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通人的境界。
所以我的老師高明,我那時候初學,什麼都不懂,跟方老師學的是哲學,完全用哲學來看大乘經。章嘉大師引導我,告訴我戒律重要,密宗對于戒律比顯宗更重視,密宗難難在這個地方。密宗成就的現在很少了,學習的人很多,都學錯了、學偏了、學歪了。黃念祖老居士,密宗金剛阿闍黎,他將這部經的集注完成之後,這部注解六年時間完成,就求生淨土了。身體不好,多病,八十多歲。他大我十幾歲,今年一百歲,他在的話今年一百歲,大我十四歲的樣子。告訴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一天十四萬聲,念了半年他走了。所以他最後,密放下了,禅也放下了,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禅,把這些事情都告訴我。
他通,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他真通。做這部注解用集注的方法,非常高明。如果他自己注解,排斥他的人一定很多,你算什麼?你算老幾?你怎麼敢注這個經?人家不服。現在用這個方法,佛經上講的、祖師大德講的,沒有人敢講話。所以我對他很佩服,我說真高明、真實智慧,從你搞這個書裏頭我看到了。讓大家沒話說,你不能不接受。雖然這個本子在中國大陸引起普遍反對的聲音、批評的聲音,還算不錯,這個我們認爲國家還是有智慧,中國宗教局承認這本書,大家沒話說了。宗教局出版的《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用的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個出來之後,聲音慢慢就低了,就沒有了。國家肯定,這都是好事情,還是有祖宗之德,叁寶加持。
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所以它以蓮華臺,這是心髒裏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代表實智,外面八瓣代表權智。《大日經》二卷曰:「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實智是無知,般若無知。權智,無所不知,用在哪裏?用在度化衆生,度化衆生就是真實智慧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體會到,中國古代跟印度求學,他就是求根本智,所以紮根教育完全在根本智。小朋友不讓他胡思亂想,用背書這個方法妙絕了。不管他懂不懂,沒有關系,將來長大他一定全都懂。爲什麼?根本智得到了,書又背得那麼熟,所以任何他所背的東西,他都能講得透,智慧開了。那個智慧是什麼?底下會講到無師智、自然智,這都屬于後得智。也印證了古人所說的一句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小孩背書不止一千遍。
古時侯參加考試,童子考中進士的人,每個朝代都有。童子是什麼?不滿二十歲,二十歲行冠禮,冠禮之前都叫童子。考取進士,一般派他做地方官,那就是現在的市長,管好幾個縣,十幾二十歲。現在十幾二十歲不懂事,那個時候就能有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裏學的?老方法裏頭學的,新的方法學不到。戒定慧叁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教把這個東西傳來,儒接受,道也接受了,這個理念、方法都接受了,真有道理。我們今天講教學,不能不重視古人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從自性裏頭來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智慧是從清淨心得來的、平等心得來的,怎麼樣訓練人的清淨心跟平等心。尤其現在這個社會,我常常想著怎麼辦,這孩子?社會是個大染缸,怎麼教他教得好,一踏進社會完了。這最大的難處,他沒有環境。
早年我們想了個方法,想成一條龍的學校,從幼稚園一直辦到研究所。招生,只招幼兒園的學生,一年級的學生都不招,我讓這個學生慢慢升級。所以這個學校好辦,不必一次完成,小朋友到小學了就辦小學,到中學了就辦中學,到大學就辦大學。年年收幼兒園的學生,二十多年之後,我這個學校就圓滿了,一條龍,當中沒有插班生。老師要發心來帶,學生到什麼程度,老師也提升到什麼程度,老師等于保姆,從幼兒園陪你到研究所,陪你二十年,把你管教住,不讓你學壞,這才叫根深蒂固。他將來在花花世界,他不是跟他們學的,他要來改造花花世界的。這是我們想出這麼一種方式,看有沒有這個機緣去落實。
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許許多多的家長對這個都有興趣,都希望真有這個學校,他把他的子弟送來,所以還是有可能的。這是從前中國家學,私塾,都是這麼樣教出來的。政府,中國古時候政府,政府辦的學校那就是現在的黨校,培養國家各級公務人員。學生從哪來?學生從考試,政府來考試。真正教學,都是每個家庭負責任。所以從前教育,家承當,養老,家承當,這是社會兩樁大事情,都是家承當下來。中國這五千年,博得長治久安,太平盛世,家的貢獻太大了。家沒有了,再想象過去那樣盛世就不可能了。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關鍵。今天身修得好,家沒有了,也無可奈何。所以家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頭,它是核心的地位、關鍵的地位,怎麼樣能把它再興旺起來,這才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大日經》上說,「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佛,權智,能夠度化十法界的衆生。「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議,度生妙用,權化之法,全由此智。又從實智以求權智,亦即從根本智而達差別智。故曰增長了知」。這些話,我們只有看中國過去傳統教學裏頭我們會懂,要不然的話不懂。從中國過去家學裏頭,我們一看就明了了。「蓮瓣之盛敷,可喻增長,蓮瓣之初開,可喻了知」,這是增長了知,用蓮花來做比喻。「心蓮八瓣開敷,正顯增長了知之義。因蓮葉開敷而明現蓮臺」,蓮花開了,蓮蓬現前,蓮臺就是蓮蓬,「正表從方便智之開明,而徹顯心源也」。徹顯心源就是明心見性,說明後得智的作用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一生,修身要靠後得智,齊家、治國、平天下全要靠後得智。後得智從哪裏來?《大學》裏面前頭還有一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如何讓小朋友從小就培養成對物質的欲望淡薄,從小培養知足常樂,這個非常重要。縱然家庭是富貴家庭,對兒女要養成刻苦耐勞,這個可以從曾國藩先生他們的家能看出來。曾國藩的一生事業也值得人贊歎,在清朝,他做總督,管四個省,一般總督是管兩個省,他管四個省。清朝也只出現這麼一個人,之前沒有管四省的,之後也沒有,真是大富大貴。你看他對家庭子侄的教育,他的家訓、他的家書能看到。子弟、後代,家裏傭人多,決定不准傭人伺候,灑掃應對都要做。你自己住的房子,你自己收拾,學成刻苦耐勞,體恤這些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都出身貧寒的,他家雇用的,對待這些人仁道,教人感恩。子弟從家庭,從小養成勤儉,懂得節儉,不可以浪費。所以這個家到今天還不衰,他的後代都不錯。我們在臺灣有一個,好像是大學教授,他的後裔。所以家教太重要了。過去的舊社會,有社會能配合比較容易,現在社會上沒有了,就困難在這個地方。如何來培養?用什麼方式能把它興起來?這是大事,國家民族的頭等大事。
首先就學格物,格物就是對于物質的享受淡薄。宋朝時候範仲淹做到了。範仲淹出將入相,做到宰相,帶兵打仗是他元帥。範家到今天還都不錯,他的後人來找過我,我那個時候在,二00八年在廬江,冬天,他們到實際禅寺來看我。告訴我印家譜,印這個的事情。我說好事情,我說印多少?他說印一百套。我說太少了,你們那麼大的家族,一百套怎麼夠?經濟有困難。我說一套多少錢?一套一百塊錢人民幣,不貴。好像我送了不少錢給他,我幫助他好像印一千套的樣子,一套一百,十套一千,百套一萬,送他十萬塊錢。我說好東西,希望你們家人保存,再希望送給一些學校圖書館收藏,著名的大學都應該要送。這是我們民族當中的典型、榜樣,應該要向他們學習。他們真正的根紮好了,這個根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叫根之根。這個根裏頭的根本智,我們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那是外面的枝葉,要想枝葉繁茂必須根本做好,不能不重視這個問題。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