自性,就一般大众来讲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法性,一性无二性,所以这叫如。「就一如中,体备沙界恒沙佛法」,备是具足的意思,具足恒河沙,意思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些佛法。为什么称佛法?佛是觉的意思,法就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法,法法皆觉,没有一法不觉,就是没有一法不知,这叫佛法。所以佛教里头常讲佛法无边,这个话不是说大话。有些人无知,说释迦牟尼佛会说大话。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位教授,台湾大学教考古学的,这人不在了,严一平先生。他知道我学佛,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他看过一些佛经,他说世界上最会说大话的人就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不是说大话,说的都是真话,没有一句是假话。
「随法辨如」,在一切法里头你都能够辨别如,你都晓得,清清楚楚辨别,体如,相如,作用亦如,这不可思议。「如义非一」,如的意思太广、太大、太深、太妙了。「彼此皆如,故名如如」,众生跟佛是一体,万法跟我是一体,没有一法不如,每天生活在如如境界里头,这多快乐!所以这部经必须要非常认真来学习,为什么?不但是诸佛如来境界,阿弥陀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如如到第一。我们要认识它,我们要向它学习,我们要过极乐世界人的生活。能不能做到?能,如如就做到了。
「又《会疏》曰:如如是不一不异」,不一不异就是不二的意思,你不能说它是一,一是一样的,不能说它是一样,也不能说它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一样,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些话反覆多念几遍,把那个意思、味道嚼出来,不要囫囵吞枣。念一遍是决定不够的,反覆念个十几二十遍,味道念出来了。「不空不有之义」,怎么不空?它能现万法。怎么不有?万法皆空。就像作梦梦中境界一样,梦中境界不一不异、不空不有。梦中时候不觉,一觉醒过来的时候,当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一觉醒过来时候坐起来,想想这个梦境,佛法讲的「不一不异,不空不有」,你去咀嚼这个味道,慢慢我们就能契入。不管我们悟入多么深广的境界,统统回归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才真正证得大圆满,那才叫究竟法。
「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中道第一义谛是什么样子?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你看到不一不异、不空不有,你把这个看出来了。这四个「不」看出来,一切法里头,穿衣的时候看出来,吃饭的时候看出来,工作的时候看出来,待人接物看出来,一切时看出来,一切处所看出来了,妙极了!你会生大欢喜心。「综上两说:彼此皆如,既如故不异。又曰彼此,故不一。故云如义非一」。如的意思太妙、太广了。不一不异,不空不有,妙绝了,这四个不字,这是根本智。我们科题,科判的科题,「悲利解如」,悲是慈悲,利是利益,能够理解「如」这个字。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善演正论」。能够解如,你的言论纯正了,正知正见,八正道的正语、正业。善演正论这是「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请看经文: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这句话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里头有四桩事情,善知集,善知灭,集灭是四谛,苦集灭道,善知是音声方便。念老用《会疏》,你看集注,集《会疏》,「《会疏》曰:习」,习就是此地讲的集,「即集谛,意亦兼苦」,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苦从哪里来?从集来的。集是什么?收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把自己的良心当作一个垃圾筒,别人什么不好的东西都往自己良心里头去装,这不就是收集吗?收集垃圾、收集染污,你怎么会不苦?凡夫就干这个事情。所以这是世间苦怎么来的。佛教给我们离苦得乐,苦怎么离开?那就是灭。灭什么?灭苦,苦灭了就乐。没错,苦怎么灭法?道,修道。道是什么?道是道理,要明白,方法要清楚,依照这个道理、方法你就能够离开苦。这个道是什么?三十七道品,帮助你离苦得乐。所以,「灭即灭谛,含道之言」,为什么?道是灭的因,灭是道之果,灭苦,佛帮助我们离苦得乐。佛知道我们苦从哪里来的,他晓得,所以能够对症下药,能够帮助我们。
这里头「因果相涉,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讲什么?讲苦集灭道,讲阿含,这个东西很现实,不深,不难懂。佛说这个说了十二年,等于办小学,先要你认识这个世间苦,你真搞清楚了,你才愿意离苦。愿意离苦,佛就给你说离苦的方法,苦的缘由,更深入给你讲解。所以什么是佛法?苦集灭道是佛法,这个都是重要的纲领、原则。苦集灭道的广义,包含大乘,包含一乘,不离苦集灭道。「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此疏以集灭即苦集灭道四谛法中之集灭二谛」,此疏是《会疏》,《无量寿经会疏》,日本古大德作的。这个地方集灭两个字就是代表四谛法,特别是四谛法当中集灭,世间因果。「故云集中已兼苦,灭中亦含道」,四谛都具足了。
「今言集灭,即表四谛。又由于因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相涉。小大偏圆,同归一乘法中」。这个五句非常重要,学经教的人不能不懂,你要完全通达明了,你对于世尊四十九年所教的一切法门,你不会有分别执著。你知道一切法就是一法,一法就是一切法,你的心平等,智慧开了。不明白这个道理,有分别、有执著,分别执著重了,造业,胡乱批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意,佛的意思。因入果海,因变成果,果彻因源,果怎么形成的?因圆满了,果就现前,那因跟果是一不是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入果海,譬如我们种树,我们种桃树,桃树的核这是因。桃树的核我们把它种在土里头,给它灌溉、给它施肥,慢慢它长成树,三年你就看到满树结了桃,这因入果海。果实从哪里来的?从原来那个桃的核,从它那里来的。说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永远分不开。
因果相涉,我们今天所受的,所享受的,是果,果从哪里来的?有因,享受果报不要忘记修因。今天我们果报之来是三宝加持,三宝为什么会加持?我们在这里修三宝业,三宝是觉正净,自行化他,自他不二,所感得的果报。我们更应该努力,勇猛精进,不能懈怠,要真干,果才能够圆满。圆满的果报是往生,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头,人王、天王、摩酰首罗天王都不能干,为什么?你要有这种心,你在六道里头轮回,你出不去。六道之苦,要永远记在心头,不要有一点点乐就迷了、就忘掉了。那个乐不是真乐,那个乐是苦的原因,是苦因。所以,乐中有苦,苦中有乐,都要搞清楚,决定不放在心上,决定不染污自性。
小大偏圆,同归一乘,小是小乘,大是大乘,偏是讲别教,圆是说圆教,这是佛对众生教学的方法。佛观察学生的根性,小乘根性跟他讲小教,大乘根性给他讲大教,别教的根性讲别教,圆教根性讲圆教。契机契理,众生根性不相同,统统都得利益。到最后同归一乘,这个一乘就是净宗极乐世界。所以,释迦一代教法,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说的,有三种是所有根性都必须要修学的。第一个是戒律,小大偏圆都不能离开戒律,离开戒律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戒是行,你得真干。所以现在佛法衰了,学佛的人不能成就,什么原因?戒律没有了,没根。怎么样用心去培植他,他不会开花结果,到最后都枯死,没有根。没有根,像植物种在地下它不能吸收养分,你说根多重要。根是什么?根是十善、是三皈、是五戒、是十戒。我们只讲到此地,只要有这个根,你就能吸收养分,你就能够茁壮、开花、结果。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你学一辈子佛,你还是搞六道轮回,讲得再好没用,天花乱坠。你能够得到善心人士的供养,可是你来生得还债,「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你得还债。往生就不要还了,往生,你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这就是报恩。所以第一个戒律,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第二是唯识,唯识是什么?唯识是道理,你不能不明白道理。第三个是净土,净土是你的归宿。这三样东西必修,无论是小乘大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人如果要懂得这三样东西他一定成就。你看,戒有行,唯识有解,道理通达,最后归净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这部《无量寿经》,念老的集注,引用相宗东西很多。所以在这一部注子里头,大小、显密、宗教全都学到,这是一本完美的教科书。我们再做一个学习资料,念老引用的这些典籍里头,他引用的文字不多,我们再把它找出来,详细来加以注解,做为学习的参考资料。《无量寿经科注》,参考资料,编成这么一本书。里面注音、注解,引用的这些名词术语,把义理都解释得清楚,这一部书就够了。所以同归一乘,重要。「故说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说,名为音声方便」,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这一段我们还没学完,时间到了,我们留着下一堂再接着学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