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叁集) 2012/6/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9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五十七頁第叁行,從第二句看起:
『解法如如』,「《淨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空同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如如乃《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如如」這兩個字,在大乘經教裏頭常常看見,所以我們對它很熟悉。但是這兩個字正確的意義知道的人不多,一般學習也都含糊籠統,不求甚解,這占大多數。實際這句話非常重要,應該很清楚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觀照,對我們的修學,無論學什麼法門,無論讀什麼樣的經教,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淨影疏》上說得好,是說它理解,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這叫如。如是什麼意思?大家都一樣,所以如有平等的意思,有清淨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清淨平等覺。
佛法總的來說,不外乎性相、理事、因果六個字,這六個字把一切法全部包括在其中。這六個字皆如,六個字皆空,六個字皆不可得,相有理無,事有性空。所以真正通達明了,在一切法裏頭,他不執著、他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得法喜充滿。智慧、慈悲、神通、道力統統現前,都在「解法如如」,這是屬于智慧。一切萬法性空,自性,空不等于無,因爲它確實是空,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能現。我們的凡夫妄心亦如是,作夢,一般人說夢是下意識變現出來的,下意識在哪裏?找不到。就在現前,根本沒離開,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它不是物質現象,整個身體解剖你也找不到它,但是它從來不離開,每個細胞裏頭都有。如果沒有,這細胞不能成立,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現象它的基礎就是意識。意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起心動念阿賴耶識,執著是末那識,分別第六意識,再小的物質它也有。
昨天上午我們停了一堂課,高雄劉醫生帶了他們的同學,這兩年做水實驗做得非常成功,遠遠超過日本江本博士。我們聽了他的報告,看了這些圖片,對我們學佛信心大爲增長。我們佛號的聲音讓水去聽,回應給我們看到的結晶非常之美,幾乎沒有超過它的。以前我們看江本博士的實驗,最美的圖案是「愛」,今天我們看到念佛的圖案超過了愛,真正不可思議;讓水看佛像,結晶也是非常之美。名號爲一切德本,水可以做證明。從今而後,我們所依靠的實在講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一點沒錯。谛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就是全心依止,全身投靠,叁年功德圓滿成就,他往生去了,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
所以空,自性是空的,自性所現的一切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像夢中所現的相,相也不是真有。這些相,佛在《般若經》上所說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叫我們不要執著相。你執著相,錯了,相是假相,空是真空,真空能現相,相不是真相。所以,空有二邊都不可以執著,都不可以分別,都不可以起心動念,這叫如如,真正解法如如。所以真正解法如如你就得定了,你所得的定與自性本定相應,這是最高層次的大定。《楞嚴經》上所說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所說的「師子奮迅大定」,都是指這個。這個定活活潑潑,沒有絲毫拘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裏頭如如不動。一切自行化他的事業自然圓滿成就,這不可思議。所以空同,完全是一樣的。解知一切萬法皆空、皆同,這就叫如如。
如如是《楞伽經》所說的五法之一,我們看《楞伽經》講的五法,這個資料是《佛學大辭典》裏頭節錄的。五法是「名數,常曰叁性」。「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相宗就是學這兩句話。五法叁自性是慧,八識二無我是叫你放下,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爲什麼?我、法都是空、都是如,你執著它幹什麼?叁性,唯識所謂,遍計所執,底下通常加個性字,遍計所執性,第二個依他起性,第叁種圓成實性,這叫叁自性。就是萬事萬物要說它個別的性,總不外乎這叁大類。所有一切妄想,叫遍計所執性,爲什麼?它根本沒有,都是妄念。我,我就是個妄念,我在哪裏?你在哪裏?他在哪裏?都是個妄念,除妄念之外沒有事實。所謂所有這些概念都是遍計所執,遍是普遍,計是計較,就是分別執著,從分別執著裏頭生的,沒有實體。在《百法明門論》裏頭,把遍計所執性又分爲二十四類,二十四個不相應,不相應就是遍計所執。
第二類的依他起,譬如說身,我這個身,身有個體。我們說這個房屋,房屋有個體,說這張桌子、椅子,它有體。它是什麼性?它不是遍計所執,它是依他起,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我們的身,佛說四大五蘊和合現的相。今天我們所說的,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屬于依他起性。第叁種圓成實性,圓是圓滿,成就真實。這是什麼?這是自性。圓滿成就的真實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不生不滅,它如如不動。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所證的是圓成實性,權教菩薩沒有,聲聞、緣覺沒有。從性上來分,大別分爲叁,這叫叁自性。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叁自性皆空、叁自性皆如,所以「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的心就幹淨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過什麼人的生活?過諸佛如來的生活、過法身菩薩的生活,這就對了,完全正確,你契入佛與法身菩薩的境界。
「五法,皆分別諸法之自性」,《楞伽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這些大經大論裏面所說的。這五法,第一個是相,第二個是名,第叁個是分別,第四個是正智,第五個是如如。所以,如如是五法裏面的一種。在這個地方簡單的介紹一下。「相:森羅萬象之有爲法」。遍法界虛空界,大到星球,小到微塵,統統有相,有爲相。有爲是什麼?有生有滅,有聚有散。有聚有散是緣,有生有滅是相,無量無邊的相狀。十法界有正報的相,得的身體不相同,人的身體隨著緣在變,有男女老少;隨著時節因緣在變化,樹木花草,也隨著季節、隨著寒暑、隨著氣候變化,而産生的不一樣,生住異滅這些現象。礦物、山河大地也隨著外緣,外緣第一個緣,第一個緣是念頭,隨著衆生的念頭,衆生念頭它産生變化。
賢首國師的《還源觀》上說叁種周遍,第二種叫出生無盡,就像萬花筒,隨著念頭變,萬花筒是我們把它轉動。萬事萬物,這講整個宇宙的,不是講我們地球一個地方的,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萬事萬物,都隨著我們念頭在變。我們念頭是個動力,就像把萬花筒轉變,在把它轉動。這個念頭有叁種周遍,第一種「周遍法界」,說它影響力的範圍,太大了。爲什麼?這是性德,是自性,它周遍法界的。第二種周遍就是「出生無盡」,它産生變化,善念有正面的變化,惡念、邪念有負面的變化。肯定有,不一定在我們地球上,不一定在我們這個銀河系。爲什麼會産生力量?我們能理解,能覺察得到,也是科學家給我們講的,性質相同它就相吸,性質不相同它就排斥。我們今天一個善念,純善的念頭,現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它就排斥;他方世界有,那個地方就吸收、就攝取,在那個地方就出現了。純淨純善之念無過于念佛,我們這個世間排斥,什麼地方攝取?極樂世界攝取。出生無盡!
第叁種周遍是心量,「含容空有」,這第叁種,空是虛空,有是萬有,含跟容都是包含。大乘教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什麼?是我們自性本來的心量,是這個樣子的。心包遍法界虛空界,心量之大,法界虛空界裏頭萬事萬物沒有不包容的、沒有不歡喜的、沒有不攝受的,萬法是一體。別人不能包容,他迷了,心量都一樣大,真空妙有沒有離開心量。我們知道我們今天心量這麼小,看到外面的人事物都分別、都執著,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是什麼?這叫煩惱現前。煩惱斷了還有這些念頭,那就是習氣,煩惱雖然斷了,習氣沒斷。見思習氣礙事,煩惱斷了還得斷習氣。這是說相,五法裏頭第一個相。
第二個名,「名:是亦依因緣而呼彼之相」,每個相給它定個名字。名是假名,老子說得很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人給它起的。不要說太大,咱們說小地球,小地球居住的地方不同,言語不同,對萬事萬物給它冠一個名詞也不同。但是衆多的名詞,實際上都是說一樁事。所以,佛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性空,不能執著名字相。前面那個相,相也不能執著,因緣所生法,不是真的,名也不是真的。「依因緣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蓋相爲所诠,而名爲能诠」。我們稱這個講臺叫桌子,桌子是名,講臺這是個相,稱這個相叫桌子,凡是與這個相似的相都叫桌子。所以桌子,名是能诠,凡是這種相全叫桌子,這是所诠。「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變現之所變境也」,從哪來的?這個道理深了。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我們不好懂,真從心想生嗎?真的,你心裏頭沒有這個念頭,就不會有這個東西出現。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肯定了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這個發現,釋迦牟尼佛比他們早叁千年,佛在叁千年前就發現了,常常講,講得很清楚。雖然常講,確實沒人懂,怎麼可能我心裏想什麼它就變現出什麼,這是神話,不是人話。
可是這個事實真相確實在西方極樂世界兌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想什麼它真的就現什麼,他得到受用,一切法心想事成。這什麼道理?有道理。心想是個緣,自性萬德萬能,隨著心想現一切萬物,一點都不假。凡是明心見性的人,對這種理事他都非常清楚,一點不懷疑。所以,他能用這些假名、假相,去幹什麼?去覺悟衆生,攝受衆生、教化衆生、成就衆生不是別的,讓他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就是幫助他大徹大悟,幫助他明心見性,這就我們人情上來講,這是佛對衆生的大恩大德。佛菩薩的教誨是布施恩德,明白的人他接受,他知道了。迷惑的人他不知道,他還嫌佛菩薩羅嗦,認爲佛菩薩迷信,應該把這個取締…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