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情。要改变社会,就要改变人心,中国孔孟的学说是心性的学说,大乘佛法是高级心性的学说,所以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再看它底下所说的,《大乘义章》第十九卷所说的,「知一乘真实之法」,这叫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这叫方便智,了是明了,知道。释迦牟尼佛对初学的人,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菩萨,多说的是别教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别教。别教的初地菩萨等于圆教初住,这是讲放下烦恼的功夫,他们是相等的。这个是权教,善巧方便,帮助大家向上提升。在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阿含是声闻、缘觉他们学的,小乘、中乘,缘觉算是中乘。别教三贤,这是大乘。别教三贤,已经提升到方等,方等里头有别教三贤。再往上提升,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讲大乘,讲三空,人空、法空、空空。最后八年,佛说法华,那是一乘,就像研究所一样。你看佛办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四十九年,有次第,有浅深程度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是办教育,我们不能误会。
在佛教里头确实找不到宗教的根据,宗教里头头一个要有个主宰的神,造物主,创造世界的这个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讲这个世间怎么成的,他是看到真相,甚深禅定里头,这个禅定彻法底源,也就是我们讲的自性本定,他入到这个里面去,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宇宙怎么来的?从一念不觉来的。一念不觉没有理由,一念不觉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所以佛说这一念不觉,称它作无始无明。这个名词用得好!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是全是假的,有始有终是真的,没开始。我们初学佛就是误会了,以为时间太久了,说不出来,太早太早了。其实不是的,我们把意思全错会了,根本没有开始,现在我们明白了。你说量子力学家,把物质到底是什么他搞清楚了。我们要问物质有没有开始?没有开始。有没有消失?也没有消失,就是它不生不灭。其实它是有生有灭,如果根本就没有的话,说不生不灭就毫无意义,它有生灭,有生灭等于不生灭。为什么?时间太短了,它生灭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所以说它生灭跟不生灭都毫无意义,划等号,生灭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生灭。你要没有了解事实真相,这个话听不懂,了解之后才真的承认,太快了,眼睛来不及。
这个现象就在眼前,没有间断,这经上讲的「不断之无」,你看那很有味道。那个无是什么?无就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它是无,它不间断。经上用这个名词用得妙绝了,不断之无。你真正晓得它是不断之无,你对它就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你心地就没有染污,心地就没有高下。没有高下,你就是平等心,没有染污,你就是清净心,所以你的心确确实实永远是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搞错了,把不断之无误会它是真有,把它放在心上,心被染污了。被染污之后又起了高下、分别,平等没有了,才搞成今天这个样子。真正一觉悟的时候,这个事情全就摆平了,清净平等觉就现前。所以凡夫成佛,你要问多长时间?就是那一念,这一念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所以惠能大师在一句话当中开悟,我们觉得不稀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也不稀奇。他的心清净到极处,不定什么一个缘触动,他就开悟了。开悟不是一种方法,每个人缘都不一样,这是我们在《五灯会元》里面看过的。所以佛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一门都能帮助人开悟。
又说,「实智者,体也。权智者,用也」,这个说法用得很多。智慧的本体是实智,智慧的起用是权智。我们如何把真实智慧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权智,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都是权智。「如来成佛之本体,在于实智」。怎么成佛的?就是真正证得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不是从外来的,这个理跟事我们要细心去观察,接受它。现在人他不相信,他们认为智慧从哪来的?广学多闻。错了,广学多闻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里面自然包括一切知识,知识里头不包括智慧。今天世界出了问题,没有人能解决,原因是什么?统统是知识,没有智慧。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且还有后遗症,我们参与联合国的和平会议看到了,把这桩事情证实了。
中国古人求学是求智慧,智慧怎么求?清净心当中求,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所以他在这上用功夫。童蒙的教学教什么?教他规矩,教他的心定下来。小孩也胡思乱想,不准他胡思乱想,用什么方法?背书。用这个方法,背书最重要的是培养他根本智,不让他胡思乱想。背这个书,不讲给他听,讲给他听就变成后得智,就变成知识。不讲,光叫你背,背得滚瓜烂熟,让你脑子里头没有胡思乱想。它是个手段,外国人不晓得,所以中国人这个教育是智慧,智慧的教育。从小小孩就训练成像小大人一样,他懂礼,守规矩、懂礼,待人接物一点都不会错误,他学这个东西。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再给你讲解,那个讲解是什么?后得智,你就明白了。这一套教学的理论只有印度跟中国有,我们到全世界到处去走走,没看到。所以我们真想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给人看,中国教育有它这种方法。这个实验要做出来,被社会大家肯定了,我们的教育方法就会改变。
我在澳洲跟陆克文讨论这个事情,他就非常赞成,他希望我办个小学做实验。实验成功了,他说我带国会议员去参观,然后国家立法,把教学的方法、理念改正过来。做官得有官运,陆克文官运不佳,没做多久就下台了。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别做官了,搞教育,我们一起来实验,我说你来带头。我们现在图文巴市长跟他是一个村庄长大的,他们是好朋友。我说你就到图文巴,我们帮助你,我们办个学校来做实验。这个实验成功了,比做总理高明多了,这是大事,总理是大官,大官不如大事,做大事有意义。我叫他学孔子,学释迦牟尼佛,真正做有益于国家民族跟人类的大事业,端正教学。现在教学偏了、歪了,把人都教坏了。这是大事,没有比这个事业更大的,干这个事业,这是圣人,这是佛菩萨。
「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权智」,那就是实智起用,这是什么?教化众生。「又密教以胎藏(即莲花部)鬘荼罗之心莲华台为实智」,这是表法。鬘荼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叫道场,中国人叫道场,修行的地方,学习的地方。中心的莲花台,这是主法人他坐的地方,用这个来表实智。「八叶」,就是八瓣,「开敷为权智」。八瓣,这个八叶八瓣,这个地方还有参考资料,好,这是从《佛光大辞典》里头节录的,好,我们把它念念。胎藏曼荼罗,《佛光大辞典》有这一条。「胎藏界曼荼罗,全称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密教两界曼荼罗之一」,称为胎藏。「略称胎藏曼荼罗、大悲曼荼罗。对金刚界曼荼罗而言」,这是密宗的两部,一个是金刚部,一个是胎藏部。「又称因曼荼罗、东曼荼罗、理曼荼罗」。
「胎藏」,下面胎藏,「大悲之意」。「曼荼罗,梵语,含有发生诸佛、极无比味、轮圆具足等义。胎藏界曼荼罗即是自毗卢遮那如来之大悲胎藏平等心地中所生出之大曼荼罗。盖胎藏界曼荼罗原系根据大日经具缘品之说所建立,《大日经疏》复更加以补充,故古来即称此为经疏曼荼罗」。密宗经典分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胎藏部,一个是金刚部,跟我们中国的《大藏经》其实相同的。中国《大藏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在密宗,胎藏就是中国的经藏、律藏,金刚藏就是中国的论藏。胎藏是根本,像小孩一样,怀胎的时候,它是根本,它是经跟戒,经藏跟律藏。金刚藏,里面是佛或者是菩萨大家讨论的、议论的,所以是我们中国的论藏。这两部合起来,在中国称为《大藏经》。这样说出来,大家就比较容易懂了。
八叶,下头都有解释,《佛学大辞典》都有。「八叶莲台」,这是术语,「胎藏界曼陀罗之第一院中台也。中央为大日」,大日如来,大日代表光明遍照,就是我们称的毗卢遮那如来。「四方之八叶,为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之四佛」,再加上四大菩萨,「普贤、文殊、观音、弥勒之四菩萨,合为九尊」,包括中央的大日如来,四面的八叶,就是四如来、四菩萨。这都是表法,代表的圆满大乘。「是三密相应之时,吾人肉团心(心脏)开敷之相」,它表这个法。三密相应的时候,口持咒,手结印,心观想,这叫三密相应。这个观想就想自己的心,这心脏,心脏就好比是莲花,心脏有八瓣,观想这个。底下有心莲,「密教谓肉团心之实形为心莲」,所以它这叫观心,观心确实是观心脏。《大日经疏》第四里面说,凡人肉团心,这就是指我们的心脏,心脏像一个莲花「合而未敷之像」,像花苞,没有开,心脏像个花苞的样子,「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心有八瓣,八分合起来的,他观想这个。
所以密宗跟净土宗都是从净入门,心净则佛土净,也都是靠他力,属于他力法门。但是,净土宗的净是远离染污,这样得的清净;密宗不是的,密宗它不离。所以密宗的净比我们这个净要高。可是它难修,它要真净才有成就,如果不净,修那个法会堕落。这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密宗不能成佛就堕阿鼻地狱,没有当中的,真的成功就上去了,不成功就下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没有传密给我,告诉我密是加行法,等于说什么?它是研究所博士班,最高峰的,菩萨不学密不能成佛。什么时候学密?初地以上。我们有没有这个资格?初地以上才有资格学密。为什么?接触一切法如如不动,财色名食睡他不动心,这是真净。净土宗是财色名食睡远离它,叫清净。它不是远离,所以它那个净是真清净,确确实实契入万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这个理我们完全明白,也就是说他的念头,意念完全住在不断之无,我们用这句话讲就容易。知道所有一切法是不断之无,所以一切境界现前,他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说明初地以上的境界,不是…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